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越窑图片及鉴定步骤
到了10 世纪中叶,越窑“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印坦沉船(发现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以北印坦油田附近)正式发掘登记的中国瓷器7309件,其中越窑瓷器所占的比例,已经上升到20%至30%之间。
吴越归宋后,由原来的特贡转变成土贡,无需大量进贡秘色瓷,贡瓷的数量锐减。宫廷用瓷舍远取近,汝窑、定窑、钧窑产品大量进入宋代宫廷,取代了越窑秘色瓷的地位,使越窑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名满天下的越窑,也罩着一块神秘的面纱,这块面纱就是“秘色瓷”!所谓“秘色瓷”,顾名思义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
青瓷是历史上最早成功生产的成熟瓷器。始于东汉、止于南宋,以地处越国故地得名的越窑则是青瓷窑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在晚唐五代,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因釉色呈现当时罕见的“天青色”被作为贡品。
据考古资料证明,浙江慈溪一带,战国时瓷业就很发达,东汉年间,在这里最早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过渡,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越窑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世界青瓷的鼻祖。战国时,这里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也因此而得名。越窑青瓷,自战汉始经过不断发展到唐代已经很成熟,晚唐达到鼎盛,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名窑之首,称赞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赏心悦目。也正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才出现了“秘色瓷”的概念。
越窑器物装烧,首先应考虑它是否用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这是中第 一个直觉。凡是用匣钵烧器物,其内底可以说是没有支烧印痕,仅仅在外底有一周泥点印痕。内底中没有泥点印痕的器物,其时代不会早于中唐元和朝。凡是在内底和外底均有泥点支烧印痕的器物,可以他定是明火迭烧,其时代可以早到初、盛唐时期,晚至北宋元祜、政和朝。
宋时汝瓷专 供宋皇 室使用,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宋代天青釉色成为继唐越窑秘色瓷后,将青瓷釉色推向极 致的另一种代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