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一步步不想搬去上海的

这两年,突如其来的一阵风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弃北京,直奔上海,北漂变沪漂。

在京6年,梦想精致生活的我,不得不说,也动了变身沪漂的念头。

想象中,投入了上海的怀抱,似乎就能一站式成为从容又优雅的现代女性,跻身中国最尖儿的年轻人当中与时代肩并肩,不会被土味北京拖了后腿。

拥有477万粉丝的微博大V竹子,去年从北京搬到了上海
但是,在围观了一些沪漂的“惨痛案例”,以及跟坚守北京的年轻人交换意见之后,我渐渐开始反观这个思路。
或许,投奔上海,并非就能一键消除生活的难堪;很多人只是忘记:北京,其实也挺好。

#01

为了搬去上海,我曾着手进行过一系列猛如虎的操作。
身在北京老破小,心系上海老洋房。每天捧着微博和小红书刷上海出租屋美图。
小红书上的老洋房出租屋
每半年必去上海呆一周,亲身实践走在梧桐树下的漫不经心与精致优雅。
在猎聘上经常刷刷上海有什么大公司,可以让我做一个有钱有闲懂生活的静安女白领。
不过,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的上海生活精致反面,让我开始从沉迷状态逐渐冷静。
著名案例一。即便是坐拥400多万微博粉丝的竹子,也在今年7月被精明的上海房东合法解约,离开了收拾了大半年的老洋房,只因房东想涨价再出租。
著名案例二。前“好好住”主笔、在家居生活方式界也算小有名气的博主“晃抠你”,前一阵也在微博上po出自己的“在沪女工血泪史”,痛斥奇葩房东的系列炒房操作,自己还没入住已经要赔给房东1万5。
再翻翻精致网红的阵地小红书。这位入住美丽老洋房的博主,痛陈自己被本地邻居骚扰的痛苦经历。
很多房屋中介和住过老洋房的人都有体会,老洋房是看上去很美,但很多房子墙体薄、隔音差、基础设施陈旧,再加上一些本地老邻居难缠,现实体验会大打折扣。
虽然说租房纠纷在哪个城市都有,但反过来看看我在北京的租房生活:
在京6年,搬家没出过三环,房租没超过3000块。房间虽然都没超过10平米,但都干净宜居。两任房东都是当地家庭,沟通快速有礼,缺啥补啥,从不计较。
一切并没有新闻报道和影视剧里说的那么惨。
而且,在看了博主们在上海租房的遭遇后,我不禁冒冷汗:我一个习惯了爽快租房的北京房客,如何能应付一个在条款里等着埋伏我的精明房东?
#02
这位博主没经历什么租房血泪史,她只是算了算在上海当一个月普通白领的基础成本。
房租:4000元一个卧室。
早餐:来不及做去公司楼下的咖啡厅买,面包 咖啡共53元。
午饭:在美丽的静安市中心和其他都市丽人约一顿泰餐,人均150元。
养猫:500元。
加上买衣服(1000元)、周末社交(每周末500元)、爱好投入(1000元)和其他杂费,当一个静安寺女白领一个月要花这个数。
老实讲,她不买大牌包包,不买贵妇面霜,算不上铺张浪费。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这“静安寺女白领”的标签,并提到在静安寺人均80元-150元的中午“约饭文化”,而被评论区大骂假精致。
其实,她只是想刚刚赶上周围人的生活水准,至少做到不落伍而已。
原来过得精致,也并非全会引来他人艳羡。何况这入门款的精致,标价都不低。
在微博、知乎上搜索人们喜欢北京的理由,很大一部分都在说:北京不用过分精致,土点糙点也没人在意。
有位在北京呆了10几年的朋友,有一回去南方参加婚礼。坐下来才发现,同桌其他人都是名牌加身,婚礼全程在讨论如何搞钱,只有她一个人背着个帆布包就来赴宴了。
在北京,女生确实不用随时带妆,警戒性优雅。上能从容不迫地进出高级米其林,下能吹瓶啤酒撸串望京小腰。可上可下的自由灵活不端范儿,也是大北京给的。
#03
很多人离开北京的原因,归结起来都是一句话:北京不好玩儿了。
艺术、时尚、吃喝住,北京已经在各个方面肉眼可见地落后上海一大截。在迁徙上海的队伍中,有不少就是各大博主,北京的探无可探,吃无可吃,让博主们的美丽生活快没了素材。
北京博主的胡同日志,烟火气非常十足了
北京有限的城市布景,局促到一个博主OOTD、生活vlog和探店三种不同主题,都只能在一家店的不同角落去取景。而在上海市区,一整条街的不同店铺,都能无死角拍摄,化身美好生活的载体。
一个在摆盘满分的西餐厅里吃一顿brunch的上海名媛,总会比窜胡同溜街的北京女孩,更能成为社交媒体上当代优质生活的样本。
但是,在我跟两位选择留在北京的博主聊了聊之后发现,北京的城市生活,或许和想象中的品质、有趣、新潮、创意都差点意思。但这个超级城市可以一边每天内卷、不得喘息;另一边也容纳了不少在三四线城市才会出现的慢生活场面。
这让身处其中的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生活形态的自由。
作为一名生活方式博主,热爱时尚和运动的小米,喜欢骑着山地自行车从住地顺义一路骑行,经过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北京。“大家觉得北京很无聊,其实大家忘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是真的很美呀。”
竹子在搬去上海的vlog中,怀念北京的名胜古迹
作为一个二十几岁、有十几年海外经历的年轻女孩,回到北京,她会经常去景山遛弯儿,去北海公园划船,周末再去爬个黄花水长城。她不认为这是游客打卡才会去的地儿,而是一个北京居民的再寻常不过的城市漫游。
她享受北京的“不着调儿”——从胡同里一个美美的网红餐厅出来,左边可能是一个复印图片社,右边就是一个小卖部。“我最喜欢北京这种永远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就会在一块儿的感觉。”
小红书博主拍下的白塔,搭配着胡同里的电线杆子
她探店不止国贸三里屯,她更喜欢那些有北京气息的东西,比如卤煮店。“卤煮这种东西就是,懂的人就会觉得,特酷。”
北京干燥,但衣服半天就能晾干;北京大,但国贸有国贸的洋气,鼓楼有鼓楼的地气,那是一座超级城市才有的多元体验;北京没秩序,但混搭中总有惊喜。
这都是小米爱这座城市的理由。
#04
美食博主阿林一度也很想搬去上海。这几年北京街头连外国面孔都越来越少了,阿亭觉得上海的年轻人审美更好,思想更新,离世界更近。
她很久没有在北京出门探网红店了。欧式美式韩式,brunch下午茶咖啡厅,形形色色的打卡餐厅她早就去遍了,周末生活一度无聊得只能宅家,让她更心心念念上海的花花世界。
但是最近,她的一个土著朋友开始带她去一些北京不为人知的小破店,破到只能深藏在老破小居民楼里,人没坐下,猫先上桌的那种。
在北京七八年了,她开始觉得,原来这些才是北京美食。
阿林拍下的北京小破店
说起来,北京没有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对我来说,北京生活是一种习惯。出差就会想北京的家,想熟悉的街道,想按部就班的生活。”
对阿林来说,上海很好,但也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北京不够活色生香,但朋友们都在,也没有必须要离开。“就像当初冲动来北京,适应一座城市没那么难,生存也没那么难。”
#05
每当对北京产生厌倦之意时,我都会翻翻前时尚杂志编辑、作家“反裤衩阵地”的微博。来北京20年,在他眼中,北京还一直有着惊喜。
北京的胡同很美。
国贸CBD也够繁华。
他喜爱北京的粗糙。
着迷故都之秋的治愈。
甚至喜爱北京干冷的冬天。
看王菲的古早演出,也能拎出对北京的赞美。
作为一个从贵州小城里来北京打拼的文字工作者,北漂20年,他一字一字码出了财富自由。
他依然觉得,这里是实现梦想最好的城市——北京很好,时代很棒,成长很苦,但总有希望。
看了这些人的故事,我慢慢变得不再那么急切地想要离开北京,上海也不是那个新生活唯一的目的地。
毕竟,沪漂不是目的,在北京找到快乐才是意义。
简单搬离,并不能解决你对生活根本性的困惑。不管生活在哪里,自己能变着法儿地发现新的乐趣,才是在一座城市长久生活的保鲜法则。
就像上周大结局的热播剧《我在他乡都挺好》,乔夕辰最后说的那段话:
我曾想靠自己的努力在这座城市拼杀出一席之地,也曾在坚守还是离开之间彷徨不决,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无论一个人走到哪,心安的地方,就是故乡。
北京,其实也挺好。好好生活,在哪儿都创造自己的一片居心地。
《北京女子图鉴》里,北漂人香妹来到了北京
END

作者|阿尼斯

图片|互联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