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脉: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中脘、上脘、巨阙、鸠尾

X
心蔽骨(胸骨剑突)和神阙连线的正中是中脘,中脘和神阙连线正中是下脘,下脘和神阙正中是水分,中脘和下脘正中是建里。中脘和心蔽骨的正中是巨阙,巨阙和中脘的正中是上脘,巨阙上一寸是鸠尾。
水分穴
穴道为什么叫水分?因为是治水肿的穴道。根据中医的观念,人体摄入水有两种方式:1、直接喝水到了胃以后,到了水分这地方,水会气化进入三焦系统,然后分布到全身,这是水分开的地方;2、食物里面的水,会混杂在食物中进入小肠。
所以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会进入小肠,只有混杂食物中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小肠很热,不断的蠕动,把食物煮烂后吸收掉,等到食物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跟水。人体的构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费一滴水,都在循环。因为小肠很热,所以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这个水上来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
正常人在水分穴这里分开水,当水不分了直接进入小肠,会造成肠鸣腹泻、水肿,水分穴就是一个很好的穴道,针和灸通通可以。
水分穴是小肠的上口,有水病的话灸是最好,比针效果还好。
水分穴“主水病,腹坚如鼓”,这个腹胀大, 水分是一个很好灸的地方。
下脘穴
下脘穴正好在神阙跟中脘的正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穴在胃的下口,这地方常常容易发炎。
建里穴
穴性差不多,很少用
中脘穴
《针灸大成》上面写,中脘穴在脐上四寸,不要用同身寸去量,量了半天还是错。这是丈量法腹寸,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
中脘穴是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同时是胃经的募穴,《难经》说腑会中脘。
人身上有八个会穴: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骨会大抒、血会膈俞、髓会绝骨、脉会太渊。
针灸里有一个治病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就是用会穴和郄穴来治疗。
腑是消化系统,包括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脏是肝、心、脾、肺、肾。中医的脾是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所有腑的病通通可以在中脘上治,所以中脘穴是大穴,用的非常多。
有些特殊的治症像印堂痛,中脘一针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怀孕中间的妊娠恶心想吐,通通可以在这治疗,针或灸都可以。只要是肠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为腑会中脘。
梅花灸: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灸,统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的时候不要灸。因为灸增加温度血会增加,所以出血的时候不要去灸。
上脘、下脘、建里等于是辅助中脘的穴道,以中脘为主。
附注:郄(音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巨阙穴
心蔽骨和中脘的正中间是巨阙,巨阙跟中脘的正中间是上脘。
巨阙和关元是治疗心脏病很有效的穴道,针下去胸痛马上就没有了,针下去不要太深,一寸左右。
巨阙是心的募穴,所以在巨阙上可以诊断到心脏的问题。因为很靠近胃,所以很多心脏病发作的时候,病人会以为是胃痛,实际上是巨阙穴的痛。
鸠尾穴r> 巨阙上一寸是鸠尾,是练功夫的大穴,不可以重击,一打会内出血。
《灵枢》曰:“膏之源出于鸠尾”。我们身上很多黄油,身上很多的油网就是三焦,这个黄油就是膏,膏的源头来自鸠尾。平常我们不灸,都是下针。鸠尾是任脉的络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