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传奇医家黄元御学术特色之管窥

传奇医家黄元御学术特色之管窥

王东海

黄元御字坤载,号玉揪子。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是公认的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因为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扶阳抑阴”的医学观点,也被后之医者认为是扶阳学派的代表医家。黄氏精中医之时,已是人到中年了。而1744年到1804年为太阴湿土太阳寒水主令。实际上,黄氏对中医有心得之时,恰逢太阴湿土主事的三十年(1744—1758年位于1744—1774年之间)。黄氏著作甚多,《四圣心源》创作在他医法成熟的晚年,能代表他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而《四圣心源》有个中心里的中心,那就是“燥运脾土”,太阴湿土之气盛行,“燥运脾土”是不二法门,其它办法都不对。所以他由已知推及未知朱丹溪、刘河间等都是拿刀的刽子手,不是明医。所以他的处方中几乎离不开茯苓、干姜、半夏、人参等,温健中宫脾胃的药也常常是十有八九。创黄芽汤: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炙) 、茯苓(二钱) 、干姜(二钱)。自谓“益寿延年之方,莫妙于此”。又创有“天魂、地魄”等方,足见自视甚高。

然而后世的盛名医家,除了彭子益较为推崇他,并从其理论中提升出了“圆运动”的理论外,大多并不赞赏于他。况且在他之前提出“燥升己土、温运脾胃”的医家已经很多:

宋代名医孙兆重视补脾,曾强调“补肾不如补脾”(许叔微大学士曾强调过补脾不如补肾)。孙兆于1055年前后是宋朝廷 “ 校正医书局 ” 主要成员,想必医术已经成熟。刚好大李东垣180年!约大黄元御720年(180的4倍数)。

严用和(约1200~1268年)字子礼,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严用和重视温运脾胃兼温肾气。与李东垣差不多同时代而略晚。约大黄元御540年。

李东垣(1180~1251年),又名李杲,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是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也被称作"补土派"的创始人。十分重视脾胃在人身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创有经典名方补中益气汤。我们可以发现:李东垣大黄元御525岁;而黄元御学医比较晚。所以,可以以医法成熟的年纪来论,近似地得出李东垣早黄元御540年(180年的3倍数)。

缪仲淳,名希雍,人称" 虞山儒医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5年) 出生在常熟。所创名方“资生丸”,大队使用温运脾胃、健脾祛湿的药物。同样,算上黄元御学医较晚,缪仲淳也可以说刚好大黄元御180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先大人督促笔者学医时,说“我行医近五十年,所遇全是《四圣心源》这本书里讲的情况。”是因为黄元御又刚好大他180岁。笔者儿童时饭前就经常吃父亲自制的健脾膏。

实际上在上世纪50—80年代行医的前辈名医们,近百分之九十都非常重视调理脾胃来祛病保健,以至于让他们的名徒到了21世纪还是动辄温补脾胃,耗人津液!

笔者认为: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确实是他在熟读《黄帝内经》后的妙悟总结。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确实能让人如痴如醉,读他的医案则难免心生疑惑:治病怎么这么简单?!病因推来推去总是归结到“水寒土湿、己土(脾土)不升”。

而且他不看好牛奶之外,竟也不看好粥,说粥能增湿!要知道很多人都说“白米粥是天下第一补”(当然,也有说睡眠是天下第一补的)。黄元御遇上病人多是食欲食量差, 并且认为食欲食量好的人也基本上就不会有别的什么病了!可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的病人食欲食量尚好,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食欲食量甚佳!

黄老先生的眼睛在他年约三十的时候被庸医用寒凉药所害。笔者完全有理由相信其时有大批庸医肆意妄为的使用寒凉药力。也就是说嗜用寒凉成风。实际上肆意妄用任何一种药力都会产生弊端祸害:寒凉伤阳损脾胃、热燥耗阴劫津液、滋补壅塞添滞阻等等。

黄老先生被乾隆皇帝御赐“妙悟岐黄”,但数千年来,妙悟岐黄的明医何其多!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医疗心法不能固守上一辈的!但一切运动都是个圆,准确的说是螺旋式上升的形状!180年前、360年前、540年前、720年前的那些前贤名医们的经验心法,才是我们应该奉为金科玉律的瑰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