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兴衰话临清(3)·运河上的中华波斯猫
荒废的临清港
清真北寺后面就是卫运河,这条河秦汉时称为清河,是黄河一段故道,隋唐两代是永济渠的一部分,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民国后改称卫运河,一座1958年修建的先锋大桥横跨两岸。
先锋大桥,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缺水河道变窄,桥墩整体都浮出水面。
先锋大桥由中苏专家共同设计,是全国第一座大钢筋混凝土系杆吊式拱桥,1959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的桥墩很高,一看便知是为了航运而建。大桥北是一长串荒废的卸货码头,码头上还立有四座锈迹斑斑的固定铁臂吊车,驳岸已经比远处的水面高出了四五米,可见当年卫运河的水位还是很高的。
河蚌绘·临清港荒废的码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造成了北方运河全面断航,后经疏浚部分贯通,但城内的码头运力大减,逐渐荒废。民国年间,临清港码头外迁到卫运河畔,仅能勉强在山东北段通航。建国以后,临清港修复了四座码头,其中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码头,两座石码头,一座木栈桥码头,泊位七个,主要以进港煤炭为主,有少量粮食、棉花和农副土特产品出港。临清港1953年吞吐量为17万吨,1959年达到50.5万吨,之后逐年下降。七十年代初,当地进行了卫运河取直工程,河西一带商铺和民居从此沉入河底。
临清附近的卫运河河道变迁,蓝色的是取直前的河道。
1970年,卫运河上游建成了岳城水库,造成了下游航道严重枯水,已无法进行正常的水上运输,1979年卫运河断航封港。我从桥边打了辆车去临清塔,司机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我问他小时候见没见过运河走船,司机说从他记事起运河就断航了,近年来河水越来越浅,蹚着水就过河了。
1981年的卫运河渡口,摆渡船只能运送行人和自行车了,现在可以直接趟过河。
临清塔下
临清塔是我此行最后一站,此时已近黄昏,正好可以看到运河落日的场景。临清塔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原名“舍利宝塔”,虽然起了这个名字,但它却是座风水塔,里面并没有舍利。据县志记载,自万历二十六年至万历二十九年(1598-1061年),连续两科临清无一人考中进士。为了培植风水,振兴文运,当地建起了这座塔,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等人施舍。建好后的宝塔在第九层挂有“文曲星之位”的木牌,临清考生在进京前都会前往拜谒。“塔岸闻钟”为旧时临清十六景之一,当年夜晚漕船驶入临清运河的时,便可听到永寿寺内的僧人撞钟的声音,为临清地标性建筑。
河蚌绘·临清舍利塔。
我从南面正门进入塔内,左手边是一道狭长窄小的楼梯,两侧的墙壁经过几百年的包浆已经光滑如镜,这要得益于优质的临清贡砖。塔内每一层心室都有安放佛龛的洞券,塔心的通天柱直通塔刹和地宫,由直径60厘米的整材金丝楠木制成,这种做法大都见于宋代以前的佛塔,明代以后则很少见。从塔顶的小窗望去,卫运河在一侧蜿蜒流淌,河里有很多人在捞鱼采蚌,近处是大片玉米地。
从临清塔附近俯瞰运河两岸。
临清塔北原有一座永寿寺,塔南有莲花庵,不过后来都毁掉了,我们从一幅名为《临清塔下踢毽球》的版画上还可以看到这两座寺庙的模样。画作的作者是英国人威廉·亚历山大,1793年他随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在避暑山庄参加了乾隆皇帝的83岁生日聚会,回程时一行人等沿运河坐船南下路过临清,他便创作了这幅画。画中临清塔巍然耸立,星星点点的帆船在运河上穿行,中间一群船工打扮的人挽着裤腿愉快的踢毽子,几个士绅官员模样的在一旁人饶有兴致的观看。画作于1796年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出时引起轰动,画中鲜活地勾勒出临清清代中叶的社会场景,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威廉·亚历山大绘制的版画《临清塔下踢毽球》。
临清狮猫·珍贵的中华波斯猫
下面来聊一种随大运河而出现的动物,这种动物可能如今还伪装成波斯猫潜伏在你家里,这就是临清狮子猫。临清狮猫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优质猫类品种,当地人多用其作为地方珍品赠予客人。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居民家中饲养的波斯猫均来源于此,后来这种猫还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日本人心中的波斯猫也是临清猫。
临清狮猫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饲养历史,它是土耳其安哥拉猫与鲁西狸猫的繁育而来的后代。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大批欧洲商人和传教士随着运河纷至沓来,长途海运的货船需要在船舱中养猫避鼠,保证粮食安全。漂洋过海的安哥拉猫有了与鲁西狸猫交配的机会,于是一种新的动物——临清狮猫由此诞生。
河蚌绘·临清狮猫。
安哥拉猫原产土耳其,是最古老的长毛猫品种之一,波斯猫就是以它为原版繁育出的,如今纯种数量已极为稀少。这种猫的特点是性格温顺,外观优雅且喜欢水,能在小溪或河谷中畅游。鲁西狸猫是中国原产品种,特点是肌肉发达活泼好动,有极强的捕鼠能力,身体皮实,对主人依赖度高。临清狮猫由蓝眼安哥拉猫与黄眼本地猫杂交选育形成,具有美观加实用的性能,一蓝一黄的“鸳鸯眼”是其最鲜明特征。
标准的白色鸳鸯眼临清狮猫。
旧时临清作为北方最大的漕运码头,聚集了大量的粮仓和粮站,无论是官府还是私人都对猫有大量需求。临清狮猫自诞生就备受亲赖,因而取代了原版波斯猫的地位,一跃变为国产波斯猫,纯种价格也一路飙升。后来这种猫随着运河北上南下,迅速风靡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34年《临清县志》将临清狮猫列为“特产品”类,“狮猫比寻常猫较大,长毛拖地,色白如雪,以鸳鸯眼为贵,最佳者每对价值百元,北街回民多养此猫居奇”。
清代版画·码头上卖猫的场景,明清时期,临清狮猫就已经名声在外了。
临清美食·回汉通吃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临清美食。
明清时期,临清以北方漕运枢纽的地位,形成了以鲁菜为基础,融合南北口味、回汉传统的临清菜。在传统菜中,炒腰花、熘肝尖、姜丝肉、回锅肉、锅烧鸡子、清炒鸡丝、粉蒸肉、木须肉、干炸里脊、浇溜鱼等菜品沿运河北上,成为今日京津餐桌上的家常菜肴。
临清什香面。
临清“三点水”酒席是临清传统汉族酒席的代表,所谓的“三点水席”,是由四个六寸盘凉菜,四个九寸盘热菜,和四个汤组成,菜与汤交替上桌。材料有鸡、鱼、肉、海鲜与青菜,制作手法有烹、炒、煎、炸、爆、熘、烩等多种手法。一般认为客人越尊贵,主人在菜肴中安排的汤菜越多,以示热情。临清“八大碗”、“九大碗”是回教传统酒席。一般喜庆聚会、婚宴都用“八大碗”,菜品包括烧肉、清炖羊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黄焖鸡、黄焖鱼、杂拌。“九大碗”也叫经堂席, 一般用来做“白事”,是在八大碗的基础上去掉“杂拌”,添上“羊尾烩海带”和“烩全羊”。传统的回民“八大碗”几乎全是上笼蒸的,也称“临清扣碗”。
河蚌绘·临清回民八大碗、九大碗。
临清汤是临清另一张美食名片,当地有“来到临清不喝汤,等于白来走一趟”之说。临清汤花样繁多,一汤一味,百汤百味,代表作有天花烩鸽蛋汤、萝卜鱼汤、鸡血豆腐汤、醋浇汤、回(对)鱼汤等。其中最具特色的“回(对)鱼汤”是用宴席剩下的鱼头、鱼骨架和鱼尾重新加工而成。客人吃鱼时不破头尾,尽量保持鱼骨架完整,以示对厨师的尊敬,厨师便即兴免费为客人加工一道鱼汤,以示回敬,此风俗为临清仅有。此汤鲜、酸、清口、去油腻,是当地大厨的保留节目。
三角烧饼夹肉。
凡是码头繁荣之地,自然也少不了花样繁多的各色小吃。一些临清小吃已祖传几代,在鲁西北地区颇有名气,如赵记灌汤、四美村锅贴、一品斋点心、尹家阁下凡肉、窦家蒸包、徐学敏煎包、临清豆沫、御史巷锅饼、观音堂牛羊肉、以及遍布各处的烧饼夹肉。
临清豆沫。
托板豆腐是临清小吃的代表。每天清晨,卖主把用卤水点成、不加任何作料,热腾腾的水豆腐,放在一块八九寸长的木板上,用刀打成骨牌大小孩食客手托木板而食,鲜香扑鼻、细嫩可口。李家豆沫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选用小米和白胡椒水磨而成,再加上海带丝、干豆腐条、嫩菠菜、芝麻等,在大锅里熬熟,香、热、咸、辣适中,使人食欲大增。小笼烧麦一笼三十几个,如莲花瓣式排列,馅有羊肉、牛肉、肉三鲜等等。济美酱园的甜酱瓜、晋京腐乳,是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名牌产品。武德奎肉饼初创于上世纪50年代,以优质、价廉、方便实惠而誉满全城。尹家阁“下凡肉”是猪下水的巧做巧吃,是临清运河岸边李家的祖传手艺。把下水用肉料煮好以后,再用杉木锯末加糖熏烤,风味独特。
临清小笼烧麦。
清代后期,黄河的决口改道造成了北方运河全面断航,临清从此一蹶不振,商业区逐步萎缩至中州一带。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开始以海运逐步取代漕运,清末民初,火车已逐步成为陆上主要运输工具。行商旅客纷纷改乘火车,由大运河来往南北的水路已无人间津。临清是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它因运河的通畅而繁荣,也因运河的断航而衰落。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再造临清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实施工程难度却极大。作为历经元、明、清三代的运河名城,运河的兴衰总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起伏,很多临清人都有着深厚的运河情怀,通航的象征意义也许远大于实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