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1795年的“基因”
基因三重奏 (苏冠名/摄)
文 | 宋扬
几省疫情当头,8月5日来中山音乐堂的观众不算多。相信不少人是“冲”曲目、也是“冲”基因三重奏组而来。贝多芬与海顿,光听名字就是品质与“好听”的保障,在强大艺术感召力之下,人们做好防护、毅然成行。
以一首19世纪谱写、基因三重奏(钢琴:张佳林;小提琴:张精冶;大提琴:宋昭)改编的《莫扎特主题华丽变奏曲》开场——莫扎特著名的“小星星”为主题,包含5段变奏。这道“开胃菜”却技巧艰深,演奏并不轻松。暑期音乐节小朋友多,此曲适合调动孩童情绪、使其入境。乐曲结束,张佳林拿起话筒致开场白,连同刚演的曲目,一并介绍了后面的两道“主菜”——海顿与贝多芬这对师生,同时写于1795年的两首钢琴三重奏,并计划在每个乐章前予以导赏。这对孩子和陪同前来、对音乐认知不深的家长来说很必要。比如他把海顿“吉普赛”三重奏第一乐章的变奏曲形式比作“奥特曼”——本体与变体,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落实在孩童熟知的具体形象上,生动、易懂。
而这段音乐——主题加四段变奏的首乐章,也像他的讲话一般,易于被接受。可以说从哪个地方开始听都“甘之如饴”,这就是典型的海顿。G大调的这个篇章到第三变奏转为小调,技法娴熟,速度中庸,三件乐器交融的美感非言辞所能道尽。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古典时期,器乐终取得和声乐等同的地位,但声乐此前的谱曲习惯仍得沿用——“如歌的柔板”正是咏叹调的写法,只是用乐器来表现。钢琴弹奏的回音富抒情性,分寸拿捏到位;第二部分小提琴的音色感人、意味绵深,大提琴则负责气氛的营造。第三乐章:匈牙利风格的回旋曲——急板。据张佳林介绍:世界民俗学始于1850年前后,而创作于1795年的这首三重奏,虽别名“吉普赛”——只因当时的界定比较随意,别称又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曲调风格应属匈牙利。隽朗的乐章动感十足,夹带着中欧风情的旋律,篇幅不大而热烈欢腾。
下半场演绎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三位演奏家的技巧无懈可击,曲趣把握准确,却稍显平淡。个性原因,贝多芬突强音sfz用得很多,这又是他初出茅庐之作,意气风发,可表现得再凌厉、豪放些,特别是小提琴。
各乐章的篇幅较海顿作品都有扩充,音乐似更有人情味,作品张力、表现力也更胜一筹。特别是对终曲的打造——仍采用和首乐章一样的奏鸣曲式,这就是贝多芬的创造力与艺术良心,体量因之变得巨大,发展部三件乐器的竞奏异彩纷呈,光芒耀眼,言无不尽,真正传达了时代气息。
本场音乐会名为“1795时光机”,刚已提及,指的是海顿、贝多芬写于1795年的两部三重奏,易于进行对比。虽因个人恩怨,贝多芬的这首曾不被老师海顿认可,但都不能就此否定它们的价值。
基因三重奏 (苏冠名/摄)
据介绍,三位资深演奏家是发小,从同窗相识到今三十余年,默契非旁人可比。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音乐教育的缩影——只要政策开明,我们也能培育出一流的室内乐组合。三位为意犹未尽的观众加演三首:一曰奥尔改编的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由小提琴主奏;二曰圣-桑的《天鹅》,为纪念圣-桑去世百年,也因为此作家喻户晓,乐曲以大提琴为主导,闭目欣赏,只觉大提琴、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描绘了天鹅、水波和云;三曰改编自披头士乐队的《Hey Jude》(嘿!朱迪),整场古典曲目以这首结束,“如听仙乐耳暂明”!它的原作里有一句歌词“找一首悲伤的歌把它唱得最快乐”,恰是对当下时局的共勉。
疫情以来,2020年6月5日中山公园音乐堂的开箱表演就是此三重奏组合。眼下的疫情也不容小觑,随时有可能“封箱”,但基因三重奏的艺术的确带给人们一次次的慰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