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内部的六卿争斗,韩、赵、魏为何能笑到最后?

本 文 约 491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三家分晋的历史早已为国人熟知,但在晋国的诸多公卿家族之中,为什么是韩赵魏三家笑到最后?在这场残酷内斗中,晋国周边的各诸侯国又在做什么?这一切的答案,或许要从一位江南的来客说起。

三军六卿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中原。作为已故吴王寿梦之子,季札此前拒绝继位,因为广有贤名。他一路北上所经的徐、鲁、齐、郑、卫几个国家都给予其超高规格的接待。为了对抗楚国,一直给予吴国军事援助的晋国,更派出职业外交官羊舌肸负责季札在晋国的外事活动。

在晋国,季札首先拜会的是身为正卿的赵武,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原型。

影视剧中尚在襁褓之中的赵武。来源/电影《赵氏孤儿》截图

作为曾经为周穆王驾车云游天下的殷商遗臣造父的后代,赵氏在周幽王执政时期脱离王室进入晋国发展。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驾驭兵车的造父第十二世孙赵夙,在攻灭霍、魏、耿三国的行动中表现出色,受封耿地(今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东南),正式跻身晋国的大夫阶层。

在晋献公晚年的继承人争斗中,赵氏家族支持的是公子重耳。赵夙之子赵衰一度跟随重耳十九年,这样的付出自然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到了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在八个国家游荡十几年的重耳最终成功夺回晋国主导权。

晋文公称霸于中原,赵衰也因为不离不弃的从龙之功,获得了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为封地。有趣的是,虽然赵衰深受晋文公的信任,却因专注于内政而一度不愿担任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的“三军六卿”之职。直至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9年),晋文公废除了以步兵为主的后备军“三行”改编为新上军、新下军,赵衰才成为新下军的统帅。一年之后,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和晋文公先后病故,赵衰作为股肱老臣再度为新君晋襄公器重,被任命为晋军中地位仅次于中军将先且居的中军佐。

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先且居、赵衰等四位军、佐先后去世。晋襄公本欲安排自己的表叔、狐偃之子——贾季(本名狐射故、字季,后被封贾地,称为贾季)为中军将,让赵衰之子赵盾接任父职,为中军佐。但重臣阳处父却力主赵盾为中军之将、贾季佐之。晋襄公听从了阳处父的建议,没想到却为晋国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任命了新的“三军六卿”后不久,晋襄公突然病倒,临终之前,晋襄公遗命赵盾拥立夷皋为晋国新君。但晋襄公一死,赵盾便以夷皋年少为由,提出拥立晋襄公之弟公子雍,贾季则推举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乐,两人争执不下之际,决定各自派人前往秦国和陈国迎回自己钟意的新君。虽然从距离来看,身在秦国公子雍必将先行赶回。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赵盾还是派出杀手,伏杀了公子乐。

倍感愤懑的贾季命人刺杀阳处父以泄愤,却由此被赵盾抓住了把柄。不仅负责刺杀的狐氏猛将狐鞫居被赵盾诛杀,贾季也无法在晋国立足,只能举族逃亡潞国,最终客死他乡。讽刺的是,在赶走了贾季之后,赵盾又突然变卦,命人阻挡从秦国赶回的公子雍,重新拥立晋襄公之子夷皋为晋灵公。

影视剧中的晋灵公。来源/电视剧《春秋列国·春秋篇》截图

凭借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治手腕,赵盾开始了二十年独掌晋国的执政生涯。期间虽然也出现过忠于晋室的重臣联合反赵的政治风波,但手握强大中军的赵盾还是笑到了最后。在诛杀以上军佐箕郑父为首的一干反对派后,赵盾以晋灵公的名义重新任命“三军六卿”,将自己的心腹郤缺、臾骈任命为上军将、佐。至此,除了栾盾、胥甲指挥的下军之外,赵盾几乎掌握了晋国的全部军权。

影视剧中的赵盾(鲍国安饰)。来源/电影《赵氏孤儿》截图

此后的十余年间,赵盾先后操控晋国与秦、楚对抗,更多次出兵攻打蔡、齐等国,可谓威风八面。但随着晋灵公的一天天长大,君臣之间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最终在放任晋灵公对自己展开了几次儿戏般的刺杀之后,赵盾故意逃出晋阳、制造不在场假象,同时弟弟赵穿弑君成功。

晋灵公死后,赵盾又拥立晋襄公的异母弟姬黑臀为晋成公。晋成公早年在周王室为人质,政治根基尚且不如晋灵公,初来乍到更是无力反抗。正是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赵盾公然册封“公族大夫”。

所谓“公族”,指的本是各诸侯国君主的近亲旁支。由于晋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公族叛乱的恶性事件,是以晋文公选择倚重狐氏、赵氏等卿族,将诸子皆遣散为质。此时赵盾提议重设“公族大夫”,当然不是为强化晋国国君的家族势力,而是公然抬高赵氏子弟的政治地位,让他们以“公族”的身份获取爵位和封地。

按照赵盾的计划,随着自己家族的后起之秀逐步掌握整个晋国的要害部门,赵氏将彻底取代姬氏成为晋国的主宰。天不遂人愿,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55岁的赵盾去世。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将赵氏子弟列为“公族”的举措,恰恰为家族的灭顶之灾埋下伏笔。

赵氏不孤

赵盾死后,晋成公虽然表面上依旧倚重赵氏,却刻意将赵盾的权柄给了赵姓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赵盾的长子赵朔虽然位列“三军六卿”,却是下军将。长期被赵氏所压制的晋国老牌贵族荀氏逐步抬头,曾在晋文公时代担任过“中行”主帅的荀林父接掌了赵盾的中军将一职,并在周定王七年(公元前600年)晋成公病逝、其子晋景公继位之后,率领晋军与楚、秦两国展开了连场恶战。

影视剧中的荀林父。来源/电视剧《春秋列国·春秋篇》截图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为救援遭楚军围攻的郑国,荀林父率领晋军主力渡过黄河,抵达邲地与楚军对峙。然而,在上、中、下三军统帅皆各怀鬼胎的情况下,晋军在与楚军交锋后不久便全线溃败。兵荒马乱之间,荀林父的弟弟、时任下军大夫的智首(本名荀首,封地为智,被称为智首)发现自己的儿子智罃被楚军所擒,当即返身杀去。

虽然智首最终没能救回自己的儿子,却也俘虏了楚国的公子縠臣,为战后两国交换俘虏留足了筹码,也正是因为智首的这番逆袭,晋军最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因此,荀林父保住了其中军将的地位。但是这场“邲之战”终究暴露出晋国三军之中各家势力盘根交错、互不统属的弱点。

为了厘清各军指挥序列,晋景公于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将晋军扩编为六军,如此一来各军正副指挥官总和便达十二人之多,在这“六军十二卿”之中,出自荀氏的便有中军佐智首、上军将中行庚(本名荀庚,父亲是荀林父当过“中行将”被称为中行氏)、新下军将荀骓三人。赵氏子弟亦只有下军佐赵同、新中军佐赵括和新下军佐赵旃三人。

这样的此消彼长,令赵氏的处境岌岌可危。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赵同、赵括因发现弟弟赵婴齐与侄儿媳赵庄姬(赵朔之妻)通奸,将其流放。

影视剧中的赵朔与赵庄姬。来源/电影《赵氏孤儿》截图

晋景公趁势以赵庄姬密报赵同、赵括意图谋反,将其灭族。关键时刻,曾为赵盾收养的新中军将韩厥出面为赵氏求情。晋景公确实也不愿将赵氏彻底覆灭,是以命赵朔之子赵武继任赵氏家主。

影视剧中的韩厥。来源/电影《赵氏孤儿》截图

周简王九年(公元前577年),赵武终于加冠成人。有趣的是,《国语》之中特意记载了一段赵武行礼之际晋国诸卿的表态。其中固然有人心口不一,但大致可以看出,以韩厥为首的韩氏已是公然与赵氏的同盟。出自荀氏的中行氏、智氏则冷眼旁观。新近崛起的范氏家族则试图将赵武收为己用,毕竟晋景公在屠灭赵同、赵括之后,曾将大片赵氏的封地归入了范氏的名下。

面对虎视眈眈的各方势力,元气未复的赵氏被迫在韬光养晦之余,选择暗中支持韩氏。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韩厥终于在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中杀出重围,成为秉持晋国朝政的正卿。此时,晋军缩编至“四军八卿”后,赵武也终于得到了新军佐的官位,在他之前的则是身为新军将的魏氏子弟魏颉。

至此,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大家族悉数登场,纵横捭阖的背后逻辑也呼之欲出。在此后的岁月里,赵武逐步累积军功,终于在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升任中军将和正卿,由此从赵盾病逝以来,赵氏家族终于再次重返晋国的权力巅峰。但与赵盾的专权不同,赵武的成功并不属于他一个人,而是属于赵、韩、魏三家所形成的政治同盟。

在韩厥之子韩起、魏氏子弟魏舒的支持下,赵武不仅促成了晋国与齐、楚、秦等强国之间的和睦。更在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于宋国主持了第二次弭兵之会。有趣的是,正是因为晋、楚之间的弭兵罢战,才令吴国倍感紧张,派出公子季扎前来一探虚实。

孙武问答

季扎和赵武谈了什么,世人不得而知,但在与赵武会谈之后,季扎又分与韩起、魏舒两人进行接触。事后,季札对负责接待他的晋国外交官羊舌肸预言道:“政将在(赵、魏、韩)三家”,并奉劝羊舌肸应该为自己早谋退路,否则“必思自免于难”。季扎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判断的,我们并不清楚。但数十年之后,一个名为孙武的齐国人却为吴国的君主做出了详尽的分析。

吴镇宇饰演的孙武。来源/央视节目《典籍中的中国》截图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处汉代早期墓葬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部《孙子兵法》的残片。尽管由于岁月的侵蚀,这卷兵书残缺严重,仅余二百余简、二千四百余字,不足常见的宋版《孙子兵法》篇幅的三分之一。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不见于史籍的佚文,其中的《吴问》一文,更是以吴王与孙武对谈的方式,为后世展现了春秋末年晋国内部六卿对立的纷乱局面,并预测了赵、魏、韩三家终将胜出的结局。

《孙子兵法》的残片。来源/纪录片《镇馆之宝》截图

由于《吴问》的预测过于准确,因此后世不乏有人认为《吴问》乃是战国,甚至是秦汉学者的托古伪作。然而,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为了共同对抗楚国,晋、吴两国自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便已建立联系,因此,吴国对晋国内部政治局势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季扎对晋国的拜访可能带回了更多一手观察和记录,也正是对晋国六卿内部田亩和税收政策的熟稔,孙武才提出了“范、中行氏先亡、智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的结论。

按照周代的井田制经界法为:“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晋国六卿的田亩制度却是每亩从一百六十步至二百四十步不等,但相对来说,由于当时已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实耕土地量越大,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有利,所以赵氏采取的大亩制度更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有趣的是,后来的商鞅向秦孝公所献三策中,有一策即为“开通阡陌,以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以为此举可尽地力。商鞅早年生活在三晋,并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家里当过家臣中庶子(执掌诸侯卿大夫的庶子教育管理),想来对三晋历史上的利弊得失是了解的。

此外,范、中行、智、韩、魏五卿采取的是“伍税之”,即税率为五分之一。在春秋末期,五分抽一的税率实行得比较普遍。但是,在此五卿的领地上,农民的实耕土地面积却有多少之别,照率纳税后其所得之收获必定会有差异。亩制小则所得少;亩制大则所得多。亩制的大小,赢得属地农民支持的程度不同,必然会影响政权。

“税多则败农”,孙武还认为“伍税之”会引起“公家富”,即卿大夫的骄奢,所以进而作出其相继走向失败的推断。孙武看重的是赵氏“无税”,即免征田亩税的措施。应该指出的是,“无税”并不是全部免除税负,税之外还有赋,当时税和赋是不一样的概念,是以《汉书》中“税以足食,赋以足兵”的说法。税不收,赋还是要收的,不然赵氏又靠什么来维持统治。

孙子与伍子胥。来源/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范氏和中行氏是否对民众压轧得最厉害已经无法查证,但他们的确名声不好,尤其范氏欺凌弱小,常到各国索要供奉,在中小诸侯眼中,范、中行两家几乎就是跋扈的代名词。赵氏则和这两家相反,自赵氏孤儿赵武复兴家族后,低调谦和、与人为善,到第三代赵鞅时,秉承赵武遗志,可谓在晋国朝野广受好评。

此后,赵氏旁支邯郸氏和赵鞅发生冲突,与邯郸氏交好的范氏趁机拉中行氏为邯郸氏出头,带兵攻击赵鞅,赵鞅被迫躲到后方基地晋阳城中,当时的正卿智跞也早看不惯范氏的蛮横,联合韩氏、魏氏以晋定公的名义讨伐范氏、中行氏。最终,范氏、中行氏败退回封地。赵鞅对两家紧咬不放,历时七年彻底清除了晋国境内范氏、中行氏势力。

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卿。

紧接着便是智氏的败亡。智氏家主智瑶上有国君支持,下有韩、魏辅助,一度将赵氏逼到墙角,却最终功败垂成。韩、魏之所以在最后时刻反水,除了看透智氏进一步吞并自己的野心外,还在于赵、韩、魏的世代盟好。这种友好延续到了灭掉智氏后对地盘的划分,并最终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

END
者丨赵恺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排版 | 薛梦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