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刑罚请求告老的下人,竟被发现是主人失散多年的父亲!
《太平广记》有这么一则引自《王氏见闻》的故事:
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先主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官至极品。有掌厩夫姜老者,事刍秣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棰,因泣告夫人,乞放归乡里。夫人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并房眷近亲,皆言之。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馀不记之。”姜大哭。密遣人送出劒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姜报挞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
乍看,“黄巾”“先主”,这位在“蜀”的“姜太师”显然是刘备手下的重要大臣。可仔细一想,刘备手下哪来姓姜的重要人物?后期的姜维倒是位高权重,可他哪有机会随刘备征伐啊?
后来,小编了解到了另一位历史人物,才知道这则故事的背景并非三国时期的蜀汉,而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
这位主角叫姜郅,一作姜志。当然,导致他和父母失散的不是黄巾军,而是黄巢的农民军;他效力的“先主”也不是刘备,而是前蜀先主王建。姜郅的老家,是忠武军的治所许州,当时还是忠武军将领的王建注意到他善于骑射,就提拔为队长。
后来王建去了皇帝身边的神策军上班,在军阀混战中曾经为唐僖宗保驾护航,发现小姜不仅训练拔尖,实战也不错,不仅会射箭,还会用丈八长矛,颇有张飞之风(这句是小编自己加的),顺便又提拔了一把,让他也来左神策军上班了,后调为威猛副兵马使。
再后来,王建当了阆州刺史,小姜作为他的嫡系官至先锋、十九都都头和左威猛都知兵马使。王建比他大充其量十来岁,却收他做了干儿子,取名王宗瑶。
再后来,王建讨伐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在攻破鹿头关、汉州和德阳的战斗中,王宗瑶立下很多战功。文德元年(888年),王建在新都驻军,当地的土豪安仁、费思懃、何义阳等人各自握有军队,都不服他。王建派王宗瑶给他们讲道理,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安仁等人都来归附,并且给王建提供钱粮,王建的力量顿时壮大。大顺二年(891年),王建夺取西川。
同年,王建又马不停蹄地讨伐绵州刺史杨守厚。王宗瑶用计引诱蛮族酋长将帅,俘虏了数千士兵。等打败了杨守厚,王宗瑶改任蜀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又被任为茂州刺史。随即他又与王建的族子嘉州刺史王宗裕、养子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率兵五万围攻威戎军军部彭州,在城下打败节度使杨晟,后将其消灭。不久,王宗瑶又改任简州刺史。
乾宁二年(895年),唐昭宗因为遭到藩镇逼宫,诏王建勤王。王建任王宗瑶为北路行营都指挥使,屯兵绵州,军容甚盛,国人莫不啧啧称赞。王建奏授王宗瑶嘉州刺史。但这都是做样子,王建根本没有勤王的意思,他早就想割据蜀中自成一国了。天复年间,王宗瑶得授武信军节度使,其治所在遂州。
王建称帝后,加王宗瑶太子少傅、兼中书令。永平二年(912年),王宗瑶卸任节度使,但三年后就担任东北面招讨使,与王建的另一养子王宗绾合兵攻克岐国的凤州,又加太师。
这时候,当初的小姜才真正成为了姜太师。
《十国春秋》误将王宗瑶和姜志记作两人,导致他在其中奢侈地有了两篇列传。其中,《十国春秋·姜志传》记载了他与自家养马人姜春父子相认的故事,恰与《太平广记》的版本大同小异。这位姜太师也要面子,没敢公开承认那个老被自己鞭打的老人是自己的父亲,而是先偷偷把父亲送到国境线上,再奏称父亲来了,大大方方地用豪华的马车把父亲迎回家中,把鞭子给父亲让父亲惩罚自己,给数万僧人提供斋饭,而且再也不鞭打侍从了。
这剧情,《还珠格格》里的乾隆皇帝看了都要直呼精彩——原来人不仅能从宫女堆里能找到自己的女儿,还能从马夫堆里找到自己的爸爸。
光天元年(918年),前蜀高祖王建病重,任命王宗瑶为金吾使,授予遗诏辅佐政事。后主王衍继帝后,论功行赏,封王宗瑶为临淄郡王,授太傅。
但王宗瑶辅政后的行为,却令人大跌眼镜。准确说,史书根本没记载他怎么辅政,却记载了他的一项特殊爱好——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坟墓,有空就在其中喝酒高歌,而且有一天,六十七岁没病没灾健健康康的他坐在那里,突然就没了呼吸。人们都说,他怕是早就知道自己快死了吧。
史书没有记载他具体的去世时间,但显然,不是在前蜀灭亡以后。
IOS系统打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