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 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 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失眠严重损害患 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失眠症概述
····
一、失眠症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 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 特征的睡眠障碍。失眠症可孤立存在或者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
2.分类(标准):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
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患者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 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 及频度I>3次/周。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
1.失眠症的现患率
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在 6个城市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内陆成人有失 眠症状者高达57%。这个比例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2.失眠的自然病程
在1~10年的随访研究 中,成人失眠持续率为30%~60%,提示失眠的病程具有持续性特征。另一方面,失眠具有一定 (自然)缓解性,病程呈现波动性。失眠的持续率具有年龄差异,儿童和青少年期失眠持续率约为 15.0%,而中年女性和男性则分别高达42.7%和28.2%。
3.危险因素
(1)年龄:为失眠的显著危险因 素。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0%、青年人 的9.3%,增加到老年人的38.2%E91。
(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该比率在>45岁人 群中甚至增至1.7倍;对儿童(<12岁)的调查 并未发现失眠存在女性易患性。
(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群的5.4倍。
(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显示失眠的遗传度在30%~60%。
(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6)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往往具有某些个性特征,比如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 量表可用来评估在9种常见的状态下出现失眠的可能性,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 3.3倍。
(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 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 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
三、失眠症的影响
····
经济负担, 失眠对社会经济造成的间接损害(如工伤及病假) 也显著高于直接损害。
四、失眠症的病理机制和假说
····
1.过度觉醒假说
该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这种过度觉醒横跨24 h的日周期。失眠患者在睡眠和清醒时表现出更快的脑电频率、Et间 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24 h代谢率增加、自主神经 功能活性增加、下丘脑.垂体一肾上腺轴过度活跃及 炎症因子释放增加等。
2. 3P假说
该假说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是由 3P因素累积超过了发病阈值所致。一般来说,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及性格特征等,可使个体对失眠易感。
失眠症的评估与诊断
····
一、失眠症的临床评估
睡眠状况的临床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案制订的基础,包括临床大体评估、主观测评和客观 测评(专家共识)。
1.临床大体评估
(1)主诉:就诊希望解决的睡眠问题。
核心信息包括失眠的具体特点、日间症状 及其基本表现和持续时间。重点评估失眠第一次发 生时的背景、表现和演变过程,并对失眠的具体特点 做出判断,即:是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睡眠维持 困难为主?这些表现随着时间如何演变?
(2)睡前状况:从傍晚到卧床入睡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要评估患者的行为模式、心理活动、情绪状态,也要了 解睡眠环境,包括卧室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寝具等。这是了解患者关于失眠的认知、行为特点的主 要途径,也是制订心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3)睡眠一觉醒节律:了解患者日常作息习惯,初步评估睡眠一 觉醒规律,排除各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一觉醒障 碍。
(4)夜间症状:从人睡到清晨醒来的过程中,可 能出现与睡眠相关的且可能影响睡眠质和量的某种 睡眠、神经或精神疾病,需要明确病因。
(5)日间活动和功能:包括觉醒和(或)警觉状态、情绪状态、精 神痛苦程度、注意力和(或)记忆力等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躯体指标(如血 压、血糖、血脂等)的影响。
(6)其他病史:评估躯体 疾病、精神障碍疾患及治疗情况,应激事件以及生活 和工作情况。对女性患者,还应评估月经周期、妊娠 期和(或)更年期。
(7)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精 神检查。
(8)家族史:重点是一级亲属中睡眠紊乱、 精神障碍、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史。
2.主观测评工具:
(1)睡眠日记:以每天24 h 为单元,记录每小时的活动和睡眠情况,连续记录时 间是2周(至少1周)。
(2)量表评估:常用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障碍评定量表、嗜睡量表、失眠 严重指数量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睡眠不良信念与态度量表。
二、失眠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慢性失眠症诊断
标准如下,且标准A—F都必须满足:
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 上:
(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
(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
(4)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
(5)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
(1)疲劳或萎靡不振;
(2)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
(3)社交、 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4)情绪不稳或易激惹;
(5)日间瞌睡;
(6)行为问题(比如:活动过度、冲 动或攻击性);
(7)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
(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
(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 关切或不满意。
C.这些睡眠/觉醒主诉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环境(如 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解释。
D.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Et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这 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 睡眠障碍更好地解释。短期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与慢性失眠症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且没有频率的要求。失眠症的诊断流程参见图1。
2.鉴别诊断:失眠可以作为独立疾病存在(失眠症),也可以与其他疾病共同存在(共病性失眠症)或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需要区别单纯性失眠症、共病性失眠症或失眠症状。
(1)睡眠障碍:睡眠症状的详细评估流程见图2。
(2)躯体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所致的失眠症状。
(3)精神障碍:抑郁症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运 动性迟滞等核心症状,双相情感障碍可出现抑郁和 躁狂症状,焦虑症患者除了有典型的焦虑、恐惧、担 心,常伴有心慌、呼吸加快等自主神经症状。此外, 其他的精神障碍也是失眠常见的原因。
(4)精神活 性物质或药物:抗抑郁药物、中枢兴奋性药物、心血 管药物、麻醉性镇痛药、平喘药等药物,以及酒精和 烟草等物质均可诱发失眠。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
····
一、概述
1.适应证:
(1)慢性失眠症:需要进行规范性治疗。
(2)短期失眠症: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的诱发因素,去除诱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失眠症。由于失眠具有慢性化、复发性的特点,所以对于短期失眠症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2.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 总体目标:
①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
②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损害;
③减少或防止短期失眠症向慢性失眠症转化;
④减少与失眠相关的躯 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共病的风险。
(2)具体目标:
①去除诱发失眠的 因素可使部分患者睡眠恢复正常;
②改善睡眠后达到的具体指标,如总睡眠时间>6 h、睡眠效率> 80%~85%、睡眠潜伏期<30 min、 入睡后觉醒时间<30 min、降低觉 醒次数或者减轻其他失眠症状;
③在床与睡眠之间建立积极和明 确的联系;
④改善失眠相关性日间 损害,如精力下降、注意或学习困 难、疲劳或躯体症状、情绪失调等;
⑤改善与失眠相关的心理行为学 问题;
⑥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 影响。
3.持续性评估:
(1)失眠症治疗过程中, 一般需要每个月进行1次临床症状评估。
(2)在治疗过程中每6个 月或旧病复发时,需对患者睡眠情 况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方法包括:主观性评估与客观性评估。持续性评估有助于分析 治疗效果和指导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3)在进行 一种治疗方法或者联合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更 换其他心理行为疗法、药物疗法或联合疗法,同时应 注意重新进行病因筛查及其他共存疾病的评估。
(4)中止治疗6个月后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因为这 是失眠症状复发的高危时期。失眠症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和综合治疗等内容
二、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目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 和行为因素,增强患者自我控制失眠症的信心。
总体的治疗目标是:
(1)确认导致慢性失眠的不当行为和错误认知;
(2)让患者了解自己对失眠的错误 认知,重塑有助于睡眠的认知模式;
(3)消除努力入 睡和增加的觉醒次数之间的关系,加强床、放松及睡 眠之间的良性联系;
(4)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有利于重 塑睡眠生理周期,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
(5)消除常见的心理生理性觉醒和对睡眠的焦虑。
2.心理治疗的形式:心理和行为治疗是首选的 失眠症治疗方法,最常见的是CBTI。长期来看, CBTI的疗效优于药物疗法。
3.具体治疗方法:
(1)睡眠卫生:找出失眠患者不良的生活与睡眠习惯, 从而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舒适的睡眠环 境。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单独运用睡眠卫生疗法有确 切的疗效,需要与其他心理行为治疗方法联合运用。
(2)认知治疗(标准):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对于睡 眠的错误认知,以及对失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与态 度,使患者重新树立起关于睡眠的积极、合理的观 念,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
(3)睡眠限制 (标准):通过睡眠限制缩短了夜间睡眠的卧床时 间,增加了睡眠的连续性,直接提高了睡眠效率,并 且通过禁止13间小睡,增加夜晚的睡眠驱动力。
(4)刺激控制(标准):通过减少卧床时的觉醒时间 来消除患者存在的床与觉醒、沮 丧、担忧等不良后果之间的消极联 系,重建床与睡眠之间积极明确的 联系。
(5)松弛疗法(标准):放松 治疗可以降低失眠患者睡眠时的 紧张与过度警觉,从而促进患者入 睡,减少夜间觉醒,提高睡眠质量。该疗法适合夜间频繁觉醒的失眠 患者。
(6)矛盾意向(指南):该疗 法假设患者在有意进行某种活动 时改变了自己对该行为的态度,态 度的变化使得原来伴随该行为出 现的不适应的情绪状态与该行为 脱离开,让患者直面觉醒(努力人 睡却没有能够成功)及失眠所引起 的恐惧和焦虑。
(7)多模式疗法 (指南):在失眠症的诊疗中,很多 临床医师会使用不同组成形式的 多模式疗法(刺激控制、放松疗法、 睡眠限制)和睡眠卫生教育。
(8)音乐疗法(指南):轻柔舒缓的 音乐可以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 降低,焦虑情绪和应激反应得到缓 解,也有将患者的注意力从难以人 眠的压力中分散出来的作用,这可 以促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从而改 善睡眠。
(9)催眠疗法(指南):可 以增加患者放松的深度,并通过放 松和想象的方法减少与焦虑的先 占观念有关的过度担忧以及交感 神经兴奋。
三、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目标:缓解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和 (或)延长有效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入睡后觉醒次数,实现疗效和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提高患者对睡眠质和量的主观满意度,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以下方面选择药物种类:
(1) 临床症状;(2)治疗目的;(3)既往治疗疗效;(4)患 者的倾向性意见;(5)费用;(6)可获得性;(7)共患 疾病;(8)禁忌证;(9)联合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10)不良反应¨1。
2.药物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在病因治疗、 CBTI和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催眠药物。
(2)个体化:用药剂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小剂 量开始给药,一旦达到有效剂量后不轻易调整药物 剂量。
(3)给药原则:按需、间断、足量。每周服药 3~5 d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需长期药物治疗的 患者宜“按需服药”,即预期入睡困难时,镇静催眠 药物在上床前5~10 rain服用。上床30 rain后仍不 能人睡时服用;比通常起床时间提前≥5 h醒来,且 无法再次入睡时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的药 物);当第2天日间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可于睡前 服用;抗抑郁药不能采用间歇疗程的方法。
(4)疗 程:应根据患者睡眠情况来调整用药剂量和维持时 间:短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 的药物干预需要每个月定期评估,每6个月或旧病 复发时,需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变 更治疗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的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 用间歇治疗。
(5)特殊人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 女、肝肾功能损害、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重症 肌无力患者不宜服用催眠药物治疗。
3.药物治疗的次序:
(1)短、中效的苯二氮革受体激动剂(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
(2)其他BzRAs 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 剂(如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尤其适 用于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症的失眠患者;
(4)联合 使用BzRAs和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
(5)处方 药如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 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
(6)巴比妥类药物、水 合氯醛等虽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用于失眠的治疗,但临床上并不推荐应用;
(7) 非处方药如抗组胺药常被失眠患者用于失眠的自我 处理,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1;此外食欲素受体拮 抗剂中的苏沃雷生(Suvorexant)已被FDA批准用于 失眠的治疗。
4.药物分类:失眠治疗的药物包括部分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多塞平和食欲 素受体拮抗剂等。有些处方药超说明书使用范围来治疗失眠,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等。
一些非处方药和中草药也用于失眠的治疗,包括抗组胺药、褪黑素和炒酸枣仁等。
(1)BzRAs(标 准):BzRAs包括苯二氮革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 氮革类药物(NBZDs)。
A·BzRAs对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及总睡眠时间等睡眠质量指标均有不 同程度改善,但大多不能优化睡眠结构(右佐匹克 隆除外)。BZDs主要包括艾司唑仑、三唑仑、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较好。可增加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频率,但可显著减少慢波睡眠,导致睡后恢复感下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 括头晕、口干、食欲不振、便秘、谵妄、遗忘、跌倒、潜 在的依赖性、次Et残留的镇静作用、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以及突然停药引起的戒断综合征。
B· NBZDs包括右佐匹克 隆、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该类药物半衰 期短,催眠效应类似BZDs,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 少,比BZDs更安全,Et问镇静和其他不良反应较 少。该类药物可以缩短客观和主观睡眠潜伏期,尤 其是对于年轻患者和女性患者更明显。若最初使用的BzRAs对失眠治疗无效,则优先考虑选用同 类药物中的其他药物,应根据患者对最初药物治疗 的反应来重新选择药物。部分BZDs并没有明确推 荐用于治疗失眠,需考虑药物活性持续时间对患者 的影响,或者存在共病的患者能否从此类药物中获益。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标准):雷美替胺:褪黑素MT,和MT:受体激动剂,已被FDA批准用于 失眠的药物治疗心,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诉 失眠及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的失眠症。
(3)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尤其适用于抑郁和(或)焦虑伴发 失眠症的治疗,失眠的治疗剂量低于抗抑郁作用所 要求的剂量。这类药物包括:
①曲唑酮(指南):5一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再摄取抑制剂(SARIs), 相比三环类抗抑郁药,无或只有很小的抗胆碱能活 性口],适合合并抑郁症、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及有药物依赖史的患者;
②米氮平(临床建议):去 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NaSSA), 通过阻断5-HT受体、组胺H,受体而改善睡眠,可 以增加睡眠的连续性和慢波睡眠,缩短入睡潜伏期, 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效率,尤其是对于伴有失 眠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改善客观睡眠参数旧8|;
③氟伏沙明(临床建议):具有镇静作用的选择性5一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o【.肾上腺素能、$一肾上腺 素能、组胺、M一胆碱能、多巴胺能或5-HT受体几乎不具有亲和性,可以通过延缓体内褪黑素代谢,升高 内源性褪黑素的浓度来改善睡眠,缩短REM期睡眠 时间,同时不增加觉醒次数,延长抑郁患者的REM 睡眠潜伏期,改善抑郁和焦虑患者的睡眠。29。叫1;
④多塞平(标准):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为FDA 批准的唯一一种可用于治疗失眠的抗抑郁药,可阻 断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 用,同时可拮抗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和 组胺H,受体,因其可选择性地和较强地阻断组胺 H,受体,这就使得多塞平仅通过低剂量就可以发挥 镇静催眠作用口1|;主要适用于睡眠维持困难和短期 睡眠紊乱的患者。
(4)联合使用BzRAs和抗抑 郁剂(临床建议):联合使用这两类药物可以达到通 过不同的睡眠一觉醒机制来提高疗效的目的,同时降 低高剂量的单一用药带来的毒性。BzRAs可以增加 抗抑郁药的抗焦虑作用,有效地改善焦虑性失眠,作 用持久且安全性高。联合此两类药物治疗的不良反 应主要为轻至中度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困倦、口 干等。
(5)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标准):苏沃雷生 是一种高选择性食欲素受体拮抗剂_33I,是该类药物 中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苏 沃雷生通过阻断食欲素受体促进睡眠,可以缩短入 睡潜伏期,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
(6)其他处方药:①加巴喷丁(标准):可用于对其他 药物治疗无效、对BzRAs禁忌的患者,对酒精依赖 患者戒断后的焦虑性失眠、睡眠时相前移者有效,可 用于治疗慢性疼痛性失眠和不宁腿综合征;②喹硫 平(指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以拮抗组胺、多巴 胺D:和5一HT:受体,小剂量(12.5~25.0 mg)主要 发挥抗组胺作用;该药通常不用于没有明显精神疾 病的患者,除非其他药物治疗失败;③奥氮平 (指南):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可拮抗5一HT:们。、 5.HT,、5-HT6受体、多巴胺D1、D2、D3、D4、D;受体、 胆碱能M,~M,受体以及组胺H受体,主要通过拮 抗组胺H,受体发挥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矛盾性失眠。
(7)不推荐使用的处方药:虽然水合氯醛和 巴比妥类等药物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但考虑 到这些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疗效指数低及易产生 耐受性和成瘾性,并不推荐这些药物用于失眠的治 疗,仅用于某些特殊患者的特殊情况_3 J。
(8)非处方药物:如抗组胺药、抗组胺药一镇痛药合用,许多失 眠患者将此类药物用于失眠的自我治疗。对于这类 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非常有限,不推荐用 于失眠的治疗_1。
(9)褪黑素(标准):褪黑素作用 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激活褪黑素受体,从而调节 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引起的失眠、睡 眠时相延迟和昼夜节律失调引起的失眠,但不作为 常规用药。临床常用失眠治疗药物的特点见表1。
5.药物治疗调整:
(1)换药指征:推荐治疗剂量 无效;对药物产生耐受性或严重不良反应;与正在使 用的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长期使用(>6个月) 导致减药或停药困难;有药物成瘾史的患者。
(2) 换药方法:如果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遵医嘱服 药,可更换为另一种短、中.效的BzRAs或者褪黑素 受体激动剂。需逐渐减少原有药物剂量,同时开始 给予另一种药物,并逐渐加量,在2周左右完成换药 过程。
(3)常用减量方法:逐步减少睡前药量和 (或)变更连续治疗为问歇治疗。
6.终止药物治疗:
(1)停药指征:患者感觉能够 自我控制睡眠时,考虑逐渐减量、停药;如失眠与其 他疾病(如抑郁症)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去除 后,也应考虑减量、停药。
(2)停药原则:避免突然 中止药物治疗,应逐步减量、停药以减少失眠反弹, 有时减量过程需要数周至数个月。
四、物理治疗
····
物理治疗作为一种失眠治疗的补充技术,不良 反应小,临床应用的可接受性强。
1.光照疗法(指南)
光刺激影响位于下丘脑控 制昼夜节律的视交叉上核,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 泌。光照疗法可以通过帮助建立并巩同规律的睡 眠.觉醒周期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率和延长 睡眠时间旧4I。光照疗法是一种自然、简单、低成本 的治疗方法,而且不会导致残余效应和耐受性。不 良反应包括头痛、眼疲劳,也可能诱发轻躁狂。
2.重复经颅磁刺激
以固定频率和 强度连续作用于某一脑区的经颅磁刺激,称为重复 经颅磁刺激(rTMS)。低频(≤1 HZ)rTMS能够抑 制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对健康人的研究发现其能够 增加慢波睡眠的波幅,加深睡眠深度,增强记忆,有 助于机体恢复“,而国内已经有较多rTMS治疗失 眠症的报道,认为该技术是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有效 手段。
3.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指的是 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的信息进行自身的反馈,患 者经特殊的训练后,产生有意识“意念”的控制及心 理的训练,达到治疗疾病的过程和恢复身心健康的 一种新型物理疗法。脑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报道多来 自于国内的小样本研究,其效果仍需要更严格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4.电疗法
电疗的原理是采用低强度微 量电流刺激大脑,直接调节大脑、下丘脑、边缘系统 及网状结构,产生镇静性的内源性脑啡肽,从而有效 控制紧张焦虑,改善睡眠。电疗法在国内的研究 都是小样本对照研究,仍需要更严格的临床研究来证实。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皮肤的刺激和 头痛。
5.其他
超声波疗法、音乐疗法、电 磁疗法、紫外线光量子透氧疗法、低能量氦氖激光都 有用于治疗失眠有效的报道,但都缺乏设计严谨的 临床试验来证实。
五、中医治疗
····
1.中医辨证论治分类及治疗:失眠症在中医学 中称“不寐病”,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1)心胆 气虚证:
主症: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次 症: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自汗乏力。
推荐方药:安神 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推荐中成药:枣仁安神胶囊。
(2)肝火扰心证:
主症: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 易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次症:胸胁胀闷,善太 息,口苦咽干,头晕头胀,目赤耳鸣,便秘溲赤。
推荐 方药:龙胆泻肝汤(《卫生宝鉴》)。
推荐中成药:龙 胆泻肝丸。
(3)痰热扰心证:
主症:失眠时作,恶梦 纷纭,易惊易醒。次症: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 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
推荐中成药:珍珠末。
(4)胃气失和证:
主症: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次症: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
推荐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合平胃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推荐中成药:归脾丸。
(5)瘀血内阻证:
主症: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夜 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次症:面色青黄,或面 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 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 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人暮潮热。
方药:血府 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 (口服液或胶囊)、七十昧珍珠丸。
(6)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 寐、心悸健忘。次症: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纳谷不 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腹胀便溏。
推荐方药:归脾 汤加减(《校注妇人良方》)。
推荐中成药:归脾丸、 柏子养心丸(片)。
(7)心肾不交证:
主症:夜难入 寐,甚则彻夜不眠。次症: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 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 疮,大便干结。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4,JL药证 直诀》)、合交泰丸(《四科简效方》)。
推荐中成药:朱砂安神丸、酸枣仁合剂。2.
中医针灸治疗(指南):
(1)心胆气虚证:心 俞、胆俞、膈俞、气海补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 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2)肝火扰心证:肝俞、行间、 大陵、合谷、太冲、中脘、丰隆、内关,以泻为主,神庭、 四神聪、本神、百会、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3) 痰热扰心证:太冲、丰隆泻法,神庭、四神聪、本神、神 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法。
(4)胃气失和证:中脘、足三 里、阴陵泉、内关、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 平补平泻法。
(5)瘀血内阻证:肝俞、隔俞、血海、三 阴交,以泻为主,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 补平泻法。
(6)心脾两虚证:心俞、厥阴俞、脾俞、太 冲、太白、中脘、足三里、神门、神庭、四神聪、本神、三 阴交平补平泻法。
(7)心肾不交证:心俞、肾俞、照 海、太溪、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三阴交平补平 泻法。
3.电针疗法(指南)
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用电 针给予人体穴位刺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研究显示电针对原发性失眠的短期治疗安全、 有效。
4.中药使用方法建议
(1)服用时间:午饭和晚饭后0.5~1.0 h。
(2)注意事项:服药期问不能饮 酒,不吸烟,避免睡眠前的干扰因素,正在服用催眠 药物的患者逐渐减药。对于妊娠期妇女,应当禁用 活血化瘀中药。
第五部分特殊人群失眠症的特点及诊治
····
一、妊娠期妇女
1.流行病学:妊娠期失眠发生率为52%一 62%。引起失眠的相关因素有骨盆痛、腰痛和 排尿次数增加,适应困难、呕吐和焦虑也可能导致 失眠。
2.妊娠期失眠的药物治疗安全性(指南):为了避免潜在的致畸作用,临床医师可以考虑使用非药物治疗失眠,如CBTI(标准)、运动或冥想。
在妊娠期合并失眠患者使用催眠药物的治疗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缩短治疗疗程, 以控制症状为主;尽量采用单药治疗,避免联合用 药;尽量采用小剂量给药;尽量采用更安全的药物。
(2)原则上NBZDs较BZDs安全,避免使用SSRIs和 抗组胺药物。
(3)药物治疗需权衡利弊,可结合非药物治疗
(3)抗抑郁药物:米氮平、曲唑酮和阿米替林的FDA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尽管SSRIs不会增加重大畸形风险, 但会增加低体重和早产风险。
(4)抗组胺类药物:苯海拉明:常被用于妊 娠期的恶心、呕吐症状,也具有催眠的作用。
二、老年人群
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42%的65岁以上老人 报告至少出现一种睡眠相关问题,其中23%~34% 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睡眠 相关主诉与呼吸道症状、躯体疾病、非处方药物、抑 郁症状和自我健康感差有关∞引。
2.治疗:临床上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首选心理 和行为干预治疗,其次考虑药物治疗。
(1)非药物 治疗:在老年人的CBTI研究中,CBTI使失眠很快得 到解决,而且效果持续长达2年。循证证据仅证实其中的2种方法有效:睡眠限制一睡眠压缩治疗和 多组分CBTI。
(2)药物治疗:原则是减少服药种类,1次/d或2彬d,小剂 量开始,注意调整剂量,充分了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 用及相互作用。首选NBZDs以及结合非药物治疗。BZDs虽然短期内能改善睡眠状况,但可能会增加痴 呆的风险,且会增加跌倒风险,不建议在老年人中首 选。
三、儿童人群
1.定义、诊断和分类:
(1)定义(临床建议):在 睡眠时间安排符合该年龄儿童需求且睡眠环境条件 适合的情况下,儿童持续存在睡眠启动、睡眠持续或 睡眠质量等问题,并导致儿童及整个家庭的Et间功 能受损。
2)诊断(标准):儿童失眠症首先要满 足失眠症的总体诊断标准|。与成人不同的是, 儿童失眠症状通常由家长报告,反映了家长对儿童 睡眠的主观认识。对于儿童,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较少使用“失眠症”一词,因此本节的“失眠”泛指 “失眠症”和“失眠症状”。
(3)分类(标准):不 同年龄儿童失眠的症状表现不同旧圳。儿童失眠 主要是指就寝问题和夜醒,分别属于儿童行为失眠 的两种类型: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和睡眠启动相关。儿童可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类型的失眠,即混 合型。
2.临床评估(专家共识):与成人相似,但需要注意儿童自身的特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