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一、名称不一样,秘密是一个
我们来看一段《太乙金华宗旨》,礼拜天在丽枫酒店讲《传习录》的时候想起这一段。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
“圣圣相传。”儒家的圣人叫圣人,佛家的圣人叫不叫圣人呢?都是圣人嘛。圣人和圣人之间,“圣圣相传”。对了,我介绍一下作者。作者是咱们山西人,是唐朝人,他的名字叫吕洞宾。吕洞宾这么说,“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就是圣人和圣人之间那个维度交流的秘密,不管怎么讲都没有离开过“反照”。我先解释什么叫“反”?“反”的意思就是掉头。你有没有听过佛家讲一句话,说“回头是岸”,为啥说回头是岸?因为你原来在往外观,往外观叫观现象,在现象里总结叫道理、叫规律。你看的都是这些东西,现在“反照”。“反照”你照见是啥?“反照”你照见这张脸啦。这张脸还是个外在,还是个现象。什么东西不叫现象?感觉。“反照”就是照感觉,这叫“反”。“照”是啥意思?“照”就是如实地知道,就是你没有评判,没有定义。“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就是所有活出来的秘密,没有离开过“反照”这个法门。“孔云致知。”孔家就是儒家,儒家讲“反照”叫什么?叫“致知”。佛家讲“反照”叫什么?叫“观心”。刚才我们讲“观自在”,当然佛家的法门很多,大家叫法不一样,比如叫“观心”、叫“忏悔”、叫“忍辱”,还有好多词,我一下想不起来,佛家有很多叫法。道家也有很多叫法,叫“老云内观”“老云守中”“守一”……不也是这个办法嘛;其实“孔云致知”,还有“孔云格物”,不也是这个嘛。“孔云内省”,好多人以为内省是找理由——原来我也不对,这叫内省;这不叫内省,这叫分析,“内省”还是观感觉。“致知”“内省”……现在我想不起来了,从古至今好多词,讲的全是一个东西。吕洞宾把它叫“反照”。“皆此法也。”看到没有?一个东西,大家说法不一样。一块儿面,你叫“馍馍”,他叫“馒头”而已;是我们没吃过那个东西,就把那个东西分了,说这个叫“馍馍派”,这个叫“馒头派”;还有的叫“中式面包”“中式蒸面包”,还是这么一个东西,无论你怎么叫,都是这个东西。所以你不用管它是个啥,不用管它叫啥,你只要知道它是谁就OK。一着那个“它叫啥”,那就着了个名字相,你陷入到定义里去了,不知道它的本体是个啥了。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就说了一句话,叫“诗书所称,的为明训。”你看没看见,经典上讲的全是一样的。“人心惟危”什么意思?“人心”就是你用人的心。什么叫人的心?我们讲叫“凡夫”嘛,看不破、放不下、舍不得,不愿意,就是你的各种限制,各种把自己限制起来,这种心叫“人心”。人心做有一个结果,而且只有一个结果——“惟”(只有)。这个结果叫什么呢?危险。你只要人心去做,没有好果子吃。我举个例子。“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是不是人心?你人心去关心你那个孩子:“哎呀,你穿上衣服,跟你说你必须穿上,你咋回事你!”你有没有发现大家好烦啊,谁也不爽,是不是叫“人心惟危”?所有的人心都没有好结果,你的各种设计,精于算计——人心;恐惧——人心;发怒——人心。请问这样的感觉,哪一次给你带来美好的收获、美好的体验?没有。“人心惟危”,只有危险。“道心”是什么?我们刚才讲没有属性的那个心。什么叫没有属性的那个心?“应而不藏”。什么叫“应而不藏”?物来则受,物来则照,不管什么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默默地观照着我的感觉。我上次在江西讲,下课有个人来问我:“何老师,你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只要照自己的感觉就行吗?”我说:“是啊。”然后他跟我说:“那现在我们要生产一部手机,我就默默地照我的感觉,这个手机就生产出来了吗?”我说:“是呀!”为什么这么讲呢?你现在不想生产那个手机,你要来观照你的感觉;你感觉观照到平和的时候,才能开始行动,你感觉厌烦的时候,怎么行动?干到一会儿把手机摔了。再说,现在怎样造这个手机?你可能还缺乏很多灵感,这个时候是不是你要有一个足够的观照,那个灵感才能显现呀?所以你看,其实我们这个观照里面并没有说不要做什么。能听懂我这意思吗?我们没有排斥行动,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行动——全然接受。我想听过这句话的人太多了,什么叫全然接受?就是无论怎样,我仅仅是接受。什么叫接受?你说:“我要接受,我要接受……”这叫接受吗?无论怎样,我仅仅是照着它,觉知它。今天中午大家坐的时间短,明天早点开饭,中午差不多能坐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干嘛?这一个小时不是屁股坐那儿不挪窝,就是叫“坐”;你是坐在那个地方是观自己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感觉,但是感觉一出来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仅仅是观着它。举个例子。往这儿一坐,可能坐了一会儿脸上痒痒,可能一会儿头上痒痒,或者哪个地方痒痒,肯定会有;或者坐那儿哪个地方疼,或者哪个地方别扭——好,你不需要挠,也不需要揉,什么都不需要。你比方说一看,哎呦,那个痒痒来了。“痒痒”来了,你就知道着那个“痒痒”在呢。“观自在”。你比方说“痒痒”在这儿呢。好,你就看着那个“痒”,知道“痒痒”在呢,你就这么一直看,轻轻地看,看着而已,知道着而已,什么都不需要做。请问这是不是叫全然的接受?你上面再多一分,说挠一下吧。你就不叫全然。对不对?你就这么一直觉着,它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个“痒痒”会越来越清晰,你会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个“痒痒”,然后其它地方开始变得空灵。诶,这个“痒痒”在,“痒痒”一直在,一直在……但是可能接下来就是第二种状况——它开始消失。那个“痒痒”你不用挠,它自己“唰”就走掉了;或者扩散;或者飞走了,“痒痒”就不见了。就这么简单,没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说病痛。哎呀,后背疼啊;或者哪个地方陈年老病,还有身上有个什么东西……好,觉着它,觉觉觉……就走了。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叫“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听过这么一句话吧?“才动即觉”干嘛?就是这个东西一出来你就知道了,就觉察到了。叫“才动即觉”。“觉之即无。”什么叫“觉之”?“觉之”就是你觉着它。什么叫觉着?知道着。注意我用的是“知道着”,不是盯着它,是“知道着”。轻轻地,把你的感觉轻轻地搭住。搭住,不是搭~住,是搭住,轻轻地搭住,能体会这么个感觉吧?轻轻地放在它上面,轻轻地知道着,然后它就走了,它也不是你的。也可能你工夫比较好,一搭就走;你功夫不好,也许五分钟,也许五十分钟,也许五个小时,也许五年……我也不知道多长时间,但是它肯定会走。只要你愿意搭住它,它肯定会走。这不就叫做“觉照”嘛,叫法不一样。“反照”“觉照”“观着”“格物”,一个东西。心理学上叫啥?心理学上叫“疗愈”,或者叫“清理”,还是这个东西。东西就一个。我再给你讲,为啥心理学上也有这个东西?心理学疗愈的鼻祖是谁呀?古斯塔夫·荣格。荣格是谁?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加助手。但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啥?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力比多原理”,就是一切都是“性”的动力。荣格跟他干一段时间,说不对,怎么都是性的动力呢?隐隐觉出来不对劲了。因为在他在观察当中,他发现有很多事例,大家会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你比如说过马路,闯了红灯,你自己会有感觉:“嘶~”哎呀,有点不对劲。是不是会有这个感觉?你发现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感觉,“嘶~”,有点不对劲。他在临床里面发现这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其实孟子的时候就发现了,孟子讲“良知”,后来阳明先生一直讲的就是这个东西——“致良知”。就是这个玩意儿。到了荣格这儿,他不是从修行里发现的,他从临床里发现:诶!这个东西——“集体潜意识”。这不还是一个玩意儿嘛!所以他就开始琢磨,后来这么一琢磨,琢磨来琢磨去,跟弗洛伊德闹了分歧,俩人闹了分歧就痛苦的分手了。正在痛苦之中,荣格有一个朋友,这个人是中国通,叫卫礼贤。卫礼贤翻译了很多中国的经典,《易经》什么的,其中把刚才我们说的《太乙金华宗旨》翻译过去了,翻译过去的译名叫《金花的秘密》。把这个书给荣格看,荣格一看,说哇塞,这跟我有很多共鸣啊!所以荣格从此就走到修行里来了,渐渐地发明了他的疗愈方法。我这么一讲你就知道,是同根同源的东西。我以前不知道,后来冰清老师不是每天中午带咱们坐禅嘛,冰清老师给我们讲《太乙金华宗旨》,“哎呦。”我说,“原来是这样!”我临时把他讲的那段搬到这儿,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所以你看“圣圣相传”,一模一样的东西。我们刚才讲,“道心”是你了悟真相的那颗心。你用真相的那颗心去做,可是它又有唯一的特征。这个特征叫什么?叫做“微”。“微”是啥意思?“微”的意思是你逮不住,太小了,太微妙了,你逮不住。我怎么就逮不住呢?其实讲到这儿,你就明白为什么在《大学》里面有一句话——《大学》我想读的人很多,会说的人很多,没几个人知道啥意思。《大学》里面第三句话。“大学之道”,第一句叫“在明明德”;第二句叫“在亲民”;第三句叫“止于至善”。好多人以为“止于至善”——好像很流行的解释方法叫啥呢?叫:这样就到达了儒家认为的最高境界。都是这么翻译的吧?但是到达,叫“至至善”,那不叫“止至善”。“止”的意思就是不能走了,就停到这儿,就叫“止”。“至善”是啥?“至善”就是没有属性,“中道”,那个就叫“至善”。你看刚才在《十六字心传》里面讲什么?讲“道心惟微”。为什么“惟微”呢?因为你把握不住,你把握不住那个正正好,全然的,没有属性的。我们前面讲“无为”,就是你全然地,仅仅是接受,仅仅是知道着。就在这个状态下,你能不评判吗?你是不是很难做到?很难做到。这就叫“止于至善”。这就好比你手里拿了个指南针。指南针那个针正好停在“南”上,那个就叫“南”。但是你拿着指南针,你只能大致的知道“南”的方向。懂我这意思吧?拿个指南针,那个针在上面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是不是这么的?你让它完全地停在“南”上,非常困难。所以这是个工夫,你这个功课要做到,你有足够的观照来观着那个感觉,这就叫“止于至善”;这就叫“道心惟微”。你用“道心”,好难捕捉啊。就这么一句话。接下来又讲“惟精惟一”。什么叫“惟精惟一”?你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精”。“精”是干啥?“精”就是提炼。你比如说金子里有杂质,金子里面有土坷垃,土坷垃拣出来;金子里面有铅,拣出来;有铁,铁拣出来……有啥往出拣。好,最后所有的杂质拣出来,是不是就留下纯金了?我们把纯金叫“精金”,第一个“精”就这个字。精的金子。所以我们叫精华。什么叫精华?最纯粹最纯粹,最浓缩最浓缩,里面完全没有杂质,连水分都没有。是不是叫精华?大米也是,七零后以前的肯定都有这个印象,以前咱们去粮店买粮,拿的号去买粮的时候,有一种米叫“糙米”,还有一种“精米”。什么叫精米?脱壳脱的好的,杂质少的就叫精米。“惟精”是干嘛?你只能做一件事,就是“精”,把不属于真相的东西拣出来。什么叫不属于真相?“人心惟危”嘛,你各种坏情绪,各种看不惯,看不破,老娘不爽……这些东西拣出来,这不就叫“惟精”嘛。这一句到了朱熹这儿怎么说?朱熹说:“去人欲,存天理。”人欲拣出去,留下来的就是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就讲了个这。“惟一”是干嘛?“惟一”,这就是一切。“惟精”就是一切。你说“怎么还有一切?怎么它(惟精)能是一切?我就光说这个,手机不用生产了吗?”还是那句话——你把它做好了,你才能生产呐!它是一切的一切,它是真相本身呐。对不对?它是真相本身,所以“惟精惟一”,接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的结果,叫“允执厥中”。“允”,相信;“执”,拿住;“厥”,它的;“中”,中道。相信你就拿住它的中道了。掌握住中道了嘛。掌握住中道不就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嘛!你有没看到这说的是不是还是一回事啊?这是《尚书》里面说的。
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