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的偏方与民间单方大全 转自养生之家
别名】粘糊菜、粘天扎、绿莶草、猪膏草、肥猪草。
【生长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分枝常成二歧状,全部分枝有灰白色短柔毛。叶片三角状卵形、阔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7厘米,顶端尖,基部阔,下延成有翅的柄,叶缘有不整齐的浅裂或粗齿,两面均有毛,叶背有腺点。4~9月开花,花黄色,花梗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线状匙形或匙形,密生粘手的腺毛,故名粘糊菜,气味如猪臭,又名猪膏草;全为管状花。6~11月结果,果实倒卵状四棱形,黑色,顶端无冠毛,有灰褐色环状突起。地上部分于夏、秋季花开前及花期采割为佳,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分布地区】长江以南诸省区以及甘肃、陕西二省有分布。多生于坡地、村边、路边荒草地、灌丛、林边、田野。
【性别功效】味辛、苦,性寒。有小毒。祛风湿、利关节、消肿、解毒。

【灵验偏方】
偏方一:
方剂:豨莶草,以及鸡蛋壳、甘草各适量。
用法:分别研为细末,按1:1:2的比例混匀,加水泛制成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4.5克,每天2次。
主治:地方性氟病。
偏方二:
方剂:豨莶草15克,大血藤15克,桑寄生10克,铺地蜈蚣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
偏方三:
方剂:豨莶草适量。
用法:九蒸九晒,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2丸,日服2次,用米酒或开水送服。
主治:半身不遂,产后风痛,
偏方四:
方剂:豨莶草15克,防风10克,五加皮10克,红花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风后遗症,四肢麻木。
偏方五:
方剂:鲜豨莶草120克(干品60克)。
用法:水煎去渣,放入鸡蛋2只煮熟,饮汤食蛋。
主治:乳腺炎。
偏方六:
方剂:鲜豨莶草60克。
用法:捣烂绞汁服;另取鲜半边莲60克,鲜白花蛇舌草60克,水煎当茶饮。
主治:食管癌。
偏方七:
方剂:豨莶草15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高血压。
偏方八:
方剂:豨莶草30克,钩藤30克,苍耳子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
偏方九:
方剂:豨莶草500克。
用法:以蜜、米酒或陈醋各30克层层喷酒,蒸透晒干;如法9次,粉碎,研为细末。再用蜜600克,熬至滴水成珠,和人药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服20克,分早晚2次,以米汤或稀粥送下。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