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下,还有一种方式叫“周国平式晒娃”

·潇湘晨报

20多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第一次读初版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深黑色打底的封面上,一只大手迎向一只小手,却握而不得。扉页上那句话记忆至今:“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它像一首挽歌,让我第一次了解生命的无常。

多年后,再读《宝贝,宝贝》时,我已经成为了一位母亲。看书里重复呢喃着的这个昵称,如同一个最温柔、也最深沉的旋律。也让人心头泛起养育小生命时的无数惊喜与欢笑,感悟与思考。

在失去妞妞之后,53岁的周国平迎来了女儿啾啾,之后他又有了一个儿子。中年丧女,老年得子,年过60,儿女成双……种种神力让这位哲学家、文学家回归到一个男人最简单也最神奇的身份——父亲。《宝贝,宝贝》记录了啾啾从出生到上小学的成长,它不止是一本妙趣盎然的幼童成长笔记,更是一个父亲独到的教育心得。

“真正的爱,是对独立灵魂的尊重,让孩子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给孩子一个明亮的童年,就是给我们所有人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未来。”2021年8月3日,周国平《宝贝,宝贝》新版举行首发仪式,此时的啾啾已经从书中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一个阳光健康的青年。周国平对亲子关系、教育方法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教育焦虑的年代有了新的意义。

周国平式晒娃 一个普通父亲记录自己普通女儿的成长

“啾啾喜欢周围有人声,她睁着亮晶晶的眼睛,自个儿躺着,周围越是有大人说话,她越安静。”

“饿了的时候,她仍显得急切,可是一到了妈妈怀里,乳头近在眼前,她就不急了。她会转过身来,朝外徐徐挥舞小手,仿佛表达满意的心情。”

“第六个月,她喊'妈’很频繁了,还经常发出'妈妈’的双音,有时候要喊十多次。”

……

看到以上的文字,你可能更容易联想起朋友圈里隔壁家新手妈妈的记录,是的,晒娃。

人类幼崽降临这世间时,吃喝拉撒、一颦一笑,都时时刻刻牵动着爱他的人的心。对于政治家、诗人、哲学家都不会例外。面对啾啾,周国平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女儿奴”。孩子安睡的脸庞,亦或灵动的眼神,每一个细微的点,都能激起他内心的幸福与满足。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和片段,他都不想错过。

“一个普通的父亲,爱他的一个普通的女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全部理由。”周国平说,他写这本书,不是因为女儿有多特别,也不是因为自己是作家,只是因为自己是她的父亲,一个普通的父亲,因为爱,记录下自己普通女儿的成长,仅此而已。将来,如果孩子在读爸爸的这些文字时,看见自己的成长过程,能开心的一笑,并且,能领略到文字记录是一件如此有魅力的事,自己也愿意发现生活的美好、记录生活的点滴,爸爸就非常高兴了。

啾啾的童心、稚语、奇思、趣事在周国平笔下灵动而意味悠长。这不只是一本妙趣盎然的幼童成长笔记,一个哲学家父亲独到的教育心得,更是一份纯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谈起当父亲的感觉,周国平说,小生命刚来到家里的时候,那时候的感觉,真的是天使来了。“我们平时作为一个成人会有很多社会上的功利的事情,还有很多人际关系的东西,你会生活得很复杂,忘了初心。孩子一来,提醒了你的初心,让你重新回到单纯,这个特别珍贵。”

周国平。

告别家长焦虑症 不预判孩子的动机,不预设行为的结果

“焦虑”“疲惫”“无助”已成为家长口中的高频词。怎样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在孩子生命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除了鸡娃,我们还能够想象其他教育方式吗?快乐教育重要还是成绩重要?怎样把家庭变成好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进一个名牌学校,谋一个赚钱职业?……这些深深困扰天下父母的难题,都可以浓缩成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过来人”,周国平也有许多可以与读者分享的经验与感悟。

《宝贝,宝贝》是一本奇特的书。喜欢周国平哲学的人,可以从中看到生命带给我们哲学的启示;喜欢周国平文采的文学爱好者,会从中获得文学的滋养;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父母,这就是一本育儿指南,它从孩子胎儿期零岁,到幼儿期、儿童期。它就像一本充满情感的育儿手册,你的孩子在什么阶段,你对应看就知道这个阶段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怎么发展,你应该怎么应对、怎么观察。同时作为父母怎么关照自己的内心,也获得滋养和成长。

与那些深陷焦虑、不断给孩子“打鸡血”、把成绩作为唯一目标的家长不同,在啾啾的教育上,周国平一直是一个很放得开的父亲。他把注意力都放在啾啾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上,从来不强加给她自己的要求,他就做一件事——陪伴,陪着啾啾一起玩。

《宝贝,宝贝》是2010年1月初版,迄今已十年有余。周国平在书中记叙了女儿啾啾的幼年和童年时光,这个小女孩现在已长成了一个青年。经常有读者关心地或好奇地询问,啾啾后来的经历如何,现在的状况又怎样,如今这些问题也渐渐有了答案。

从小学到初中,啾啾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当初中毕业时,她自己却决定不上普通高中,“因为觉得很累,不想继续在应试体制里做一个好学生了”,于是,她考入了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在十一学校读高中期间,她热爱上了戏剧。戏剧是她的选修课之一,她在这方面展现的才华让任课的外教赞不绝口,还创建了戏剧社,出色地领导一个团队。做成了一件爸爸从未做过的事,证明了自己独立的能力和价值,这让她自己甚感欣慰。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再是他的附录,他则成为了我继续谱写人生时一个有用的参考。”

申请美国的大学时,啾啾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录取。哥大比纽大更有名,但她选择了纽大,进了纽大Tisch学院戏剧导演系。对于这个选择,她如是说:“我觉得我的问题可以非常简便地转换为:学戏剧电影,应该去北大清华还是北影中戏。”啾啾在纽大成绩优异,年年被列入“校长名单”,是全校级别的优秀学生。她全面训练自己,绘画、摄影、音乐、诗歌皆有精彩表现。在戏剧的创作、导演、表演上,更是风生水起,在纽约的戏剧圈里,她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孩子都是聪明的,但孩子的聪明需要你去发现、欣赏和鼓励。即使孩子犯错、撒谎的时候,也需要我们给予爱、尊重、信任和理解。要真正懂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社会的思维,或者就以一种占有的关系去看孩子。”周国平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大人也跟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们能像人类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一样去对待孩子,不预判他们的动机,不预设他们行为的结果,用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观察对待孩子,孩子也能享受更丰富和美丽的生命。

对话

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这种情况太可怕了

潇湘晨报:周老师,20多年前看您的《妞妞》,扉页上那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在失去妞妞之后再得到了女儿啾啾和儿子,您怎么看待这种神力?

周国平:这是老天对我的恩宠。其实对于妞妞,我当时是非常投入的。老天看我这个人喜欢当父亲,当得也不错,他没有抛弃我,又给了我机会。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把孩子生出来,他就是你的附属品,都得听你的。还有一种观点,是他选中你当父母。不管怎么说,你当他的父母并不是必然的。实际上你生的就是他的身体,但是他的灵魂不是你生的,另有来源。所有灵魂都是独立的,无非是这个独立的灵魂暂时找到你,让你做他的监护人。我的孩子投胎到我这儿,选中了我,我觉得这是给我的一种光荣,是一个光荣的事情。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感恩,感谢他们愿意让我们当他们的父亲母亲,可能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荣誉,但是都比不上这个。

潇湘晨报:我在《宝贝,宝贝》中看到了一个成年兽与一个幼兽的各种互动与成长。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孩子既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重复。而是帮助父母有了另外一个平行时空的生命体验。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周国平:我始终认同,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做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在婴儿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同成年兽和幼兽,生物性因素占据着优势。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社会性因素逐渐扩大,亲子之间的自然人关系变成了社会人的关系,孩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走人生之路。随着孩子长大,亲子关系中的精神性因素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判断亲子关系是否具备精神性品格,一个恰当的标志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否形成了一种朋友式的关系。朋友式的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独立,二是平等。

潇湘晨报:在所谓的“剧场效应”下,家长们变得越来爱攀比,越来越焦虑。作为家长,怎样让自己首先不那么焦虑呢?

周国平:这个东西也没办法,人比人,都是攀比的,互相会比较,你不可避免。但我觉得你可以做到淡化,不要把这个东西看得太重。家里的生活水准、给孩子的生活水准有多高,你不要太看重,淡化这个东西。真正说起来,决定你的亲子关系品质的不是这些,而是你们直接相处的自然的爱,这种尊重,才是更加根本的。

家长的焦虑也是普遍的。我爱人也在孩子的家长群,所有的家长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特别难,反而是家长自己屏蔽焦虑的能力要锻炼。我们要成为孩子压力的过滤器,而不要成为放大器。

潇湘晨报:国家最新出台了“双减”政策,为孩子们减负。也许有些“佛系妈妈”看到“双减”政策就高兴。但对于“鸡血妈妈”来说,“双减”不仅没有让她们的焦虑缓解,相反让她们感觉压力更大。因为这些妈妈们永远在思考,自己孩子的优势如何产生?您觉得现在的家庭该如何应对“双减”政策呢?

周国平:父母不要跟着现在教育的统一标准走,现在就是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孩子,这种情况太可怕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你要看他的精彩在哪里。你用一个模式培养孩子,有可能这个模式培养的孩子也能成功,他在应试体制里如鱼得水,是个优等生,是个学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将来也会优秀。如果他仅仅在学习上是全能,成绩很好,但是没有和自己天性吻合的兴趣方向,人格上比较单薄,他将来未必幸福。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是很放得开的,不跟着应试体制走,给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灵魂,都有属于自己的路,父母的责任是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让孩子逐渐找到这条路。今天的父母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在我看来,倘若按照社会的流行观念或自己的主观意愿,逼迫孩子走一条不合其禀性的路,这个做法本身就已经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潇湘晨报:您一直在书中强调“宝贝,你要记住,你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我们不能否认您是一位很成功的人士,您的孩子可能拥有的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没有背景和实力的普通家庭来说,可能“鸡娃”是给予孩子更好未来和命运的一种最公

平和有效的途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周国平:我是53岁有啾啾的,虽然不显那么老,但与那些年轻爸爸的差距还是一目了然。啾啾上学看到同学们的家长一定会有比较,心里有可能产生疑惑或者自卑,但她还是能够坦然面对这个事实,也许我的职业和名声也起了一点作用,此虚荣心的满足补偿了彼虚荣心的缺憾。

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名人,也不愿意她有丝毫这种意识。但是毕竟除了一些书,拥有一些读者,她的老师和同学家长中也有喜欢我的书的人,加上目睹记者采访报道,不免会逐渐形成爸爸是名人的印象。我的心态很淡泊,她受我的内在东西的影响,足以消除这些外在东西的干扰,有一颗平常心。

我发现有一些家长写他的孩子,非常强调他怎么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才。世俗上的成功,进了哈佛,进了剑桥、清华、北大,这个当然也很好,也是光荣的。但是我发现我自己真的不是一个那么有计划、有规划的家长,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孩子往哪个方向培养,将来做什么事情,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我觉得这样想起码越权了,这不是我的权利,是她自己的权利,她的未来我不能规定。所以我能做什么?也就是爱她,喜欢她,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本能,大自然给我的权利,这是我可以做到的。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实习生曹歆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