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博物馆(二)——河捞床子
力量与味道的战场——河捞床子
在山西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男人赤裸着上身扛着锄头回到了家里,女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男人露出一口大白牙,满意的笑了……如果女人端来一碗米饭,男人会不高兴,因为对山西人而言,面条才是流动的血液,才是一天劳作的力量支持。所以女人每天换着花样伺候着家里的男人……
河捞面
而河捞面正是浓缩了黄土高原力量与味道的一道主食,是和刀削面齐名的另一大山西面食。在陕西、河南也很风行,但是叫法不一样,叫做饸烙面。在山西,也有的地方叫压河捞或者床子面。这样的叫法源于河捞面的制作工具——河捞床子。
河捞床子
饸饹面的历史非常悠久,追溯到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而后才有了河捞床子的雏形,最早的河捞床子是木制的,较笨重。
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中间有一木芯象活塞一样可上下穿动。
老的木头制的河捞床是在一根木头上挖个杯口粗细的圆坑,坑上下通透,在坑底下钉一块扎满小孔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铁皮或铜板。
在河捞床上方有一根圆柱体上面连接在一个轴上,将河捞床架于锅上,把和好的面搓成长圆形,在水里沾一下,将面添满圆洞,放入河捞床坑内,木芯置于洞口,然后按住河捞床的床把,手板木杠用力下挤压,将面从小孔中压入开水锅中,把面压尽后,用刀将河捞床底的面丝割断,煮熟后从锅里捞出来即可,再浇上不同口味的臊子(也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就可以吃了。
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 但家庭也有用小河捞床的,形如大河捞床,只是尺寸小的多。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访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令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大型河捞床子可以借用人的重量
现今人们的生活中依旧少不了河捞的味道,但是河捞床子越来越简单精巧了——
机械河捞床子
手拧河捞床子
(如果你们家还有古老的河捞床子,一定要好好保存。万一有一天就成了宝贝,那身价可是杠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