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被删掉的是哪两本?
提起四大名著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从小学课本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了四大名著,因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中国古典名著也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过程,而四大名著恰好可以让年幼的青少年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当然了,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名著之外还有很多的书籍,比如《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书籍,小时候小编上课时候也是偷偷的看着这些书,这其中不知道挨了老师多少训。
而且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四大名著一开始并非四大名著,在建国初期有六大名著,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争议之后,最终决定删减掉两本,而这两本我们大家肯定也很熟悉,一本是《聊斋志异》,相信很多人都在电视上看到过《聊斋》电视剧,当然电视剧之中很多的讲到了鬼怪和人之间的故事,其实《聊斋》之中并没有这么多的鬼怪故事,比如小编小时候学过的那个《口技》;而另外一篇就是《儒林外史》,而小时候学过的《范进中举》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问到了,既然有六大名著,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要删掉两本呢?
当然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那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百废待兴,纸张什么的都很奢侈,当时的财力根本无法刊印六大名著。
经过当时专家和学者一致讨论,认为这两本书在当时那个社会来说不利于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决定将这两本书暂且放下,转而刊印四大名著,至此六大名著变成了四大名著,这是外在因素,这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毕竟这也是形势。
当然,有一部分内在因素也在于这两本书本身,我们首先就来说说《聊斋志异》吧。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清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我相信很多人都清楚,虽然在康熙、雍正时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非常压抑的,尤其清代的“文字狱”更是让人不寒而栗,所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以妖魔鬼怪的短篇小说形势来抨击当时的社会各种问题:
一个是当时腐朽贪官污吏横行;一个是当时当政者的腐朽的科举制度;另外一个则是对封建礼教约束的抨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的小说之中很多都是人和妖怪的爱恋,或者人鬼殊途的虐恋,从这就可以看出蒲松龄内心深处也是向往如今这种自由恋爱的模式,可是在当时那个社会上由不得他。而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蒲松龄: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确,蒲松龄是批判当时现实的写手,可是问题就在于他的书里面有太多的人和鬼之间的故事,在当时那个时候由于普通民众封建迷信那一些还有一点的认知,所以这个时候《聊斋志异》是不适合在当时情况之下作为启发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容。
而同理《儒林外史》也是差不多的一个状况,虽然这里面没有鬼神的内容,可是这也是一篇批判性的小说,就拿《范进中举》来说吧,范进中举前后他的老丈人和邻里之间对他的态度可以说是判若两人,而他之后当官后和之前也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和《聊斋志异》一样,《儒林外史》也是清代的作品,他的作者也是以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各种矛盾都是不小的考验,如何解决人们思想上的落后,精神上的麻木等等,而要改变这一切要怎么做呢?学习,只有学习才能让人们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可是这两本书批判意义太过浓厚,书中描绘的现实社会又太过黑暗,不适合在当时那个时代之下,而书本的意义更要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三国演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西游记》唐三藏的不畏艰难险阻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积极。
而且这些书在当时很多的百姓都听过类似评书之类,手中层面比这两本书要广,所以说更能让百姓们接受,故而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将《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排除出六大名著,而六大名著就这样变成了四大名著。
当然并非说这两本书不好,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华宝藏的一部分,只不过在那个时候并不适合,而今如果你细细品读的话,自然也能够品读出其中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