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穴位,对应

赖梅生医师:下面的三焦经络同气表中共有63个穴位。红色字体穴位为“精简版36穴”,应重点掌握,未归于十四经脉的穴位,将用“*”标注,横屏阅览效果更佳。如果喜欢,欢迎你分享给朋友、家人。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阳谷

、后溪

、支正

肘小海

肩肩贞

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经踝昆仑

、申脉

、跗阳

膝委中

胯承扶

足太阳膀胱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阳溪

、合谷

、偏历

肘曲池

肩肩髃

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踝解溪

、陷谷/内庭

、下巨虚

膝犊鼻

、足三里

胯髀关

足阳明胃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阳池

、外关

、中渚

肘天井

肩肩髎

手少阳三焦经少阳经踝丘墟

、足临泣

、悬钟

膝膝阳关

、阳陵泉

胯环跳

足少阳胆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太渊

、列缺

、经渠

肘尺泽

肩肩髃穴前二横指*

手太阴肺经太阴经踝商丘

、三阴交

膝内膝眼*

、阴陵泉

胯冲门

足太阴脾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神门、通里

肘少海

肩极泉

手少阴心经少阴经踝太溪

、(三阴交、)照海

膝阴谷

胯长强穴旁开0.5寸*

足少阴肾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腕大陵、内关、劳宫

肘曲泽

肩腋前大筋*

手厥阴心包经厥阴经踝中封

、(三阴交、)蠡沟

、中都

、太冲

膝曲泉

、膝关

胯阴廉

足厥阴肝经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列缺[手太阴肺经]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照海[足少阴肾经]

任脉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足临泣[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带脉三  焦经  络上焦中焦下焦内关[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阴维脉相关内容:阴阳太阴手太阴肺经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手厥阴心包经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手少阴心经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

黄帝内针——形神合一的针法

跟我一起学内针:基本进针方法

黄帝内针——略谈内针的导引一、识证(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证——病证、病因、病治(三合一)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唐·许胤宗二、总则(1)上病下取,下病上治(2)左病右取,右病左治(3)同气相求(三才同气【天地人、上中下、三阴三阳】、三焦同气)(4)阴阳倒换求(例如:髋胯等下焦地部→上焦天部腕踝)注: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经络同气1. 手足三阳经(同气)(1)手足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腕阳溪足阳明胃经踝解溪肘曲池膝犊鼻肩肩髃胯髀关(2)手足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腕阳池足少阳胆经踝丘墟肘天井膝膝阳关肩肩髎胯环跳(3)手足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腕阳谷足太阳膀胱经踝昆仑肘小海膝委中肩肩贞胯承扶2. 手足三阴经(同气)(1)手足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腕太渊足太阴脾经踝商丘肘尺泽膝内膝眼肩肩髃穴前二横指胯冲门(2)手足少阴经手少阴心经腕神门足少阴肾经踝太溪肘少海膝阴谷肩极泉胯长强穴旁开0.5寸说明:手足少阴的第三个对应中,足少阴肾经在相应的循行部位没有正穴。之所以取长强穴旁开0.5寸为对应,是因为足少阴肾经从长强穴旁开0.5寸处进入腹内,是我们能于体表找到的与极泉同气的最佳点!(3)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腕大陵足厥阴肝经踝中封肘曲泽膝曲泉肩腋前大筋胯阴廉说明:手足厥阴的第三个对应,与上述的少阴类似,手厥阴于肩的下焦地部与阴廉相应处,也没有正穴,腋前大筋的选取亦是依据于同气。关于腋前大筋,我要多说两句,这个地方对于急症,尤其是心血管的急症,比如急性心绞痛发作,是很管用的一个地方。心绞痛一般都发在左胸(异位心的除外),此时用力以拇食中指提捏大筋,往往很快就能缓解。腋前大筋的运用虽有经验的成分,但还是不出同气,大家务要用心!3. 手头足经络(同气)头(天)手(人)足(地)厥阴头顶(百会)劳宫太冲阳明面颊合谷陷谷太阳头后后溪申脉少阳头两侧中渚足临泣4. 手(掌)头同气中指指尖——头顶部——厥阴食指侧面——面颊部——阳明手背——头侧部——少阳拇指(背侧【大骨空】)——鼻部——太阴5. 颈项经络(同气)颈项手足督脉风府—大椎后溪申脉任脉廉泉—天突列缺照海太阳天柱—大杼阳谷昆仑少阳风池、翳风—肩井阳池丘墟阳明人迎—缺盆阳溪解溪6. 肩部经络(同气)肩手足阳明肩髃偏历下巨虚少阳肩髎外关悬钟太阳天宗胸椎1-7支正跗阳太阴肩前云门、中府经渠三阴交厥阴腋前大筋内关少阴腋下(极泉)通里说明:这里我们虽说是肩部经络同气,但实际上包括了整个背部的上焦区域,也就是从膈俞或至阳穴水平线至大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其中,肩贞穴、天宗穴周围及整个肩胛,包括胸椎1至胸椎7的背部,都属于太阳经分布区域。比如一位右肩疼痛的患者,如果右臂上举障碍,右手不能摸到左耳,那么问题多半在哪呢?在太阳!在太阳就要求太阳同气,上肢可以选支正穴,下肢可选跗阳穴。肩周炎不算什么大病,但引起的疼痛和肩臂功能障碍却是不易承受,时间长的往往困扰数年。肩周炎的病证除了问清疼痛的具体位置,如肩前疼痛的很多,这个部位属太阴,在上肢可选经渠穴,在下肢可选三阴交穴。另外,尚需根据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碍来区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属于厥阴,一般表现为上肢向后障碍,或者上抬外展受限,若属此类肩臂功能障碍,那么应考虑厥阴同气,于上肢可选内关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肩部的疼痛在少阴经的区域比较少见,不过有的心脏病患者的不适可向腋窝牵扯,这时就需考虑少阴的同气,于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7. 腰部经络(同气)手足太阳小海委中少阳(胸12—腰1)天井阳陵泉说明:一般来说,腰部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大抵从胸7到腰5,或从膈俞穴(肩胛下角)以下都是腰的范围。当然,细分起来,还有骶部。腰部主要分布的是足太阳经,当于太阳经中求同气。但是胸12至腰1段的不适,往往求太阳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少阳同气,前肋的不适可以求少阳,后肋不适照样可以求少阳。8. 三焦经络(同气)下方表格标红色字体的穴位为精简版36穴;标*的是未归于十四经脉的穴位。三  焦经  络上焦心窝以上中焦心窝-肚脐下焦肚脐以下腕阳谷后溪支正肘小海肩肩贞手太阳小肠经太阳踝昆仑申脉跗阳膝委中胯承扶足太阳膀胱经腕阳溪合谷偏历肘曲池肩肩髃手阳明大肠经阳明踝解溪陷谷/内庭下巨虚膝犊鼻足三里胯髀关足阳明胃经腕阳池外关中渚肘天井肩肩髎手少阳三焦经少阳踝丘墟足临泣悬钟膝膝阳关阳陵泉胯环跳足少阳胆经腕太渊列缺经渠肘尺泽肩肩髃穴前二横指*手太阴肺经太阴踝商丘三阴交膝内膝眼*阴陵泉胯冲门足太阴脾经腕神门通里肘少海肩极泉手少阴心经少阴踝太溪(三阴交)照海膝阴谷胯长强穴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腕大陵内关劳宫肘曲泽肩腋前大筋*手厥阴心包经厥阴踝中封(三阴交)蠡沟中都太冲膝曲泉膝关胯阴廉足厥阴肝经列缺[手太阴肺经]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照海[足少阴肾经]任后溪[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申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足临泣[足少阳胆经]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外关[手少阳三焦经]带内关[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注:以上内容均整理自《黄帝内针》。把黄帝内针那本书看完了,感觉还是没学会,emm,下面是书中相关的东西摘录出来了。有没有会的啊,带带我,看书觉得黄帝内针不就是按照经络循行找同名经上的相关穴位(阿是穴),但是就是不会啊,我太菜了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总则三:同气相求;总则四:阴阳倒换求。总则一和二是沿用了《素问》的说法,除了“阴阳应象大论”,“缪刺论”也有类似提及。这里的病若换作证其实更相适宜,即:上证下取,下证上取;左证右治,右证左治。上下左右是定格,尤其是左右,更是定中之定,是大规范、大原则,不能违背。因为上下左右亦即阴阳,所以也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翻版。除了上下左右分阴阳,内外前后亦是阴阳,如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前为阴(胸腹),后(背)为阳。当然,加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便有无限的可分。如能在临证和日用中,细心琢磨,久之必得要领。为什么说左右是定中之定呢?就是这个原则丝毫不容商量!比如证在左,左头痛、左胸痛、左腹痛、左膝痛、左脚痛,先不论针何经何穴,但,统统都必须在右侧下针!反之亦然,这就是定格!至于上下相取,为什么不纳在此定中之定呢?因为上下还可商量,内针总则四的阴阳倒换求,即可视为商量的结果。同气相求前面已经强调过了,它是总则中的总则,是总则中的核心,是方针的依止处!或者也可以说是黄帝内针的眼目。因为针最后落向何处?落针后的效果如何?都要看这个同气求得好不好。同气首先是同名经的同气,经名如果相同,其气亦同。如阳明经,不论是手阳明还是足阳明,都属同气。同理如太阴经,则无论是足太阴还是手太阴,都属同气。十二经的其余八经,以此类推。有了同名经的同气原则,很多问题就好办了,比如手阳明经某循行区域出现状况,不管是痛还是别的什么,我们既可以取对侧的手阳明区域,也可以取对侧的足阳明相应区域,这都属于同气相求,有求自然有应!内针的同气相求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同名经同气属于大同气,单依这个同气还不能确定方针,还需继续往下求,进入更具体的层面,就是三才同气或三焦同气。或者说三才同气与经络同气必须互参互求。所谓三才或三焦同气,就是上(天部)与上同,中(人部)与中同,下(地部)与下同。同气是重点,下面我会为大家细细展开,这里只是先预预热。比如四肢,腕踝属上焦天部,腕踝就是同气。所以,腕关节的证可以从踝关节治,踝关节的证可以从腕关节治。再具体一些,右踝的问题,可以从左腕上寻求解决的方针;右腕的问题,可以从左踝上寻求解决的方针。这便是三个总则“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气相求”的融合。再比如,肘膝属中焦人部,肘膝即是同气。一般我们只认为脾胃是中焦,肘膝怎么也是中焦呢?在我们眼里,一样是中焦!放到临证,如有脾胃的问题怎么办?取肘膝就能解决!总则四为阴阳倒换求,这是黄帝内针的一个特点。还以上述的同气为例,踝腕、膝肘为上中二焦,那么,肩胯呢?肩胯即属下焦地部,是为同气。按照同气相求的原则,本来髋胯的问题求之于肩就行了,但是,考虑到方便和安全的因素,黄帝内针的取穴范围严格地限制在肘膝以下。肘膝以上,属于禁针区域。当然,急救可以例外!那么,下焦的问题、地部的病证,如何解决呢?再巧妙地用一次“下病上取”就解决了!所以,髋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问题,一律都可以从上焦天部的腕踝来解决。这就是阴阳倒换求!融会上述四则,娴熟了,便能够法无定法,随处下针,应手而效。只是放到临证中,我们发现,并非每一例肚腹的病证刺足三里都灵验。随着不灵验案例增多,很可能就对这句口诀失去信心了。其实问题在哪呢?问题不在于三里不灵验,在于我们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在更细的层面求同气。肚腹是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经过的经脉至少有五条,有任脉、有足阳明、有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如果加上带脉及手经的络属就更多了。而足三里仅仅是足阳明胃的合穴,也可以说三里仅仅是中焦范围内阳明的同气而已。如果病证在中焦,又在阳明范围,比如肚腹的疼痛靠近中线(阳明经循行路线),那么针刺足三里,必然如拔刺、如雪污,随手而效。但是,如果肚腹的疼痛不在这个区域,或者不限于这个区域,已经波及太阴或厥阴,那么,刺三里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不过要是内针的行人碰上这种情况,便就会者不难了。只需将进针方向悄然偏向内侧阴经,或是阴陵泉、膝关加刺一针,问题又将迎刃而解。为什么呢?因为阴陵泉是太阴的中焦同气,膝关是厥阴的中焦同气。

腰背委中求腰背的区域大致属于中焦的范围,而背部循行的经络除督脉居于正中,两侧循行的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位于膝后腘窝,足太阳合穴,正与腰背太阳同气,同气相求,所以有应。腰背的病证针刺委中之所以应验,是因为同气相求。而腰背的问题亦有针刺委中而不应验者,那是因为在同气上打了折扣。比如有些常见的腰痛病人,痛在两侧,正好是带脉循行的路线。这个时候针委中往往就不管用,因为带脉与太阳不同气!如果改取带脉的交会穴、胆经的足临泣,则又会收桴鼓之效。如前所述,内针的四总则如同眼目,(这个在黄帝内针践行录有例子)

可以帮助我们照见总总的所然和所以然。日用中,我们就是从形形色色的效与不效里,逐渐擦亮上述的眼目,进而成竹在胸!仍以腰痛为例,有一种痛以正中间为主,这样的腰痛针临泣、针委中都不一定见效,而对于内针行人,一看就应知道为什么不见效!因为同气不在这里,在督脉上。此时若于督脉交会穴后溪上下针,境况就不一样了。(3)头项寻列缺列缺位于手腕附近的桡侧缘,距腕横纹1.5寸处,是手太阴肺的络穴,也是任脉交会穴。本来按内针的原则,列缺相当于颈部的同气,所以对于颈部的一些问题,如常见的咽喉毛病,针列缺往往手到擒来。取穴方法:先让患者握拳,在桡动脉搏动处,定位太渊穴。从太渊穴沿着桡骨茎突循摸可触及一个下坡,再向上循摸至桡骨平坦骨面可触及一个小骨沟,按之较酸,即列缺。另外可用简易取穴法:以手交叉取食指尽处,即双掌相对再两手交叉,食指所指处就为列缺穴。(与教材方法略有不同,这样取穴保证其在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

另外,因为与任脉交会的关系,对于很多任脉的问题,列缺亦是行家里手。如常见的妇女痛经,便能针到痛除,或至少是针到痛减。而对于头项的毛病能不能解决呢?一样可以解决!头项的问题,多与阳经相关,因为直接到头部的经脉只有阳经(当然,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也到头顶部),而督脉除了直上头项,还总督诸阳,所以抓住督脉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诸阳。现在阳病了,怎么办呢?阳病治阴!而与督阳相对的,正是任阴,头项寻列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个人的经验认为,这一诀总是不如其余四诀这样酣畅淋漓,头项若寻后溪,那更是会不一般了!(4)面口合谷收合谷是手阳明的原穴,位于手背拇食指之间的虎口。面口皆属阳明地界,上焦范围,与合谷不仅同位同气,而且同经同气,如此相求焉能不应?!所以合谷与三里,在诸穴中的知名度,实在是数一数二的了。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 灵台秘典论(5)心胸内关谋内关是手厥阴的络穴,也是阴维脉的交会穴,位于前臂阴面(掌侧)正中,距腕横纹2寸。心胸这个词的含义很不一般,常常说的心胸开阔,其实便隐含着狭窄的一面。所以,心胸实在地讲,不仅包括了生理的层面,更有精神在其中。因为手厥阴属心包络,是心主的宫城,而位于前胸正中的膻中,既是心包之募穴,又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一连串的关系,更使得心胸真是特别。心胸此刻属上焦,与内关不论从区位还是经络,皆为同气,同气相求,能无应乎?!比如我们常说的开心不开心,心胸广阔,必然开心;心胸狭窄,必会不开心。这不开心、那不开心,久之便成抑郁,这便要去求内关的同气。所以,心胸内关谋,应是这个时代最能派上用场的一诀!上面我们略略讨论了几个总穴歌诀,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四总则展开来呢?比如肚腹三里留,能不能肚腹曲池留呢?一样留!内关能够谋心胸,三阴交能不能谋心胸呢?照样!同理,腰背可以求委中,可不可以求上肢的小海呢?手上的合谷可以收面口,脚下的内庭能不能收面口呢?当然可以!为什么既可针这,亦可针那呢?原因就在同气!只要同气,处处是穴,处处可求!(好像就是同名经啊)

阳溪,更可以刺左解溪!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我们会用黄帝内针治疗一个病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就应该能用它治疗所有的病证,作用所有的问题。当然,熟悉和贯通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所以,我很强调内针的学人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务须做到每下一针都能从总则中找到依据。我经常讲,我们运用的是一种规律、是道,而不是有限的经验。上面为什么我用了“作用所有的问题”而不用“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因为问题的形成会有诸多因素,解决自然就不只一途。但,为什么能够作用所有的问题呢?针道作用的发挥,很重要的是依赖于经络,而人身的构成,从四肢至整个躯体都有经络循行。经络所构造的这个网络没有丝毫盲区,因此依凭经络的作用,亦就没有盲区了。第二个对应:肘对膝。手阳明经于肘关节处的穴位是曲池穴,足阳明经在膝关节处的穴位是犊鼻穴。亦即曲池与犊鼻是标准的同气。如果膝关节的疼痛在犊鼻的区域,那么针刺曲池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反过来呢?如果证在曲池的区域,那当然是会首选犊鼻了。第三个对应:肩对胯。犊 鼻 穴

手阳明经在肩部的穴位是肩髃穴,对应足阳明经于胯部的穴位髀关穴。亦即肩髃与髀关同气。通过上面的图表和讲述,我们在手足阳明经上分别给出了三个参照点(即三个穴位),连接这些点,便构成了手足阳明的经线。寻找阳明的同气,应该以这个经线作为基础。确立了经线的循行,我们便能在经线循行的任一处寻找同气。比如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二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在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上找二分之一处,便是下针的同气点。若是在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便是同气。以这个法则类推,身上任何一处不适,都能找到解决的方针。因为都能找到同气

解溪,经穴名。出《灵枢·本输》。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别名草鞋带。属足阳明胃经。经(火)穴。解,散也。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取穴位置】1.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黄帝内针的核心原则是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这个应不在它时它刻,而在此时此刻。所以,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四效应,即拔刺、雪污、决闭、解结来形容内针的效应是最适合不过的。若在临证的过程中,下针以后无所应,比如证属疼痛,疼痛没有消除或减轻,那么应该意识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同气没有找准,及时调整,找准同气,便能立竿见影。头顶区域的同气是厥阴,如《伤寒论》的颠顶头痛,要用厥阴篇的吴茱萸汤,是取该方善温厥阴寒逆。头顶的厥阴同气,在手为劳宫穴;在足为太冲穴。名大于实则损素书额头和面部是阳明的同气,其在手为合谷;在足为陷谷。当然,就整个面部区域而言,还不限于阳明,还有小部分区域涉及少阳、太阳的同气。后头或脑后的区域是太阳同气,其在手为后溪;在足为申脉。每一穴位都有不同的名字,中国文化讲求名实之间的关系是相符。因此,穴位名也是针道里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亦需着力探求。

头与手足的同气划分出来后,头面的问题就能很方便地在手足上找到解决方针。对于内针学人,我们切忌问头痛怎么治疗?这一问,就露马脚了。我们必须弄清是什么头痛?太阳头痛还是阳明头痛?太阳头痛要寻后溪或申脉;阳明头痛可以取合谷或陷谷。不过阳明虽然主额面,但若在眉棱骨、眼内角和颧骨的区域,则还需考虑太阳,因为足太阳经起于睛明穴,手太阳经的颧髎穴在颧骨附近。余者类推。4.手(掌)头同气头面除了与上述手足经络存在同气关系,与手掌也存在同气。我们将双手合掌:中指指尖对应头顶部,属厥阴经。食指侧面对应面额部,属阳明。面部的美容要在阳明上求,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也透过消息:“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因此,抓住了阳明,便等于抓住了美容的主脉。手背对应头的侧面,属少阳。头侧面的问题,包括耳的问题,如耳鸣、耳聋等,皆可于少阳求之。当然,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少阳,还有太阳参与其间,若求少阳同气不理想,还可于太阳求之。拇指(背侧)对应鼻,属太阴。鼻子的问题,如常见的鼻塞、流涕、喷嚏,甚至嗅不到香臭,在拇指背的太阴求同气。很多时候,针进去的刹那,不通气的就畅通了。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头部的很多疾患,我们从一对手掌上就能找寻到解决方针。手掌与头的同气关系,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普通的头疼脑热,还可用于紧急施救。如常见的中风,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若能在第一时间指尖刺血,往往能够转危为安。指尖刺血,也叫十宣放血,是流传久远的急救措施,其原理、其依据也都没有离开同气。(原理好像不是这个)

5.颈项经络(同气)颈项经络(同气) 督脉起于长强,终于龈交,循脊而行;任脉起于承浆,终于会阴,循腹中线而行。督脉统领手足三阳,为阳脉之海;任脉统领手足三阴,为阴脉之海。任督二脉是人身最大的一对阴阳,可不可以在这个上面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呢?一样的可以!例如腰脊的疼痛是阳(督)病,我们可在腹部任脉循行线上找到对应位置,这便是阳病治阴。这个治疗勿需用针,手指点按就可以解决。督脉行于后项正中,严格来说是颈1到颈7的区域。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项部除了正中督脉循行,两侧还有太阳和少阳。今天由各式各样原因引发的颈椎病十分常见,内针的学人一定要牢记同气原则,在同气的原则下辨证施治。若证在正中,风府大椎连线区域,则属督脉同气,可刺后溪或申脉。若在项后两旁,天柱大杼连线区域,则属太阳同气,可刺阳谷或昆仑。若旁至颈侧,风池、翳风至肩井连线区域,则属少阳同气,可刺阳池或丘墟。颈部的经络,从面上看只有任脉和阳明,任脉的问题可以寻列缺的同气,因为列缺为任脉的交会穴。阳明的问题可以找寻同气,如刺阳溪或解溪。但,我要提示一下,从内里而言,少阴和太阴都循行咽部,因此,咽部的问题,如常见的咽痛、音哑,可不可以考虑少阴和太阴的同气呢?当然可以!比如我们可以刺太渊或者太溪。总之,我们在规范以内灵活地运用四总则,同样一个问题,会有诸多不同的解决方针。我们在熟谙方针灵活性的同时,切切不可忘记大道至简,能用一针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二针。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从每位患者身上能够节省一根针,积少成多,便就不可思量了。6.肩部经络(同气)黄帝内针的适应范围是所有的病证,尤其痛症是黄帝内针的入门基础,如果拿建筑大楼来比喻,痛症就好像是黄帝内针的地基,内针的学习就要从这里起步。而所有病证的应对方针,都不离四总则,都不离前面总结的36个穴位和18个对应关系的应用。

从头项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些局部区域的传讲,而每一局部的讨论,都无非是要帮助大家回到规范上来,都无非是变着花样让大家熟悉规范。尤其是三才(焦)和经络同气的互参互用,需得我们百炼成钢。这里我们虽说是肩部经络同气,但,实际上包括了整个背部的上焦区域,也就是从膈俞或至阳穴水平线至大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其中,肩贞穴、天宗穴周围及整个肩胛,包括胸椎1至胸椎7的背部,都属于太阳经分布区域。比如一位右肩疼痛的患者,如果右臂上举障碍,右手不能摸到左耳,那么问题多半在哪呢?在太阳!在太阳就要求太阳同气,上肢可以选支正穴,下肢可选跗阳穴。肩周炎不算什么大病,但,引起的疼痛和肩臂功能障碍却是不易承受,时间长的往往困扰数年。肩周炎的病证除了问清疼痛的具体位置,如肩前疼痛的很多,这个部位属太阴,在上肢可选经渠穴,在下肢可选三阴交穴。另外,尚需根据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碍来区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属于厥阴,一般表现为上肢向后障碍,或者上抬外展受限,若属此类肩臂功能障碍,那么应考虑厥阴同气,于上肢可选内关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肩部的疼痛在少阴经的区域比较少见,不过有的心脏病患者的不适可向腋窝牵扯,这时就需考虑少阴的同气,于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这里的肩部经络同气需要略作说明,如果我们将肩背笼统地划为上焦,这还没问题,因为上与上同气,所以,肩部的问题于腕踝附近寻求解决方针,是同气相求。然而,我们在讨论手足三才(焦)定位的时候,明确将肩胯对应于下焦地部,亦即肩胯属于同气。本来肩部的问题,应求之于胯,这里却要在腕踝相求。其实,这就是总则四的阴阳倒换求!虽说倒换了,细品一下,仍是在规范之内。下病不是可以上取吗?既然可以上取,那肩的问题,求之于腕踝,便又在法理之中了。黄帝内针之所以能够将下针的范围限制于肘膝以下,就是通过诸多的倒换实现的。另外,如上所述,肩胛区域为手太阳循行范围,当这一区域出现不适,我们可以选取支正。而支正本身就是手太阳的络穴,因此,求取支正不但是同气,还属本经本气。若从同气的角度,那么,本经本气应该说就是纯度更高的同气。就好像99.99%的黄金一样!7.腰部经络(同气)腰部经络(同气) 一般来说,腰部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大抵从胸7到腰5,或从膈俞穴(肩胛下角)以下都是腰的范围。当然,细分起来,还有骶部。腰部主要分布的是足太阳经,当于太阳经中求同气。但是胸12至腰1这一段的不适,往往求太阳同气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少阳同气,前肋的不适可以求少阳,后肋不适照样可以求少阳。

8.三焦经络(同气)三焦(才)经络同气,其实都是在重复前面的内容,是反复其道,不过我们不要怕重复,因为只有熟悉了,才能生出巧用

上焦是指鸠尾穴的水平线到天突穴的水平线之间的这一片区域,心脏位于上焦,心包亦在上焦,中医五脏的心与循环系统的心脏有关联,但,不能画等号。这一点记得前面有所论及,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也就此有专述。心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内涵太深,它更重要的部分不在形而下,亦即不在脏器的范畴。与此相关的形而下的脏器,多由心包代理,因此,胸部的问题除肺系疾患以外,多要考虑厥阴。五总穴里讲到“心胸内关谋”,这是非常智慧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关与整个心胸同气,心胸的问题要同气相求,找内关是非常切合的。当然,若不取内关而要在下肢寻求同气,那么,三阴交或中都、蠡沟穴也是可以的。此外,足阳明经经过乳头,足阳明经和任脉之间是足少阴经,足太阴经在足阳明经的外侧,这些都是寻求同气的依据。如乳房的问题可以针内关,但,若问题在乳头区域,则需结合阳明同气,上肢可取偏历穴,下肢可取下巨虚。从经络循行的路线看,心前区除厥阴经以外尚有阳明经太阴经循行,因此,若因冠心病一类的心脏疾患引起心前区不适,若刺右侧厥阴,如内关或三阴交效果不理想,则可加刺阳明、太阴同气,如右侧偏历或下巨虚。中焦是胃的家,而胃与脾互为表里,尽管这个区域还包括其他脏器,但以脾胃为主。因此,中焦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阳明。在上焦的同气中,我们已经描述过诸经的分布情况,中焦的经络分布与上相同,任脉居中,任脉旁开0.5寸是少阴经,任脉旁开1.5寸是阳明经,阳明经旁开1.5寸是太阴经,太阴经旁开1.5寸是厥阴经,厥阴经旁开1.5寸是少阳经。

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医理真传张仲景之所以成为医界的万世师表,是因为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而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更为直观的六经辨证。中焦范围的不适,可以见于很多疾病,几乎整个消化系统都在里面。郑钦安先生说过: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在内针的体系,这是真实不虚的。或者我们稍稍扩展一下:六气流行,方是真机!所以,当中焦腹部的不适出现后,我们不一定问是胃炎还是胆囊炎甚或是胰腺炎,但,必须寻问不适所在何处。“处”很重要!因为处里有经,经里有气。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鉴别不适属于何病十分重要。比如对于一个上腹疼痛而言,鉴别由胰腺炎引起还是胃炎引起,几乎是要命的勾当!然而对于中医,更要命的是分清何经何气,因为无论什么疾病,都不外乎气的乖乱,能将气的乖乱理顺,疾病便失了基由。而要想理顺乖乱,则必须看清乱在何经,乱在何气。这里是间不容发,如果理错了,不仅顺不过来,反而更添乱象。中西医的着眼点不同,这一方面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所以,中焦的任何问题也都必须遵循六经辨证的原则,首先确定不适所处何经,确定何经,便能于此经(包括同名经)寻求中焦同气。比如一个“胃痛”,既有可能在少阴的中焦同气上求,也有可能要在阳明甚或太阴、厥阴上求。当然,倘若不适影响到胁肋,如在日月穴区域出现不适,那么还需考虑少阳的同气。|下焦区域,在背后为腰1至腰5,当然,也还包括骶部;在前为神阙以下的区域。下焦对应四肢是肩与胯,而内针规范明确限定肘膝以内(近躯干段)为禁针区域,所以,这里下焦经络的同气就要运用倒换的原则,于腕踝的上焦同气求之。

下焦区域,无论从中西还是西医的角度,都有不少重要的脏器分布,如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肠道等。这些脏器及其相关区域的病证,都可以在下焦呈现。不过,对于内针的学人而言,无论是什么系统、无论是哪个脏器呈现的病证,甚至无论什么性质的病证,我们都必须牢记内针的总则、内针的规范。系统、脏器乃至性质,我们可以弄不清楚,但是,阴阳却是丝毫糊涂不得!比如小腹坠胀向会阴部牵扯,痛经,膀胱、尿道问题引起的小腹不适,这些首先都要考虑少阴。为什么呢?因为上述病证所涉区域,皆为足少阴肾经所辖。根据同气倒换原则,在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太溪穴。当然,下焦问题于腹部的呈现,多见于小腹、少腹(即腹的两侧)及腹股沟区域,这些区域除了少阴外,尚有厥阴、太阴、阳明等经及任脉循行。此外,厥阴经还绕二阴循行。根据倒换原则,厥阴于上可取大陵穴,大陵既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也是心包原穴。除了大陵,可不可以选内关呢?当然也是可以的。厥阴于下可取中封穴。太阴于上可选太渊穴,也可取经渠;于下可取商丘。商丘为足太阴脾经的经穴,经穴五行属金。而实地商丘处河南东部,为商朝古都。据称商丘三商之源,所谓三商,即商人、商业、商品。将商丘封于足太阴脾,而太阴土主信实,唯信土能生真金。言至于此,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由地涌入心头,大家是否愿意就此参上一参呢?!三焦于躯干如此,于四肢如此,个中之真意还真不能不辨上一番。此便是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如斯,三焦又何不如斯乎?!故而若四肢有此三焦,手上亦即有此三焦,实在地说,何处无三焦呢?处处在在皆是三焦!以手而言,手指可视为上焦,手指根部到劳宫穴则为中焦,劳宫穴到掌根便是下焦了。所以,劳宫穴能不能治胃疼呢?当然能!劳宫穴能不能治胸痛呢?也一样能!若按照过去的讲法,我已经说到无可说处了。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自不用再往下看。循此类推,阳明的下焦问题,在上可取阳溪穴,在下可取解溪穴。阳溪、解溪既代表上,这是以腕踝上(焦)、肘膝中(焦)、肩胯下(焦)论。以此而论,二溪解决阳明的下焦问题,属于阴阳倒换求同气。换一个角度,当我们将手掌、脚掌立起来(指尖和趾尖朝上),手脚各成一个天地,二溪不就都在下(焦)了吗?!这又变成直接的同气相求了!二溪如此,无穴不是如此。由此便知,为什么《素问》要说“万之大,不可胜数”!实在是不胜数、不胜说,不胜说、不胜数!下焦少阳的问题,如股骨头坏死造成的疼痛、坐骨神经痛等,在上可选中渚穴,在下可选丘墟穴,而我更喜欢用足临泣。带脉绕腰一周,如果环腰一周都疼的,说明问题在带脉上,可选外关穴或足临泣穴,因为外关、临泣通带脉。9.任脉、督脉(同气)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因此,以腰骶为中心或者肛门周围的不适,可从督脉考虑。会阴区和腰骶区域的症,在上可取后溪穴,在下可选申脉穴。因为后溪、申脉与督脉交会。当然,依据下病上取的总则,直接用本经本气亦可,可取百会或人中(人中学名叫水沟)。尾椎、腰骶、会阴乃至前后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督脉来治,那可不可以从任脉来治呢?一样可以!一方面,任脉循行于上述的部分区域;另一方面,即便不循行于上述的某些区域,如腰骶,那么,前后不也是一对大阴阳吗?病在阳(督)阴(任)治之,是亦不离于规范。任脉在上可选列缺穴,在下可选照海穴。若直用本经本气,则取承浆、廉泉、天突皆可。

(0)

相关推荐

  • 四总穴歌与黄帝内针的联系

    无论是爱好者,还是对针灸疗效尚未确信的医生来说,学习<黄帝内针>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在最重要的针灸典籍<灵枢经>开篇,黄帝为了自己的子民免于疾病之痛,就曾向岐伯请教最简单.易用 ...

  • 黄帝内针 | 三焦经络同气

    前文已经说过了三焦与四肢躯干的对应关系,这篇文章主要是说说三焦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上焦的范围在前文已经说过,是从前鸠尾穴的水平线到天突的水平线区域为上焦,而内在的中医学中的心以及心包都在上焦都区域 ...

  • 刺经与刺络,,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

    ​刺经与刺络,,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这里面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称之为经线. 经线与经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络.以经线与经线之间的中心线为界,靠近某经线一侧的区域就被大致划分为 ...

  • 转摘: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

    刺经与刺络,,黄帝内针书上给出了36个穴位.18个对应关系,这里面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称之为经线. 经线与经线之间的区域,称之为络.以经线与经线之间的中心线为界,靠近某经线一侧的区域就被大致划分为该 ...

  • 黄帝内针——36个穴位,18个对应

    赖梅生医师: 下面的三焦经络同气表中共有63个穴位.红色字体穴位为"精简版36穴",应重点掌握,未归于十四经脉的穴位,将用"*"标注,横屏阅览效果更佳. 如果喜 ...

  • 黄帝内针:手足三阴经之太阴、少阴、厥阴同气

    熟悉了手足三阳经络同气,再来看手足三阴经络同气,那就简单多了.还是先回顾一下<黄帝内针>是怎么谈手足三阴经络同气的. 手足太阴经络同气的对应关系,第一个对应是腕对应踝,手太阴经在腕是太渊穴 ...

  • 黄帝内针 | 经络同气

    黄帝内针 | 经络同气(2)头顶的区域是厥阴所在,头顶厥阴处的同气点在手为劳宫,在足为太冲.这两个同气点不仅是头顶的同气点,两穴之间也互为同气点.初学内针,遇到中风后遗症3年的患者,患肢太冲穴附近酸胀 ...

  • 即将开业丨黄帝内针医案分享(一),董三姑的顽固失眠。

    董三姑的顽固失眠 "黄帝内针学员 焦方鲁| 分享人" 陈述: 3月21号下午从集上义诊刚回到家,已84岁高龄的街坊董家三姑来诊,像个孩子似的一脸委屈说"老四啊,三姑心里憋 ...

  • 黄帝内针治疗颈部淋巴结、口腔溃疡一例实录

    时间:2021年3月24日上午. 地点:同有三和深圳泰然医馆. 患者基本情况:患者,女性.   岁,23日因膝关节疼痛来诊,经针灸后已无明显不适,今日来诊诉:嘴唇出现一绿豆大小的口腔溃疡,说话.吃饭疼 ...

  • 黄帝内针指针之咽喉疼痛、咳嗽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咽喉疼痛.咳嗽等不适症状的患者较多,如果用黄帝内针指针的一些方法,也能较好地帮助患者缓解或消除不适症状. 所谓指针,就是以指代针,将针刺方法改为指按,用手指在相应的阿是穴或同气穴位附 ...

  • 黄帝内针指针之发热、乏力

    发热怎么办呢?一般可按不同症状表现分类处理.第一种情形是发热.畏寒:第二类情形是发热.汗出:第三类情形是忽冷忽热.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畏寒症状,可从太阳经入手,手部可取后溪穴附近,足部可取昆仑穴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