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篇  辽代建筑研究5

X
1 赤峰市翁牛特旗馆藏木雕朱雀饰件。
(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徐伯安、郭黛姮承继了对《营造法式注释》整理和编校工作,终于在2001年出版的《梁思成全集》中将《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合卷出版,构造了《营造法式》研究最重要的基石。
《营造法式注释》(卷上)整理出版后,对《营造法式》和《营造法式注释》的研究持续开展,成为此后的学术热点 。
1980年开始潘谷西陆续发表《〈营造法式〉初探》之一、二、三、四,其中作者从已经掌握的大量唐、辽、宋实例和对《营造法式注释》的研究,提出《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关系更加密切,和冀、晋一带疏远的观点。由此可见实例研究的重要性——从实例入手才能真正搞清辽代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区性,《营造法式》不是一个随便可以套用的模子。联想到有的文物部门在整修古建筑时不认真考察原状,或不重视原状所体现的地方性,而搬弄《营造法式》条目的错误做法,我们尤应强调地区性的分析。
1981年陈明达发表了《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延续了他注重实例数据的研究方法。书中他将《营造法式》原文的各部分内容集中起来,归纳各种规定的共同点,除了从文字上详细推敲分析外,还将唐、五代、辽、宋、金、元各代重要实例的各部分数据详细列表,在实例之间、实例与《营造法式》之间相互比较,由此推算出一些世纪存在而《营造法式》没有明确记载的设计规定和手法。由此,既加深了对《营造法式》的理解,亦推进了对实例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均有重要突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对辽代重要木构建筑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分析上。1984年是观音阁重建千年纪念(公元984年-1994年),多篇文章从各角度对独乐寺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看法。其中,曹汛的《独乐寺认宗寻亲——兼论辽代伽蓝布置之典型格局》将独乐寺与同类型的伽蓝相联系,并从仅存遗址和文字资料推证辽代伽蓝的典型格局,画出两种方案的复原图。张家骥的《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从建筑学设计的角度对观音阁的空间处理作了分析,是以往少见的分析方法。宿白的《独乐寺观音阁与蓟州玉田韩家》通过历史文献和碑文题记等材料严谨而详细考证了独乐寺观音阁的重建背景,对理解观音阁的类型、做法等具有重要作用。陈明达的《独乐寺观音阁、山门建筑构图分析》继续采用了以材分进行模数分析的方法,尤其从美学比例考虑,对观音阁、山门的外部立面构图和内部空间处理作出分析,其分析方法又深入了一层。韩嘉谷的《独乐寺史迹考》引用科技考古中碳14、热释光等方法对构件年代的测试结果,对独乐寺和观音寺白塔作出重修和历代修缮的年代判断,其研究方法是创新之举。郭黛姮的《独乐寺观音阁在建筑史的地位》就观音阁的结构及结构类型、抗震性能等问题,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纠正一些错误说法,并提出:观音阁虽非年代最早者,但其地位远超于年代地位;其科学结构和抗震性能在世界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驭寰主编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由于该书偏重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古建筑实例,所以部分解决了陈明达指出的三本建筑史“重艺术轻技术”的问题。其中在辽代木结构建筑部分,该书不仅从用材、截面比例、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