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过量,会导致心脏病,和淋巴癌

带你寻找疾病的真正原因

提前发现重大疾病

这是“自然疗法资讯”的第  246  期文章

编辑 | 施慧

引言

我们需要蛋白质

但是不能过量

现在大众的认知里,一说起吃素,就会有人关切的问,那要怎么补充蛋白质?

没错,我们需要蛋白质,因为它是每一个活细胞的基础成分,不管是人类的肌肉、大脑或者指甲和皮肤。

可是,营养素的意义在于均衡,每一种单一的营养素,比例要恰好合适,不能过量。

蛋白质过量,导致以下几种问题的风险升高:

1、心脏病

2、心梗猝死

3、淋巴淤堵,血管淤堵

4、淋巴癌

所有的食物里面,都有蛋白质的,只要吃了粮食,蔬菜,水果,加上发芽的豆子类,基本上,氨基酸就可以平衡的,粮食里面缺少赖氨酸,土豆和豆子类里赖氨酸多,就平衡了。

不用专门多吃肉摄取蛋白质。去观察现代人的饮食和常见病,大部分蛋白质都过量。

01

大众陷入了广告业制造的“蛋白质狂热”

很多医学界的人士,还有大众,都不自觉的陷入了广告业制造的“蛋白质狂热”。

有一位儿科医师“艾米特·赫特”,他在《研究医学》中写道:

由于我们限时的不确定证据,我们可能已经摄取了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谁能证明我们继续以大量的蛋白质充斥我们的饮食是正确的呢?

各种食品厂家都热情的标注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会在食品包装袋上,清晰的写着,蛋白质的数据。

我们没有依据来证明这样的饮食搭配是对的。

02

成年人体重增长停止

不再需要过多蛋白质

关于人体对于蛋白质的真正需求量,我们可以从自然界得到答案。最简单的例子是不同动物的幼儿在生长中对于母乳的需要。

小牛吃的母乳含有大量的钙蛋白和蛋白素,所以他们的重量一个月就会增加1倍。

山羊生长比较慢,所以对于羊乳里类似的蛋白质需求就比较少。

但是人类的婴儿生长更慢,新生儿吃丰富的母乳,他的体重经过6个月才增加1倍。

而在此之后,就永远不会再有体重增加这么快的事情发生了。

因此,当动物到达成熟期,生长的速度不会再那么快了,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量就会降到最低,只要能够维持氮平衡就够了。

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最小量也越来越小。

不过,受伤、手术或者大量体力劳动过后,蛋白质的需求量会暂时增加。

03

自然医学血检可以判断体内蛋白质情况

利用自然医学的体检数据,可以看出体内蛋白质的利用情况。

看血液“乳酸脱氢酶”这项指标:

全球闻名的抗癌名医吴永志博士在大量的临床经验下发现,乳酸脱氢酶升高,会导致:

1、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

2、淋巴淤堵,淋巴癌。

西医的标准参考值是:109—245U/L。

自然疗法的参考值是:110—120U/L。

这项指标过高的人,要减少蛋白质的摄入,即使是植物蛋白,也要减量。

代表体内蛋白质,已经超过身体负荷。

04
动物性蛋白质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世界的西半球国家,是全世界罹患心脏病人口最多的地区。多年来,医生将这一疾病怪罪于摄取错误的食物、暴饮暴食、缺乏运动、抽烟和生活压力等因素。
最新的研究又增加其他因素,包括自由基、环境污染、血液循环不良、某些药物和化学品的副作用,以及血液分解蛋白质功能低下等,都会导致血液凝块的形成。
由于蛋白质缺乏有效的蛋白水解酶成分帮助分解,其最后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心脏病发作、静脉炎和中风。

心脏病,从一个不存在的疾病转变为西半球人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1800年,德国人每人每年会摄取13公斤的肉类。可是,100年之后,肉类的消耗量已经高达3倍之多,每人每年平均38公斤。
1979年则达94.2公斤,相对比180年前,肉类的摄取量激增7.25倍。

1946年至1978年间,人们罹患心脏病的比例也增长了20倍。
德国至少由50%的人口过胖,且多数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摄取较多的肉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公开的数据,显示西欧国家人民心脏病发病的年增率,恰巧与当地各国肉类消费成长率相当。
虽然素食者的脂肪摄取量不会低于肉食者,素食者罹患心脏病死亡的比例的确减少。《美国医学学会期刊》曾经报道,吃素可以预防97%的冠状动脉闭塞疾病。
而素食者之所以患有动脉心脏病比例较低的原因,在于素食者本身碳水化合物的摄取较为均衡,且动物性蛋白质较少或者完全没有。
05
高蛋白,低碳水饮食可能伤害肾脏、肝脏和心脏机能
目前很流行的阿特金饮食法(Atkins Diet)和南岸海滩饮食(South Beach Diet),其诉求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原则,会出现过度饥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因为过量蛋白质成分造成身体从碳水化合物中摄取能量,所导致的微血管和动脉壁堵塞。
这类饮食固然可以减轻体重,但是却伤害到肾脏、肝脏和心脏机能。
无论是已故的阿特金医师(同为心脏疾病和肥胖受害者),或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积极的南滩海岸饮食法追随者,同时也是心脏绕道手术接受者),他们都饱受高蛋白饮食所造成的副作用之苦。

尿素是体内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缺乏过多尿素表示结缔组织中不再含有过多的异常蛋白质量。

血液尿素氮用来测试尿素的血液含氮量,这项测试主要用来观察肾脏的运作状态。如果肾脏无法正常清除血液中的所有尿素,尿素氮值就会提高。

高蛋白饮食法会提高血液尿素氮的数值,加重肾的负担。

由于素食者多从谷物、豆类、坚果和种子种获取蛋白质,其血液中氮值相对较低,因为素食者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壁几乎没有蛋白质过剩的情形,其动脉硬化发生的风险也就几乎不存在。

美国医学协会已经证实了这个论点。

06
身体会存储蛋白质
分布于结缔组织和微血管
肉类的蛋白质含量比植物高出5—10倍,因此摄取过多动物性蛋白质,远比摄取过多植物性蛋白质如蔬菜、谷物和坚果容易很多。
换言之,人体的胃势必要比正常多5倍的空间才足以消化这些较大分子的食物。众所周知,身体本身能自行存储未使用的糖和碳水化物和并转换为脂肪,但是一般人很少听说过,人体原来也具备相当大的容量以存储蛋白质。
这些意外存储的蛋白质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特别是微血管和细胞之间流动的液体以及血管壁基底膜。
基底膜的作用是支撑微血管和动脉内细胞,保持分布平衡。如果缺少基底膜,血管就会崩溃和瓦解。基底膜能容纳过剩的蛋白质,使其厚度增加达8倍。
当蛋白质存储量最大化时,微血管中拥塞的蛋白质再也无法输送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到身体各器官和动脉,构成这些身体部位的细胞,于是开始被自己代谢废弃物出来的物质慢慢窒息。
由此产生的毒素危机进一步促使体内发炎,也就是增加血液流量,供应新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损伤所需汁养分。
血管中反复发作的炎症可导致出血,随后形成血块,血液凝块也是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头号原因。
07
A型血的人仅需要少量的蛋白质
A型血的人的肝脏,仅需要少量的蛋白质就能维持身体能量所需。相对的,体内分解食物蛋白质的能力也比较弱。

如果肝脏因为结石而阻塞,也会大大削弱肝脏分解蛋白质的能力。这种情况,在所有人身上都会出现。

如果肝脏给大量的结石淤堵,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就会下降,这时候,如果在摄取过多的蛋白质,肝脏就无法分解。

肝胆排石的资料,请点击:

那些多余的,没有被肝脏分解和代谢掉的蛋白质,会由皮肤底下的结缔组织再次吸收,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如果大量的蛋白质食物不断被吸收,细胞间的结缔组织与微血管基底膜就开始充满蛋白质,并且发生硬化,这就是血管硬化,动脉硬化的开始。

08

肥胖并不是造成冠心病和二型糖尿病的原因

蛋白质才是凶手

一般的医学观点都认为,脂肪,肥胖是造成冠心病和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已经有大量的证据显示,事实并不是这样。
人体中可大量存储的蛋白质才是造成冠心病和二型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这些蛋白质大部分沉积在血管壁内。蛋白质在人体不适当的部位存储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1961年美国医学学会公开发表的研究结果,人体内不断流入器官和系统内的结缔组织的血蛋白,如果无法经由淋巴系统迅速清除,而重新回到血液中,24小时之内,人就会死亡。
如果淋巴系统被严重阻塞,这些蛋白质就必须储存在血管壁中的基底膜内。
一个训练精良的运动选手每天能消耗40公克的蛋白质。可是美国人每天平均摄取400公克蛋白质。身体会自行转换无法被储存至血管壁内的蛋白质成分,转变为硝酸、硫酸和磷酸等类似于汽车电池中的氨基酸物质。
如果每天持续多摄取30-40公克的蛋白质,肾脏就会透过增加一种基本矿物质到每一个酸性分子中,借以清除部分的强酸。
久而久之,身体的基本矿物质钠、钾、镁以及其他物质就会被耗尽。这一切就会导致你的身体发生酸中毒,心脏病就是一种慢性的酸中毒。

09

堆积的蛋白质就如同定时炸弹

肥胖者的血液含有高浓度的脂肪和过剩蛋白质。血液的凝固倾向,被认为是导致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这和血液中饱和的蛋白质有关。因为脂肪无法造成血液凝块现象。

肥胖者的结缔组织已经证明,它不仅含有肥满的脂肪细胞,而且还含有大量的密集胶原纤维。胶原是百分百的蛋白质成分。

建构比正常所需多的胶原纤维,是身体在面对血液中高浓度的蛋白质时,所发生的紧急措施之一。

借由将蛋白质从血液中移除,并排除循环之外,血液才能变得清澈。

但是当体内“蛋白质存储量”到达上限,蛋白质的摄取也没有停止时,情况便会急转直下。此时,血液变得饱和并且充满蛋白质,血液变得常年处于浓稠状态并且出现血液结块的现象。

除非服用阿司匹林来帮助血液稀释,否则将会造成中风或者心脏病发。

然而,长期下来,服用阿司匹林不仅会降低预防功效,可能还会变成诱发的主要 原因。定期或者过度使用阿司匹林,甚至会提高致命出血的风险性,此外,一旦停止服用阿司匹林,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会大幅增加。

蛋白质会沉淀积聚在微血管壁基膜和周围的结缔组织细胞。其最后会直接造成血管壁增厚,且完全失去吸收氧气、水分和营养的能力,因此也无法完整代谢从细胞中制造出的废弃物质。

细胞终将造成细胞壁受损,最后因为营养不良,窒息和脱水死亡。

一个年轻人体内心脏的主要血管壁大约3厘米厚,当蛋白质摄取越来越多之后,正常而表面平滑的血管壁内部会出现凹凸面,血管壁会整体性增厚并且失去弹性。

冠状动脉阻塞就好比一只完全生锈钙化的破旧水管,充满棕红色和黄迹斑斑的钙化物质。

10

同型半胱氨酸过高

中风随时会来临

研究人员发现。含硫氨基酸的同型半胱氨酸(HC)有毒物会促进微小血管中的血凝块产生,并造成动脉损伤与致命性血块阻塞,最后引发心脏病与中风。

同型半胱氨酸,是氨基酸代谢后的产物,红肉和奶制品的含量最多。

一般来说,身体本身已经具备对抗同型半胱氨酸增生的机制,主要是将其转变成胱这一无害的物质,这种物质能透过尿液排出体外。

然而,长期过多的摄取蛋白质的结果会大幅降低这个生理机能,叶酸含量丰富的食物经过证实会大幅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叶酸含量高的食物有苋菜,香菜,四季豆等。

身体之所以会出现异常高的同型半胱氨酸,原本归咎于基因上的缺失造成无法有效转换同型半胱氨酸。

可是心脏病患者体内大量出现异常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各项数据,却证明了基因只是次要因素,或者只是因为身体持续摄取蛋白质食物的本能反应。

有一份研究,一组人自愿参加为期一周的试验,过程中必须严格吃素。一周之后,这些参与者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下降13%。

过量的蛋白质摄取造成血液浓稠并且增加凝血的危机,身体自然会将多余的蛋白质和蛋白质代谢的剩余产物,尽可能的存储余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和其他器官的结缔组织,以及微血管网络各处的基底膜内。

当体内所有可以存储蛋白质的基膜渐渐消耗殆尽,微血管也就再也无法保管这些蛋白质了。如果动物性蛋白质摄取没有就此减少,身体就会开始将这些蛋白质储存至动脉壁。

在这个阶段,主要冠状动脉就会开始增厚,受损且缺乏效率。当动脉越被阻塞,供应心脏运作的氧气缺乏,呼吸会变得困难,就可能出现疼痛和麻木,也就是心脏病突发。

换言之,体内多余的蛋白质仿佛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心肌梗塞的预测准确性,几乎是胆固醇的40倍。
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是10个单位,理想水平则是6个单位(当然低于6个单位会更好),而有心血管病的人往往在15个单位以上。

11

C—反应蛋白能预测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

血管中不断增加的蛋白质最终会造成血管壁受伤。为了帮助修补这些伤患处并移除虚弱没用的受伤细胞,身体会出现炎症性反应。

炎性反应并不是疾病,而是身体最基本的危机处理与自我疗愈方式。

血管是人体的命脉,当血管壁中的基膜遭到有害蛋白质增生的威胁,身体会自然而然的启动防御机制,并在动脉中形成具有保护性的脂肪斑块。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于2002年曾经刊载一项颇具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来自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医师群 ,利用简单的血液测试,称“C—反应蛋白”就能预测出那些患者即有可能发生心脏病发作或者中风。

“C—反应蛋白”是肝脏经免疫系统炎性反应后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而这种血液测试能找出炎性作用以及血管壁发炎的严重程度。

透过观察血管壁的发炎状态,能更清楚了解即将发生的心脏问题,甚至比测量血液中好胆固醇与坏胆固醇更有效。

尤其是超过一半的心脏病发患者体内的胆固醇指数多在正常范围内。

C—反应蛋白的结果,对于观察心脏病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其他循环系统疾病,比如关节炎、糖尿病和癌症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在上述实验中,研究人员追踪近28000名女性长达8年,根据研究结果,C—反应蛋白比较高的女性罹患心脏疾病的人数比LDL(坏胆固醇)升高的人数多2倍。

当然,C—反应蛋白不是测试心脏病的终极方式,如果患有感冒或者流感,C—反应蛋白可能会暴增10倍之多。感染也会造成炎症反应,因此C—反应蛋白也会出现在血液之中。

结语

小伙伴们,给你们总结下重点,关于蛋白质过量的问题:

1、蛋白质的比例维持基本的氮平衡就可以。

2、乳酸脱氢酶指标110—120之间最好,超过这个指标,心梗和淋巴淤堵(淋巴癌)的风险增加。数值越大,越危险,到了后期,这个指标,可以判断人的生死。

3、同型半胱氨酸的指标,6左右最好,超过这个指标,心梗,中风的风险增加,数值越大越危险。

4、C-反应蛋白的指标,超过0,就代表细胞发炎,心脏病,关节炎,癌症的风险增加,数值越大,越危险。

【参考书籍】:

1、《健康与回春之秘》,作者:安德烈 · 莫瑞兹

2、《食物、营养与疾病》,作者:【美】亨利 · G.比勒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