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石碑 重现台山土客械斗那段惨烈史
(点上面音频听全文)
古中国,台山属南荒蛮夷之地,越族“土人”甚少,秦汉以后,逐渐有北方汉族人迁入,南宋时期达到迁徙高潮,此时汉人构成了台山人的主体,称为广府人。
赤溪圩2017摄
清初,郑成功在沿海一带不断抗击清政府,清廷交不着又避不开,出台严令禁海政策“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入口”,禁止商船贸易停泊,除澳门外的附近海岛洲港,皆封港毁船,禁止居住。后又出“迁界令”,期限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以致迁民仓惶逃离,圣旨还谕令将界外地区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渔民不准出海捕鱼,出界者立斩不赦,企图断了郑家军物资及军供的补给,将其困死海上。福建和广东、浙江沿海居民首当其冲,也严重波及台山人的生计。
康熙元年(1662年)和三年(1664年),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台山在这两次“迁界”中,遭到巨大的劫难:全县约三分之二的沿海地区变成荒地,人口锐减。康熙元年全县人口13738人,到康熙六年(1667年)减少到只有5106人。(资料来源《广东台山华侨志》)。“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广东新语》)。
历时二十三年的“迁界”令,使迁界区内人散他乡,田地荒芜。为尽快恢复生产,朝廷下“复界”令,降旨招民拓荒复业,鼓励迁居落户。此时,汉族的另一个民系,在政策的感召下,从当时粤东的嘉应州、潮州府、惠州府迁入属广州府的五邑地区,包括台山县。先入为主,后来者称为客家人。复界之后,到雍正、乾隆年间,大量客民接踵而至。本土居民回归加上招徕客家人垦辟,使田亩尽开,人口在持续增长,人均耕地又出现短缺,人多地少成了台山社会的尖锐矛盾,酿成了为争夺土地而发生的“土客械斗”,《新宁县志》记载: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至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台山(新宁)县人口在1.6万—1.8万之间;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13653人。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突增到196972人。侨乡端芬民谣:“一年生产半年粮,米缸长期通外洋。”
所谓土、客,皆是中原南迁的汉人,先入为主,后至为客,才有土客之分。咸丰四年(1854年),清政府镇压广东红巾军起义,引爆土客矛盾,从鹤山开始,开平、恩平、高明等县土客杂居的乡镇也被卷入,互相报复械斗。受其影响,1855~1867年,在地主豪绅的挑动下,台山的赤溪、那扶、深井、四九、冲蒌、三合等地,土民与客家人为争夺土地而爆发了长达12年的大规模械斗。造成骨肉同胞相残,田园荒芜,百业凋。死者达2.3万多人,染瘟疫致死者2万人,大量客家人逃亡。被当“猪仔”卖往南美洲的种植园的土客人数达二三万。这是鸦片战争后造成台山地区出洋人数最多的重要事件之一,其影响十分深远(资料来源:《广东台山华侨志》)。
《赤溪杂志》载:厅境本隶属新宁 因土客错居积年仇杀 同治六年 蒋果敏公带兵亲临剿办 尽徙客民于赤溪 磅礴 曹冲 铜鼓 田头 五堡 奏设赤溪厅以治之 其土民之原居五堡内者则迁入新宁县境 筑堤立碑为界 其告示文云为 “晓谕泐石建碑 分疆划界 以垂久远 而睦乡邻事 照得曹冲客众 既经就抚归农 新甯土民亦须讲信修睦 同释戈予之憾 永消蛮触之争 然而经界不平难安耕凿 田园不定易启猜嫌 本部院一视同仁 两端各扣清其畒亩 宅尔宅而田尔田 正厥井疆乐其乐而利其利 凡自曹冲 田头 赤溪 磅礴 铜鼓以内之田地 均归客众耕耘 永远作为世业 客遣冲蒌 五十 龙洞 那扶 深井 四九等处之田庐 悉属土民经管 仍候官为扦踏 特派文武镇道大员 督司新甯县饶令候补知县陈令傅 集土绅赵树蕃 赵定江 客绅吴福堂 杨梓钊及各耆老村民等 指山海以为衡 俨如天堑历东西以定界 不与人争 其东路则由苈西磅礴口磅礴尾分水凹直抵海滨为界 其西路则由分水凹至尾厂猪母山冲金嘴直抵海滨为界 先削木以建标 恐丸泥之终改用是泐诸片石 以冀永垂定章合亟 出示晓谕为此示谕 土客绅耆士民人等一体遵照业 因山以分址 即依界而竖碑 桑拓干塍 无虑犬牙之交错 溪山一派敢同虎口之并吞 本部院沐雨栉风 特建伏波之铜柱 愿尔等饮和食德长为 盛世之苍生 土有室而客有家 帷碑可证我无虞而尔无诈 与石同坚痛改前非 诞膺后福”(“”记载与石碑文相同,抬头为:“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额哲尔克克巴图鲁世袭骑都尉蒋益”落款为:“同治六年五月初二日示”)。
兵部侍郎广东巡抚部院额哲尔克克巴图鲁世袭骑都尉蒋益澧(清湘乡县人,1825~1874),“果敏公”是蒋益澧的谥号,“额哲尔克克”是朝廷锡号,“巴图鲁”是勇士、英雄的意思。蒋益澧为清廷累获战功,在任期减税恤民,办义学、复乡试,政声卓著,时有"蒋青天"之称,史料记载在赤溪及杭州有他的纪念祠堂。蒋益澧立碑分界定立赤溪厅,直属广州府,实行土客分治七十三年,民国元年(1912年),赤溪厅改为赤溪县,1953年并入台山县。随着时光的流逝,土客间的恩怨渐消。交往日渐频繁,到日后互通婚姻,友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