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宣传,名师站“C位”效果会更好

半月谈评论员  王井怀
高考刚刚落幕,高校的招生大战已然打响,常见招式是在社交媒体账号上,由高颜值的“校花”“校草”出镜,配合学校的“地标建筑”,打出体现各自特色的招生口号。
客观地说,在“流量为王”、“颜值即正义”的互联网上,“校花”“校草”出场可以迅速吸引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同龄人现身说法也更能找准高考生的关注点。这些宣传也并非全部出自官方,不少是年轻人“玩梗”。可以说,这些做法有其可取之处,只要不过火,不必过度解读。
不过,与美女俊男相比,名师才是高校的独家资源。一些高校每年举办“良师益友”大赛,许多老师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均堪称“大神”。比如,网友戏称“坐个月子就能破解美国最安全密码”的山东大学教授王小云;一手漂亮的手绘地图展示红军长征的天津大学教师程斯宇;南方医科大学“90后”博导、教授李琳等等。
事实上,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不少身怀绝技的名师。他们自带流量、自带光环,身上散发着让人震撼的知识的力量,让学生更加清楚未来要干什么事,要成什么人。他们站出来进行招生宣传,展示了高校的实力,普及了学科知识,吸引了好学之才,何乐而不为?
 
名师身上烙印着高校的历史与辉煌,更能代表一所高校的风骨。建立于民族危亡年代的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每部校史都可以说得上是一部民族奋进史。那是一座高校的精神高地,令后辈向往。
当然,名师宣传切忌照本宣科。如何将“大神”平民化,契合现代年轻人的兴趣点、关注点,是各校要好好思考的工作。这比让高颜值学生出镜难得多,但也更能体现高校的底蕴。
来源:半月谈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