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何为无亲?何为善?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解读第七十九章。请看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解读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字面的意思是:“(用某种方式)调和百姓大的怨情,必然(得不到彻底的处理)还会留有小的怨情。”大家注意,用何方式来“和大怨”,现在不知道。先放着,我们接着看下文。
【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字面的意思是:“可见,用德来调和怨情,怎么能说是做得好呢?”可以看出,“德”是被否定的,这与“贵德”不合啊。但是,我们看前面的第三十八章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噢,原来,德是分上德和下德的!所以,本句应调整翻译,改为“可见,用下德来调和怨情,怎么能说是做得好呢?”那么,“下德”,就是上一句所指的“处理方式”了。但是,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还不清楚,还得放着。再看下面的句子。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是:“所以,圣人(知道这种情形,虽然有契约在手)却只是手握左契而不责难于百姓。”这里的“契约”不知是哪方面的?也不知道“责难”百姓什么?再继续看。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意思是:“有德的做法就是虽有契约,却不索取所欠;无德的做法就是对百姓收取重税。”这里的“彻”做“重税”解,与第七十五章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说法相应。到这里,可以知道前面所讲的“和大怨”的方式就是“司彻”了,那为什么是“下德”呢?因为“彻”毕竟还是国家税制。但是,它不合理,又很严厉,实行效果也不好,所以就是“无德”!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虽然说天道没有亲疏之别,但是它倒是经常照顾那些懂得做、做得好的人。”言下之意,就是以“司契”来“和大怨”的话,就没有“馀怨”了,所以,“以上德报怨,可以为善(好办法)”!
二,何为无亲?何为善?
【亲】亲爱、亲近、偏爱的意思。
【善】善于、擅长、能力强的意思。这一章出现两次的“善”,都是这个含义。为什么“天道常与善人呢?”因为,“善人”就是能力强,懂得依道行事,自然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反过来,当有人指责天道有所偏爱时,老子就说:是的,天道就偏爱会做(善)的人!
总结。
第一,这一章讲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百姓大怨的情绪问题,用做得好和做得不好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说,天道是照顾依道行事的能人的。
第二,在提问里,提到“天道无亲”和“常与善人”,其实,这涉及到天道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运作的问题。在现实里,碰到问题、遇到困难的人,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经常会埋怨天道不公,只讲亲疏,使自己遭受烦恼和痛苦。其实,在老子的思想里,真的不讲亲疏,更不讲善恶!因为不能有这样的处事标准!天道的唯一标准就是道!合道的,叫德,不叫善,也不叫亲。很多人读《道德经》,老是讲“善良”或者“好人”,这是不对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转不过弯来,就会一直受儒家或现代观念的影响,很难精准读好《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