潮汕浴布不再只属于男人 , 女式水布悄然兴起。
陕北人爱在头上箍条白羊肚手巾,北京的三轮车夫爱在肩上搭条白毛巾...西藏人有哈达,潮汕人有水布。潮汕人的水布,质地不是普通毛巾那样毛绒绒的,而多是土布或纱布纺成。这水布多系红白或黑白方格相间,具鲜明的潮汕特色,已成了潮汕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水布结实耐用,不怕反复水洗,通风透气而易干,既大方又简便,其作用不只作浴布之用,还具有多种功能,有潮汕民谣《浴布歌》为证:
一条浴布五尺长,
轻纱薄织二尺宽。
洗浴擦身供便利,
热天披肩挡阳光。
劳动之时作腰带,
顺手牵来可拭汗。
展开可作草席用,
收拢包裹也俨然。
包头可以作帽子,
冬作围巾暖洋洋。
遇急可作防身器,
肚饿束腰顶一餐。
雨天遮身当雨衣,
蘸水顿可载力量。
......
旧时,男孩长到十四五岁,父母会给他买一条浴布用,这不只是送一件物品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认可孩子已长大成人。
竹笠(或雨遮)、市篮和浴布是旧时潮汕男人的重要“行头”,甚至还被称为“过番三宝”。
潮汕人以前到海外去谋生,便是一条浴布打天下。下南洋的时候,他们在“猪仔船”里,就靠这条浴布沾水润喉,用浴布包饭团吃,用浴布裹身,做包裹装下他们的全部家当去过番,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洋,门口只要挂一条特具潮汕标志性的浴布,就知道是潮汕人,而相互帮衬团结一致,可以说浴布就是番客们闯南洋的救命布。有一首潮汕歌谣是这么唱的:“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目汁”就是眼泪,歌谣写的是男人将要“过番”,年轻的妻子送行时依依惜别挥泪叮嘱男人的话.
那么,这种“浴布” 古早时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
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相传这种潮州浴布,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与唐代大文豪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有关。据《潮州志》载:古时“潮州妇女出行,则以丝巾或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时而两手翕张,其有以视人状,甚可和此韩愈遗制,故名'韩公帕’”。它起初是妇女的一种装饰,或以遮羞之用。到辛亥革命时,潮汕地区不少妇女仍保留这一习俗,但“五四”运动后,青年女子反封建遗俗,对衣饰加以改革,时兴起了西装裙、短袖衫,盖头蒙面的“韩公帕”因不适合潮流而逐渐消失了。但是,男人却继续传承着。
一是因潮州浴布类似泰国的“纱笼”,故有早年华侨从东南亚带进来的纱笼演化而成的说法。其幅度比纱笼短小,曾称为番幔或番浴布和束腰带、包扎带等。
由此可见,潮汕浴布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生活习俗上都长期有过大量女性使用者,只是后来时代变革使然,而今越来越多的潮汕年轻一辈无论男女都不使用浴布了,觉得那是爷爷辈的老东西,不值一提,更有甚者不知浴布为何物。而新老却觉得很有必要介绍给年轻一代传承下去,因为水布不止是一条浴布那么简单,他同时还可以是一条传承潮汕文化连系潮侨感情的坚韧纽带。这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三件宝贝之一,绝不能丢弃。当然在这新时代,传承水布文化、要推广水布给年轻人,就需要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既保留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保持实用性还要有一定装饰性。这组相片是新老今天去甘露寺朝佛路上为同伴用手机随意拍的,借此抛砖引玉,竭诚期望社会各界共识人士来合作推广,让每一个潮汕人都认识到一条水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高度认同感。
摄 / 编:新老
入镜:Kirsten
时间:20160902
取景:梅林湖——桑浦山——甘露寺
“新老小影”~用照片和文字传承文化,有新也有老,我叫新老,请叫我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