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战争十大经典战役—济南战役7

“十大经典战役”第七名:济南战役。
战役时间:1948年9月16日至24日。
参战双方:华东野战军主力(含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13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及部分军区部队;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济南守敌14个旅,准备北上增援的敌第2、7、13兵团。

歼敌数量:全歼国民党军济南守敌10余万人(含起义2万余人),活捉敌第2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战争节点:

15日,两广纵队等扫除长清西南地区敌保安部队,并包围了长清城。此时,王耀武判断我军主攻方向在西面,遂将其预备队第19旅调至飞机场以西古城方向待机,将第57旅由张夏、崮山等地撤入市区,准备转用于西郊。

16日午夜,我军发起全线猛攻,经一天激战,西集团歼灭长清齐河守敌后迅速迫近济南西郊。东集团一举攻克茂岭山、砚池山及回龙岭等制高点。王耀武又判断我主攻方向在东面,即将第19、第57旅东调,并以第15旅及刚空运抵济的整编第74师7个连,自七里河方向向我反击,另以一部增援燕翅山,妄图制止我军的攻势。随后,又将飞机场以西的整编第2师之第211旅调入市区,以增强机动兵力。

17 日,蒋介石命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准备经鲁西南北援,第7、第13兵团分由新安镇及固镇地区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北攻。粟裕获此情报后,当日即令攻城兵团继续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团迅速进入阵地,做好歼击援敌的准备。我攻城东集团在炮火支援下,依托有利地形,不断击退敌之反冲击,并乘胜攻克窑头、甸柳庄等地。攻城西集团也继续分路猛攻。

18日,攻克古城、玉皇山、簸箕山、党家庄等地,并以炮火封锁了济南机场,迫使敌人中止空运。接着,我军攻城兵团首长为扩大战果,以攻城预备队第13纵队加入西集团作战。

19日晚,敌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在我争取下,率整编第84师等部3 个旅约2 万人起义,撤离战场。我军趁势猛攻,至20 日拂晓,占领商埠以西阵地。我军的连续猛攻和吴化文部起义,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动摇了敌人坚守济南的信心,王耀武向统帅部请求突围,但遭蒋介石严词斥责,并令其坚决固守诗援。王耀武随即调整部署,除留1 个营守千佛山,1 个团守马鞍山,以3 个旅又1 个团守商埠外,将主力撤入城内。南线之敌3 个兵团,在蒋介石督令下,正分别向商丘、徐州集结中。

20 日,中央军委指示:王耀武部可能突围,应从各方面布置,不使漏网。同时指出:刘峙已令邱清泉兵团集结临城待命援济,应迅速集结打援兵团全力于邹、膝地区,准备歼击北援之敌。华东野战军首长随即令攻城兵团迅速向商埠以东和城垣攻击,并部署兵力防敌突围逃跑。同时又详细研究了徐州之敌北援情况,进一步修订了作战方案,以便随时迎击援敌。攻城兵团首长依据军委和粟裕的指示,决定以两集团立即向商埠实施突击,以东集团继续肃清城外残敌,积极进行攻城准备。黄昏,西集团经40 分钟的炮火准备和连续爆破,即多路突入敌阵地。

22日中午,华东野战军三纵包围了第二绥靖区司令部 。奉命坚守的74师172团团长刘炳昆。守军顽强抵抗。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师长王吉文亲临火线指挥,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当三纵冲上楼顶时,浑身是血、但仍抱着冲锋枪指挥战斗的刘炳昆,抽出王耀武所赠的'中正剑',刺向胸口 。攻城部队,迫近济南外城。至22 日午,完全占领商埠,歼敌两万余人。东集团也肃清了城东残敌,直逼城下。我攻占商埠后,敌认为我需经三五天的准备才能攻城,因此,将3 个旅集中内城,以4 个旅图置外城,积极加修工事,准备顽抗。

23 日,除个别据点外,攻占外城。退守内城之敌第15、第19、第57旅等部,妄图依托高厚城墙和坚固工事,作垂死抵抗。蒋介石也下令空军对我所占市区施行区域轰炸,投掷大量炸弹和燃烧弹,使得商埠和外城大片民房被炸起火。居民死伤和财产损失甚重。

24 日2时25分,第9纵队第73团经过反复攻击,终于攻占城东南角,拂晓时,纵队主力与渤纵一部,源源入城与守军展开巷战。第13纵队第109团在已入城的两个连接应下,亦于拂晓攻上城头,主力及第3纵队亦跟随入城,向纵深发展攻击。战至21时,全歼守敌,济南宣告解放。马鞍山、千佛山守军分别于25日、26日缴械投降。王耀武为我武装俘获。

至此济南战役以人民解放军获胜
入选理由: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攻城打援战例,华东野战军从“七月分兵”后重新完成了兵力集结,参战兵力达32万人,超过了敌济南守军和可能增援敌之总数(约28万人),第一次实现了华东战场我军兵力较之敌军占优势。粟裕以56%的兵力打援,只用44%的兵力攻城的独特部署也让援敌望而却步。
综合点评:刚刚指挥完豫东战役的粟裕认为各方条件还不成熟(又临雨季),许谭兵力不足10万,攻济打援难以兼顾,待休整准备充分后集华野主力全力以赴,中央予以采纳。此役主要目的是攻克济南,但毛泽东和粟裕都认为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为此毛还专门致电许世友做他思想工作。这种攻城打援战术在兵力部署上科学合理的配置,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为后来淮海战役中的成功打援和辽沈战役中的攻坚大城市提供了经验。
战役评分:难度指数8分,技术指数9分,人气指数10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