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十景又三——三妃墩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看了题目,大家便知,这“又三”肯定是泰兴古城十景中的第三景当有两种说法了。不错,“十景”其三,“三”在张连茔老先生的文章中真的又是一种说法呢!张老认为不是“三井头”,而是“三妃墩”。不过,笔者倒以为是两者并存,也就是说,泰兴古城十景其三,当既指“三井头”,亦指“三妃墩”。“三井头”上篇已说,这里便专来说说“三妃墩”。
说到三妃墩,在泰兴素有史话与传说之争。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泰兴古城池中,当年的确埋葬过宋代皇妃,且有诗为证。程泰象《妃子墓》诗云:“问是何年墓,人言宋代妃。魂应追帝辇,葬或旧时衣。秃树乌三匝,荒墩水一围。东风吹又暮,愁见柳花飞。”孙枝蔚的诗《延令题妃子墓》亦云:“樵夫与牧竖,至今为悲伤,所悲翡翠钿,但悲君不明。官娥命胡促,丞相寿何长?六陵皆芜没,此土骨犹香。”朱景纯同样有《妃子墓》诗云:“歧路苍黄出宋都,香销南国惜亡珠。苔尘不记春风怨,环佩虚随夜月孤。废垒荒江经铁马,新藩细柳乱烟凫。镇南塔下千年恨,翻羡遗簪墓草枯。”由此可见,泰兴古城的宋皇妃墓是存在的,这便是“三妃墩”。
三妃墩位于凤凰天西侧,延佑观东侧,香花雨桥南头,即今农业银行西邻南部。相传宋室南渡时,有三个妃子卒葬于此。老百姓传说,每逢春天,墩边的流水中,水面上浮有许多桃花,随波流去,三妃墩周边并没有栽种桃树,怎么会有桃花随波逐流呢?于是人们都说,是那死去的三个妃子在冥冥之中梳洗打扮,这些桃花是她们洗落的胭脂花粉;也有人说,这是三妃哭泣的泪水所致。据县志记载,三妃墩原在城外城河中,泰兴第一次建城时南城墙即今国庆路,“原有三墩,为水荡平二墩”,故清末就仅剩下一墩了。三妃墩四面环水,孤零零的在水中央,上有一挺干直拔的榆树,老人们说,榆树上面老鸹特别多,给人一种惆怅凄然之感。故清黄桥诗人何龙光在《寒食步延佑观吊妃子墓》诗中写道:“幽灵飞夜水,芳草怨春风”。
泰兴现代的出版物,介绍“三妃墩”的文字,较一致的观点是高宗南渡扬州一年后,遭金人追赶,携妃子逃到了泰兴,随行的三个妃子病殁水葬于此。其依据主要有三:一、泥马渡康王的传说;二、延佑观匾是高宗所书;三、明人程泰象《妃子墓》诗中记述三妃墩为南渡时宫中三个妃子合葬墓。对此,史话者觉得似可商榷。一、据正史记载:高宗南渡长江而逃,渡江后在镇江开过一次御前会议,然后继续南逃到绍兴,金人退兵后,复归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若是高宗向泰兴方向逃跑,金人多骑兵,速度快,扬州至泰兴,一马平川,早就没命了,这是不可能的。二、敕赐“延佑观”匾,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光绪县志》记载,敕赐时间是绍兴廿一年(1151),而岳飞死于绍兴十一年(1142)。人们对抗金英雄岳飞敬佩尊崇,岳飞被害时,朝野上下十分愤怒,这对高宗是很大的压力,为了安抚人心,敕赐“延佑观”三字匾完全是政治的需要。三、明人程泰象的《三妃墩》诗说三妃墩是三妃合葬墓,“问是何年墓,人言宋代妃。”道昕途说,不足为凭。四、“泥马渡康王”的传说,更不可信。高宗逃离扬州,很是狼狈,为了树立皇帝尊严,弄个传说来美化一下,倒是极有可能的。
史话者认为:一、妃子要逃到泰兴,一定要乘车。扬州到泰兴一马平川,目标太大,有危险。二、即使妃子逃到泰兴,兵荒马乱,口说无凭,官府不可能无缘无故接纳,并给她一定的礼遇。三、高宗逃离扬州后,离金人到扬州,还有一段时间距离,文武百官,太监侍卫都逃离了扬州,作为皇室的妃子,没有理由,不逃离扬州。那么,剩下的一个可能,妃子是疏散到泰兴的。疏散到泰兴的妃子,级别不低,是爱妃以上,可能有封号,名正言顺地享受着规定的礼遇,香花供养,并把一座桥命名为香花桥,葬时以“墩”的级别安葬。
那么,这究竟是高宗还是其他哪个皇帝的妃子呢?皇家对妃子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典章制度。妃子是终身的,不能外出。一般情况,皇帝死了,妃子成为“闲妃”,可以疏散到庙里,但不能嫁人,如武则天。若是高宗的妃子,不可能称作“闲妃”,按制也不可能疏散到泰兴。退一步说,倘若真是高宗妃子,也一定会留下文字记载,这个墓没有留下一点文字记载,一定有它隐蔽的东西。有记载说:高宗的哥哥钦宗被金人俘虏,有两个妃子逃出。一个是已册封的妃子,另一个是没有来得及册封的妃子。据此,史话者推断,这两个妃子逃出后,有可能找到了高宗,于是高宗把她们带到了扬州。建炎二年七月高宗疏散嫔妃时,疏散到了泰兴。泰兴离扬州不远,又是通往江南的便捷之地,应是理想的疏散地。而泰兴的三妃墩墓就是这两个妃子中的一人之墓。这位没有名姓的妃子死于钦宗之后,她成了真正的闲妃。
另一点,史话者考证以为水冢是一个特殊的葬制,它只能葬一次,一次葬了以后,不能葬第二次、第三次。除非三个妃子一起死(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使一起死,也不能合葬,历史上只有夫妻合葬墓,而没有妃子合葬墓。泰兴是金人辖区的前沿,死者是钦宗的妃子,葬时可能是秘密的。墓是国耻的象征,皇家不便宣扬,群众也不愿谈论。南宋统治150年,元朝统治近百年,沧桑岁月湮没了部分事实,人们口口相传,本应是“闲妃墩”,因“闲”与“三”谐音,传到后来变成“三妃墩”,以致程泰象和宣统县志都将错就错了!若葬的是高宗的妃子,与闲妃不符,而且不会绝无文字记载。若葬了三个妃子,与水冢不符。若三个妃子一起死,也不会合葬,而是三个坟墩。葬了一个妃子,等级较高,可能有封号,葬时隐蔽,葬后不大肆宣扬,合乎这种情况的,只有是钦宗的妃子。
传说则是靖康之变,宋室南渡时,跟随高宗的三位妃子途经泰兴,被金人追杀,最后投河自尽。后来邑人将三妃葬于城河南边小河香花桥旁,那块墓地称之为三妃墩。三妃所投水域就是今天的国庆路所在位置(国庆路古时为泰兴城河,后来填埋了这条城河成为今天的国庆路)。三妃南下时其中有位已有身孕,身怀龙子(本应是高宗的太子),妃子纵入河中,龙子即刻变成一条小龙融入城河(所以今天的内城河就形似一条盘龙),永驻泰兴,扼守江北,康王半壁江山才得以保全,赵宋王朝才得以延续。以后泰兴古城营造的布局类似皇城风格,这是泰兴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这些美好的印迹潜移默化的产物。
钟意传说者以为我们无需怀疑这个传说是否属实,因为印证它似乎比批驳它要容易多了。袁腾飞在“百家讲坛·两宋风云”中讲到了这段历史,彼时高宗的狼狈实属无以复加。在扬州立足未稳,忽报金兵临城,这位尚称弓马娴熟的大宋唯一幸存的皇子,连一个大臣也来不及招唤就打马穿城而过,连夜逃至江南。金兀术率五千铁骑穷追不舍,“搜山检海”擒赵构。由于过度惊吓和劳累,这位日后的皇帝竟丧失了生育能力,终生没有子嗣,只好将皇位传于太祖后人,太宗一脉就此断绝。扬州瞬间失守,在金兵的铁蹄下,任何人间惨剧都是可能的,三妃罹难并不奇怪,而且相比跟随徽钦二帝到五国城“坐井观天”的几十位凤子龙孙们的命运,这又能算什么呢?
笔者以为,不管是史话,还是传说,都构成了泰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会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抚今思昔,感叹不已。有人说泰兴古城的三妃墩就是泰兴宋时的马嵬坡。是啊,“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都是皇家演绎的悲剧,无非一个是宋高宗,一个是唐玄宗,历史又是何其相似乃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