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丸、散
汤、丸、散不同剂型有什么区别
李杲说的好: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临床上初治病人多采用汤剂,主要是考虑随证加减方便、起效较快。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散者散也,散胸膈邪气“,在临床上一般治疗心肺疾病多多采用散剂,频服,这样可以使药效直达上焦,频服则使药效持久。其实散剂还有个好处就是省钱,一付汤药方剂按剂量研成细末,每日服15g,大概可以服上7~10天吧,而且药效不比汤剂差,大家可以试试,比较适合治疗方案已经明确、药方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
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这个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临床上就这么用。
###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元·王海藏《汤液本草·东垣用药心法》)
中药的剂型不同,作用力的强弱也不完全相同。汤剂是把药物用水(或黄酒)浸透后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服用。其特点是吸收快,迅速发挥疗效,能荡涤病邪,适用于大 病。如麻黄汤去风寒、大承气汤荡涤里实热邪。
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一般为配就之成药,不用煎煮,可直接冲服,取用方便。有散结除邪之功,适用于急病,如伤科多用七厘散散血和伤。
丸剂有蜜糊为丸、水制为丸、酒制为丸、醋制为丸、面糊为丸等多种。其特点是药丸入腹后,丸剂内的药物随着药衣的慢慢消融而逐步释放,因而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一般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等。
当然,上述所论,只是一般而言,并非绝对,如治急病的丸剂就有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而汤剂作用缓慢的也很不少。至于以荡训汤,以缓训丸,显系作者不明训诂,望文生义所致,读者不必深究。
¥¥¥$$$&&&
散剂和汤剂,应用当有区别。
从药量上看,散剂用量轻而汤剂用量重。
从成本来看,则散剂廉于汤剂。
然而这都不是实质。实质是剂型应用的合理化。
为什么说散者,散也;汤者,荡也?
我们从服用和吸收的过程来分析,散剂为粉剂,通过对胃肠粘膜的粘附作用而发挥药效。汤剂则是以对中草药的煎制而促进对有用成分的析出,再通过渗透作用而到达病所。散剂通过胃为中心而发散,汤剂则偏于浸润。所以散剂比较容易散有形实邪,而汤剂更能以其浸润之性而涤荡病所,加之汤剂的用量较大,往往用于多年不愈的陈疴。散剂比方说十枣汤,大戟甘遂芫花打粉,十枚大枣熬汤做水冲服,可说典型的散者散也方剂,汤剂那就比比皆是了。
《古今医统大全》
药剂丸散汤膏各有所宜不得违制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可过越。
汤者,荡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研成细末是也,去急病用之。膏者,熬成稠膏也。液者,捣鲜药而绞自然真汁是也。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渍酒者,以酒浸药也。有宜酒浸以助其力,如当归、地黄、黄柏、知母阴寒之气味假酒力而行气血也。有用药细锉如法煮酒密封,早晚频饮,以行经络或补或攻,渐以取效是也。
称剂分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若用得其宜,与病相合,入口必愈。若冷热乖戾,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差又剧,喻如宰夫以鳝鳖与专羹食之,更足成疾,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仲景言锉如麻豆大者,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今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锉如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 咀之,取其煎熬得出药汁,易行经络。若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痰以蜜,开痰结以生姜汁。凡诸汤用酒,临熟加之。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及治肺疾咳嗽为宜。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和渣服。
凡药去下部之病者,极大而尖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面糊丸,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敛。凡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生姜汁稀糊丸,取其易化也。汤泡蒸饼又易化,滴水尤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腊丸者,取其难化而迟取效也。凡修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勿交杂用。且如丸药用腊,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膈而作效也。今若投蜜相合,虽易为丸,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更有毒药,则便与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腊之本意。
凡炼蜜皆先掠去沫,令熬色微黄,拭水不散,再熬二三沸。每用蜜一斤,加清水一酒杯,又熬一二沸作丸,则收潮气而不粘成块也。冬月炼蜜成时,要加二杯水为妙。《衍义》云∶每蜜一斤,只炼得十二两是其度数也。和药末要乘极滚蜜和之,臼内用捣千百杵,自然软熟,容易作条,好丸也。
凡丸散药,亦先细切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其润湿之药如天门冬、地黄辈,皆先切曝之,独捣,或以新瓦慢火炕燥,退冷捣之,则为细末。若入众药随以和之,少停回润,则和之不均也。又湿药欲燥,皆蚀耗,当增分两称之。
凡筛丸药,用密绡令细,若筛散药,尤宜精细。苦捣丸必于臼中捣数百过,色理和同为佳。
凡药渍酒,皆须切细,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漉出,不须待酒尽也。渣则曝燥微捣,更渍饮之,亦一散服之。凡合膏,或以醋或酒或水或油渍,令淹浃密覆。至煮膏时,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下之要沸静,良久乃上之。如有薤白在中者,以两段渐焦黄为度;如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为度。绞膏要以新布,若是可服之,膏滓亦可以酒煮饮之。可药之膏渣,亦则宜以敷病处。此盖欲悉尽其药力也。凡汤酒膏中,内诸石药皆细捣之,以新绢裹之内中。
《衍义》云∶石药入散,如钟乳粉之属,用水研末极细,必要二三日乃已。以水漂澄极细,方可服饵,岂但捣细以绢裹之为例耶!凡煎膏中有脂,先须揭去革脂子,方可用之。如猪脂,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凡膏中有雄、朱砂辈,皆当另捣研如面,俟膏毕,乃投入,以物杖搅之,不尔沉聚在下,不匀也。凡草药烧灰为末,如荷叶、柏叶、茅根、蓟根,十灰散之类,必烧焦枯用器盖覆以存性。若如烧燃柴薪, 成死灰,性亦不存而罔效矣!凡诸膏腻药,如桃仁、麻仁辈,皆另捣如膏,乃以内成散中,旋次下臼,合研捣,令消散。
《寿世保元》 :药有五法
汤剂。煎成清液也。补须要熟。利不嫌生。并先较定水数煎蚀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经络。故曰汤者荡也。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湿加生姜煎。补元气加大枣煎。发散风寒加葱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诸补汤。渣滓两剂并合。加原水数。复煎。待熟饮之。亦敌一剂新药。其发表攻里二者。虽前药取效。不必煎渣也。从缓从急之不同故耳。
膏剂。熬成稠膏也。药分两虽多。水煎膏宜久。渣滓复煎数次。绞取浓汁。以熬成耳。
去久病用之。取其始蚀力大。滋补胶固。故曰膏者胶也。凡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随熬渣。犹酒煮饮之。可摩之膏。或酒或醋随熬滓。宜捣数患处。此盖尽药力也。
散剂。研成细末也。宜施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气味。服之无效耳。去急病用之。不循经络。只去胃中及肠腑之积。故曰。散者散也。气味浓者汤调服。气味薄者煎熟和酒服。
丸剂。作成丸粒也。治下焦之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
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和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易循经络。
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味气。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
渍酒。渍煮药酒也。药须细锉。绢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埋地日久。气烈味浓。早晚频吞。经络速达。或攻或补。并着奇功。滓滤出曝干。捣末别渍。力虽稍缓。服亦益人。为散亦佳。切勿倾弃。
补虚损症。宜少饮。缓取效。攻风湿症。宜多饮。速取效。凡丸药用蜜。每药末一斤。
则用蜜十二两。文火煎炼。掠去沸沫。令色黄。滴水成珠为度。再加水四两和匀。如此丸庶可晒干。经久不坏。或用重汤熬炼成珠。尤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