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一声长叹》
晚上在读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本来打算一口气读完,看看时间,到了该写东西的时候了,于是放下书,开始写东西。
我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很晚,而且直到今天晚上我才知道,原来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姓,不是名(捂脸三分钟)。可能是出于对外国人名难记的一种的天然的厌恶加上翻译过来的语言有时过于生硬,我对外国文学,尤其是苏联文学,往往很头疼,当年咬着牙看完了高尔基的《童年》,现在想想,还是觉得挺遭罪。老长时间来,我对这个拗口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不太感冒的。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五六年前吧,我突然觉得,我不能这么傻傻的干下去了,我需要看点书补充一下营养了。于是开始看魏书生和李镇西的书,从他们的书里我才知道了这位苏联的教育家。
完整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本书是《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我感觉这可能是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书,我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了很多笔记。而正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思想与这位外国的老头有多么相近,突然感觉到,对,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原来,这就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人。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他只有17岁,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随后的35年中像一届届的学生挥洒自己赤诚的爱心。他一生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生活、工作规律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5点至7点开始写作,白天上课,听课,做班主任工作;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他的教育著作中,既有大量的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他的书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还有苏霍姆林斯基,他们三位都是初中老师,而且都是语文老师。这是一个巧合吗?这里面应该还是有很多必然的。
随之我又想到的是,在当下的高考形势下,一名高中老师,在高考的重压下,要想成长为像他们一样,有多大可能。看他们写的文章,他们很幸福,他们的学生也很幸福。如果没有高考,我想,我也能做到跟他们一样幸福,也让我的学生像他们的学生一样幸福,我有这个自信。然而……
应试教育下,一名教师如果拿不出分数来,无疑要被打入“恶棍”“骗子”“误人子弟”“沽名钓誉”这一列的。所以评判高中老师的标准,自然也就“唯分数论”,评价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反过来,只要能出成绩的老师,是不是“恶棍”“骗子”是不重要的,学生只要能考出分数来,是不是坏人也是不重要的,这就是当下的教育。
仔细回忆一下魏、李两位老师的文章,似乎还真没提过任何关于“升学率”的问题,这倒让我有了几分好奇,很想见了面问问两位老师:“两位老师,您那学校今年考了多少个重点高中,升学率是多少啊?”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自己又俗了。唉!还是不写了吧,继续看书,再写下去,闹心!
我有一个梦,我的课堂上,充满了安全、温暖,没有恐惧,没有批评,不为分数和升学率,也不追求“优质课”、“公开课”,我用心地讲着,学生专心地听着,我笑着,他们也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