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浮中沉三部诊脉法,才知道所有大神的脉学都是垃圾脉学

看了太多的各种脉学,玄之又玄,详之又详,但是总让人觉得不靠谱。先别说理论是否正确,实际上在临床中,就根本不会出现那样复杂的脉象。
本人西医临床23年,中医临床13年,诊脉方法简单易行,诊断准确率高,而且能够单独根据脉象诊断,开出相应的经典处方,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凭脉断证。
本人的诊脉方法就是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几乎完全抛弃了寸关尺,只有极少的情况下结合寸关尺。
本人原以为这种诊脉法是自己独创。没想到在1984年版2000年9月第27次印刷的《中医诊断学》,第64页第二行,有一句话“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腑脏的,这是因为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原来医界早有应用,而且是“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
欢迎提问,及时答疑。

浮中沉三部诊脉法,才是大道至简的方法。用不了一小时就能掌握技巧,同学之间互相把脉就能体会多种脉法。一天就可以学会凭脉断症。当然其基础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下面是在中医吧的部分回复和答疑:
miracle1745 :能和平脉辨证等伤寒篇章结合起来吗?

中医之子: 那是绝对可以和平脉辨证结合起来。《辨脉法第一》有一处提到了寸关尺,“问月:脉病,欲知愈与未愈,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这里讲到了寸关尺相通的情况下,为阴阳平和之脉。

中医之子: 那么寸关尺不同的脉是什么情况呢?这在辨脉法里面没有提到。在《平脉法第二》中有六处提到了寸关尺:“查色观脉,大小不同,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脉有三部,尺寸及尺

中医之子: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厥;尺脉上不至关为阴厥。”“关尺自平,阳明脉沉微,食饮自可。”

中医之子: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中医之子: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见,绝不见阳。

中医之子: 从以上几处可以看出,《伤寒论》关于寸关尺的描述,或寸关尺相同,或某一种脉形在某部独见,或脉形长短不一。而大部分的篇幅,详细讲述了整体的寸口脉的脉象变化。中医之子:临床中,没有关沉尺不沉的脉法,也没有关紧尺不紧的脉法。

就是这样x: 您的意识是不是以常脉知病脉 比如寸脉在浮关在中尺沉 反之则为病脉。

中医之子: 回复 就是这样x :你不明白什么是浮中沉三部诊脉法。

就是这样x: 求指点12感激不尽

中医之子: 回复 就是这样x :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就是不要寸关尺,通过浮取,中取,沉取所得到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就是这样x: 请前辈赐教给个列子。晚辈真想了解下。能详细描述下吗?》

中医之子: 回复 就是这样x : 在临床中,一般是关紧尺也紧,关浮尺也浮,关实尺也实,关虚尺也虚。寸脉因为脉管的位置比较浮浅所以略有不同,我一般忽略。也就是说三关脉几乎是相同的。如果一个医生的脉诊报告是:关浮尺沉,或关虚尺紧,那一定是胡说八道。

就是这样x: 的确如何但是寸脉却往往不同于关迟哦·

就是这样x: 您的意思是如果关滑 尺也一定会滑但是有可能强度不一样但是还是滑的?》 但是寸脉却不一定哦·晚生愚昧求指教。

中医之子: 回复 就是这样x : 一般情况下,关尺脉的脉象相同,包括脉位,脉数,脉形,脉势。

同然堂:看你们两个一唱一和很搞笑。。。 实践出真知,关浮尺沉临床多的是。。。

中医之子:回复 同然堂 : 你说有就有吧,我没见到。如果有,那血管在这三厘米的位置也算是神出鬼没了。

就是这样x:。你的意识是总按 因为关脉的位置比较浅 而寸脉位置比较沉 尺脉和关脉差不多所以一按就能知道这个脉是炫是滑是紧是缓?

中医之子:回复 就是这样x : 尺脉和关脉差不多所以一按就能知道这个脉是炫是滑是紧是缓? ---------这一句是对的。 寸脉位置比较沉---------这一句是错的,事实正相反,寸脉位置表浅。

就是这样x:关浮炫 寸沉炫 怎么描述呢?描述:脉浮炫 还是 脉炫?

harston:回复 中医之子 :我的脉象就是关浮尺沉,怎么破?

中医之子:回复 harston : 沉脉的脉象描述是: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轻取是浮取,重按不是中按。你再摸摸看。另外,瘦长体型,胳膊瘦长的人有的会出现类似你说的脉象,这要结合四诊。

我很帅且贱:张锡纯先生的脉法比较简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境。。。张先生不按古书里的来。古书都如此。所以没有必要按照教科书里的来诊断。而且老师说教科书有好多错的

中医之子: 张锡纯用的大部分是浮中沉三部诊脉法。他在论述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的脉象的时候,只是讲“脉弦紧”“脉弦硬”,根本没有提到寸关尺。

我很帅且贱: 回复 中医之子 :好厉害呀。张氏是总论的 。个人体会一寸关尺中的关部为主。另外你是专业的中医吗?多大了?而且这两个脉象更多的是联系了自然思维。证明的时候也没有以古书的理论来证明。

中医之子: 回复 我很帅且贱 :我开始应用浮中沉三部诊脉法是自己悟出来的,只是后来在1984年版的《中医诊断》上找到了出处和依据。本人西医临床23年,中医临床13年。

我很帅且贱: 回复 中医之子 :看来不年轻了。我才20呢。本以为可以做朋友。可是。。。还有教材是用来考试的。不是用来看病的。或许有一点偏激。不过这是被学校逼出来的。

中医之子: 回复 我很帅且贱 :唉,我快五十了。精力明显不如以前,还是你们年轻好啊!这里还要告诉你一个让你有信心的消息。我的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其基础就是诊断学上的脉象四要素和六纲。好东西都在教材里,只是你们学习的不精,没有注意到罢了。

中医之子: 回复 我很帅且贱 :许多民间医生的秘方都是教材上的,像治咳喘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三拗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治肝炎的茵陈蒿汤;治胃病的良附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治肩周炎的指迷茯苓丸是我几年前体会到的,我写成博文《指迷茯苓丸--治肩周炎之神方》在网上广泛转摘。
删除 | 2014-7-23 16:37回复

我很帅且贱: 回复 中医之子 :是吗。谢谢了。回头我去教材里再看看。祝大叔健康快乐。
删除 | 2014-7-23 16:39回复

中医之子: 回复 我很帅且贱 :别听别人瞎忽悠。只要你把教材学好,绝对可以当一个好医生。那上面都是精华。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很有用。
删除 | 2014-7-23 16:39回复

我很帅且贱: 回复 中医之子 :谢谢。一定会注意的
删除 | 2014-7-23 16:41回复

中医之子: 回复 我很帅且贱 :同健康,同快乐!我在河北医科大学进修的时候,知道你们大学里经常邀请校外人士举办专业交流讲座。以后有机会给你们义务讲

我很帅且贱:回复 中医之子 :是吗。那就期待着缘分了。山东中医药奥

中医之子:回复 我很帅且贱 :不远。我是河北海兴县的,和山东滨州市无棣县交界。前几天无棣的一个乡医来我这里交流了半天脉学,说是很实用。

我很帅且贱:回复 中医之子 :等我实习了我也可以去的。不过还有四年呢

中医之子:回复 我很帅且贱 :可以,义务讲课,倾囊相传。山东中医药是一个很好的中医方面的大学。有一个叫李心机的教授是伤寒方面不错的专家。你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刀客的剑:回复 中医之子 :指迷治肩周炎是您老人家大作?幸会!

shijie09:回复 中医之子 :别逗了,你这个就是古代的阴阳脉法,寸,关,尺,定病位的上,中,下。浮,中,沉,定病位的表,中,里。再结合脉的迟,数,等。定寒热。就这么点东西。还搞得神神叨叨。

中医之子:回复 shijie09 : ,寸,关,尺,定病位的上,中,下这句话是你说的,我可不这么认为。在我的脉学里省略了寸关尺的。

就是这样x:的确如何在看很懂名家的医案经常有“脉弦紧”“脉弦硬”,而往往么没有更都的描写比如寸沉关浮。是不是都遇到这样的脉还是说他们所认同的脉象和楼主认同的是一样。

中医之子:回复 就是这样x : 看来你很会看书,很会读名著。对,名家医案里的“脉弦紧”“脉弦硬”并没有寸关尺的区分。我的观点就是如此。

18934689623a:回复 中医之子 :执业医师?教材上有教的,他们不愿看而已《平脉法》关于脉象的部分描述:
寸口脉缓而迟
寸口脉浮而大
寸口脉弱而缓
寸口脉微而涩
寸口脉微而缓
趺阳脉滑而紧
趺阳脉伏而涩
趺阳脉大而紧
趺阳脉紧而浮
趺阳脉沉而数
趺阳脉微而紧
趺阳脉不出
。。。。。。。。。。。。。。

伤寒例》关于脉象的部分描述:
尺寸具浮者,太阳受病也
尺寸具长者,阳明受病也
尺寸具弦者,少阳受病也
尺寸具沉细者,太阴受病也
尺寸具沉细者,少阴受病也
尺寸具微者,厥阴受病也

这些皆不见寸关尺

shijie09: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shijie09: 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shijie09: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shijie09: 还说伤寒论不讲寸关尺?

中医之子: 回复 shijie09 : 你说的这些,有些我在回复中已经提到。动脉的脉形描述位置在关上,和寸关尺没关系。寸口脉和寸脉也不是一回事。

中医之子: 回复 shijie09 : 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你觉得这种描述还用分寸关尺吗?仔细看看,是“同等”唉!
中医之子

脉象的四要素和六纲是浮中沉三部诊脉法的基础。
尽管现在新版的《中医诊断学》上 ,在脉诊部分详细地讲述了脉象的”四要素”和“六纲”。但
是还是有很多学生不得要领。但愿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大学的讲台上,和同学们交流脉
学。把浮中沉三部诊脉法传授给同学们,让浮中沉三部诊脉法,广泛应用。使中医都做到人人
凭脉断症。让脉学不再神神秘秘,恢复原来的真面目,真正成为临床实用的诊断方法。

shenlinxiaoxi:三指禅本来就不准,切脉看病需学医者自己去实际领会!是教不会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得自己走!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能纸上谈兵就算不错了。古代先贤的经验哪个不是从纸上得来的?难道还想让张仲景活到现在吗?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首创的浮中沉三部诊脉法说明你不懂中医的脉,你也不懂中医诊脉的目的是治病!所以你不会中医看病只会嘴上功夫!你在废纸堆里玩中医!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你连主贴都没有仔细看仔细琢磨就吓闹。再次声明,浮中沉三部诊脉法不是我的首创。一看你就没有系统学习中医,不明白中医发展史是怎么发展的。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中医的脉法本来很简单,现在被你们文字医搞的不伦不类,象裹脚布又臭又长名目繁多!用你的浮中沉看病那是做美梦!人的五脏六府在寸口脉深浅都有固定位置,独大独小位置变化则偏则病!浮中沉是脉法的一小部分,就象人的手指头,他代表不了一个完整的人!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不知是我的简单,还是你的简单?你就一句“独大独小位置变化则偏则病”就把人带到{MOD}阵里去了。

shenlinxiaoxi:回复 shenlinxiaoxi :人长的不一样,得病不一样,每个人的寸口脉也都不一样!他是人体的信息库!中医切脉,病人的五脏六府都要过筛子的,哪有病你说哪,搞什么浮中沉啊?很简单的脉法搞成中看不中用的天书了!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中医13年都干什么了?你连中医切脉都不会就会耍嘴皮子忽悠初学中医的人,教他们走邪路!你连中医看病都不会,一个大出血愈后补虚案例,就叫你现原形了!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连独大独小都不懂不会你算什么中医呀?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既然大出血是你的病例,你就理法方药说说吧。这里就是交流的地方,你可以敞开发言。只知道攻击别人,你倒是说说你的理由啊。你回复帖子也不少了,没见有一篇是说理的。用心不一般啊。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独参汤对于掉冰河里爬上岸的人有用!你别用错地方!大出血愈后补虚病例,你净玩邪的,我不能告诉你!你不懂中医不会看病你也不会切脉,我直说不是攻击你!我不收徒弟理法方药不能说!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你这种故弄虚玄的人我见多了。糊弄中医爱好者还差不多。不再理会。

三指禅本来就不准,切脉看病需学医者自己去实际领会!是教不会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得自己走!

中医之子:你不信吧,我就教你一个容易掌握的芤脉。
删除 | 2014-7-24 11:47回复

中医之子:芤脉的脉象描述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可以看出,浮是脉位表浅;大是脉形粗大;中空,如按葱管是脉势软。
删除 | 2014-7-24 11:51回复

中医之子:那么,你在浮位上,摸到的脉形粗大,比较柔软,如按葱叶的脉象就是芤脉。芤脉的主病描述是:失血,伤阴。只要芤脉,按主病描述讲解一定没错。
删除 | 2014-7-24 11:59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有一中年妇女,大失血愈后虚弱的坐都坐不住,请问你怎么治?药怎么下?请指教!
删除 | 2014-7-24 14:54回复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独参汤
删除 | 2014-7-25 07:26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在纸上谈兵开玩笑?你的答案叫我失望!你是书呆子不会中医治病!
删除 | 2014-7-25 23:47回复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你如果能把纸上的东西运用好了就算不错了。
删除 | 2014-7-26 08:27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我连麻黄汤组成都说不出!纸上的中医我看不懂!我拿出一个真实的病人,可你理法方药一无所知,还独参汤呢!你想治死人 ?你连病都不会治还玩的哪家的脉学呀?做人还是谦虚点好!
删除 | 2014-7-26 17:39回复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当所固” 自己考虑去吧。
删除 | 2014-7-26 19:39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的纸上谈兵理论打住吧!你连中医实际看病的边都没沾上 !你的三步诊脉法也是胡说八道!只可胡弄涉猎中医不深的人!歪曲中医脉学你不累 吗?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能纸上谈兵就算不错了。古代先贤的经验哪个不是从纸上得来的?难道还想让张仲景活到现在吗?
删除 | 2014-7-26 22:07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首创的浮中沉三部诊脉法说明你不懂中医的脉,你也不懂中医诊脉的目的是治病!所以你不会中医看病只会嘴上功夫!你在废纸堆里玩中医!
删除 | 2014-7-26 22:49回复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你连主贴都没有仔细看仔细琢磨就吓闹。再次声明,浮中沉三部诊脉法不是我的首创。一看你就没有系统学习中医,不明白中医发展史是怎么发展的。
删除 | 2014-7-27 08:48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中医的脉法本来很简单,现在被你们文字医搞的不伦不类,象裹脚布又臭又长名目繁多!用你的浮中沉看病那是做美梦!人的五脏六府在寸口脉深浅都有固定位置,独大独小位置变化则偏则病!浮中沉是脉法的一小部分,就象人的手指头,他代表不了一个完整的人!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不知是我的简单,还是你的简单?你就一句“独大独小位置变化则偏则病”就把人带到{MOD}阵里去了。
删除 | 2014-7-27 13:06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shenlinxiaoxi :人长的不一样,得病不一样,每个人的寸口脉也都不一样!他是人体的信息库!中医切脉,病人的五脏六府都要过筛子的,哪有病你说哪,搞什么浮中沉啊?很简单的脉法搞成中看不中用的天书了!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中医13年都干什么了?你连中医切脉都不会就会耍嘴皮子忽悠初学中医的人,教他们走邪路!你连中医看病都不会,一个大出血愈后补虚案例,就叫你现原形了!
删除 | 2014-7-27 16:40回复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你连独大独小都不懂不会你算什么中医呀?
删除 | 2014-7-27 16:47回复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既然大出血是你的病例,你就理法方药说说吧。这里就是交流的地方,你可以敞开发言。只知道攻击别人,你倒是说说你的理由啊。你回复帖子也不少了,没见有一篇是说理的。用心不一般啊。

shenlinxiaoxi:回复 中医之子 :独参汤对于掉冰河里爬上岸的人有用!你别用错地方!大出血愈后补虚病例,你净玩邪的,我不能告诉你!你不懂中医不会看病你也不会切脉,我直说不是攻击你!我不收徒弟理法方药不能说!

中医之子:回复 shenlinxiaoxi : 你这种故弄虚玄的人我见多了。糊弄中医爱好者还差不多。不再理会。

白发三千尺深夜无眠的老巢: 楼主,你好,初识中医,感觉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非西医可比,但总听到有些人吵吵着要废中医,虽然在治疗重大疾病{比如要开刀动手术的大病}方面不如西医,但调理身体方面却要强过西医.听楼主说自己中医和西医都有十几年行医经验,所以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我就是好奇中医理论中的疾病从西医角度是怎么样理解和治疗的,比如一个男人因房事过频导致肾阴不足,病症是四肢酸软,头晕头痛,虚烦不眠,夜尿频多,**减退.倘若此时你是一个根本不知道肾阴不足这种概念的西方医生,你如何给他诊断疗治呢?

中医之子: 在西医这种情况就是疲劳过度,适当休息,加强营养,补充蛋白。

深夜无眠的老巢: 回复 中医之子 :听说中医理论中的很多疾病比如气血虚弱;肝肾虚弱,脾胃虚弱等等等在西医看来都归为亚健康,根本无需治疗,是这样吗?

尚非非: 回复 深夜无眠的老巢 :不错。西医依靠的是影象技术、化验结果来命名疾病,这些无变化则无病;无病又怎么来治疗!中医依靠的是人体自身感觉来判断健康与否,将一些症候群定名为证;有证则为有恙,有恙则可调控消除。

深夜无眠的老巢: 回复 尚非非 :可是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很多老外都长期拖着虚弱的身体在生活,毕竟这些病证不是注意饮食加强锻炼就会好的呀,只会越拖越严重,祸及其它脏腑.

尚非非: 回复 深夜无眠的老巢 :这此些状态绝大部分通过休息、饮食与锻练都可自行恢复,这就是人体自愈能力。中医所做的只是促进这个自愈过程,减少一些伤害。

jinsir 寸口脉一共有多长?不可能这一段动脉血管有搏动不一、软硬不一。

始于疑者终不惑 六纲脉就很好了

低调成就传奇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夫伤寒治之得其纲领,不难也。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而难矣。何谓也?脉证与理而已。予尝以浮、中、沉三脉详而治之,无所遁其情也。既云伤寒,则寒邪自外入内而伤之也。其入则有浅深次第,自表达里,以此推之而不难也。若夫风寒之初入,必先太阳寒水之经,此经本寒标热,便有恶风恶寒,头疼脊强之证。寒郁皮毛,是为表证。若在他经,则无此证矣。脉若浮紧,无汗,为伤寒,以麻黄汤发之,得汗为解。浮缓,有汗,为伤风,用桂枝汤散邪,止汗为解。若无头痛恶寒,脉又不浮,此为表证罢而在中。中者何?表里之间也,乃阳明少阳之分,脉不浮不沉,在乎肌肉之间,谓皮肤之下也。然亦有二焉。若微洪而长,即阳明脉也,外证目痛,鼻干不得眠,用葛根汤以解肌;脉弦而数,少阳脉也,其证胸胁痛而耳聋,如见此证此脉,以小柴胡汤和之。盖阳明少阳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过此则邪入里为热实,脉不浮而沉,沉则以指按至筋骨之间方是。若脉来沉实有力,外证则不恶风寒而反恶热,谵语大渴,六七日不大便,明其热入里而肠胃燥实也,轻则大柴胡汤下之,重则三承气汤选用,大便通而热愈矣。

若脉来沉迟无力,此为阴证,盒饭看外证如何,轻则理中汤,重则姜附四逆汤以温之。今将浮、中、沉三脉列图于后,可熟玩之。

伤寒以脉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初学未能识察。

予谓伤寒之中人,由浅入深,先自皮肤肌肉,次入肠胃筋骨,以浮、中、沉三脉候之,似乎无所遁乎其情矣。列为三图,图下就注证治之法,则阴阳表里易见,使因脉以知证,缘证以明治,以此达彼,由粗入精,亦可以为初学之阶梯也。欲究其至极,必须潜心熟玩仲景之书,庶几可以入道矣。

浮,初排指于皮肤之上,轻手按之便得,曰浮。此为寒邪初入足太阳经,病在表之标,可发而去之。虽然,治之则有二焉∶寒伤荣则无汗恶寒,用麻黄汤;风伤卫则有汗恶风,用桂枝汤。一通一塞,不可同也。

浮紧有力,无汗恶寒,头痛项背强,发热,此为伤寒在表,宜发散,冬时用麻黄汤,余三时皆用羌活冲和汤。有渴,加石膏、知母;无渴,不用加。

浮缓无力,有汗恶风,头疼项强,发热,此为伤风在表,冬时用桂枝汤,余三时皆用加减冲和汤。腹痛,小建中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中,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按之乃得,谓之半表半里证也。然亦有二焉,盖少阳阳明二经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长而有力,此为阳明证,有头疼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发热无汗,葛根汤、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而渴,白虎汤,或加人参;无汗不渴,并不可服,则为大忌。

弦而数,此为少阳经,其证胸胁痛而耳聋,或往来寒热而呕,俱用小柴胡汤。(有加减法。)若两经合病,则脉弦而长,此汤加葛根、芍药。

沉,重手按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方得,此为沉脉。亦有二焉,阴阳寒热在沉脉中分。若沉而有力,则为阳,为热;沉而无力,则为阴,为寒也。

沉数有力,则为阳明之本,表解热入于里,恶寒头痛悉除,反觉恶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谵语狂躁,口燥咽干,五六日不大便,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

沉迟无力,为寒,外证无热,不渴,反怕风寒,或面上恶寒甚如刀刮,或腹满胀痛,泄利,小便清白,或大小腹痛,皆为阴证,轻则理中汤,重则四逆姜附汤。

伤寒至沉脉方分阴阳,仔细体认,下药不可造次,倘有差失,咎将归己。凡诊脉须分三部九候,每部必先浮诊三候,轻轻手在皮肤之上,候脉来三动也。中诊三候,沉诊三候,三而三之而成九候。然后知病之浅深表里,以为处治之标的,岂可忽略于脉而欲求病之所在乎?明脉识证,辩名定经,得乎心而应乎手,如此而治,有枉死者,吾不信也。若脉证不明,处方无法,狂妄行医,视人命如草芥,他日不受天殃,吾亦不信也。

huangshifu   中医之子:本人西医临床23年,中医临床13年。。。。唉,我快五十了。——好诡异的经历描述哦,假设你49岁,西医中医临床加一起36年,那是13、14岁左右开始临床了,那就是说你在初中的年纪就开始看病了??祖传的西医??或是赤脚医生??

又或者是你中西医临床时间重叠,在西医临床10年后开始临床中医??那应该叫做中西医结合。那是26岁开始看病,这样解释还合理一点。

至于你认为寸关尺三部脉象必然一样,这是纯西医思维,患者三部脉的感觉可以不一样,而且经常不一样。这是我的体会,相信也是广大注重脉诊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体会,仔细脉诊就会发现三部脉常常不一样,如果你觉得无法理解那只能说是你出身西医,先入为主的思维在作祟,多余的话就不说了。

江浪如雪脉姑且不论什么脏腑指标,难道不考虑脉的快慢,节律、大小,长短、强弱等变化吗。只考虑浮中沉脉位这一个指标。
另外六部脉,只要现在马上去自己把一下,就有差异、马上可以印证。为什么不动手一下,检验对错而空谈、睁眼说瞎话呢。忽悠一下懒人,无知的人可以,如果动手印证一下,估计3岁孩子都忽悠不到吧。

白发三千尺

左侧浮中沉候心肝肾

临床中,脉象是决定用药的金标准。比如说,凡是实脉,弦脉,紧脉,牢脉你就不能用补益的药,因为脉象有力就无虚,如果出现了虚的症状,那是大实有羸状。
凡是脉象虚细微弱濡芤革等无力的脉,即是本虚,为内伤,用补益为主也没错。即便出现了腹胀之类的实性症状,也应塞因塞用。
其实脉象就是这么简单。假如你把脉象搞的神仙也分辨不出来,那就不是中医了。那叫半仙儿。有些搞脉学的还真是那样,书写了一大堆,到最后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脉学应该简约化,实用化,临床化,不应该把它装扮的那么玄奥神秘,那不符合临床需要。

现在的脉学假的东西很多,有的人讲脉学,搞的连计算机也分辨不出来。学生学习以后,背诵了一大通理论,到了临床怎么也把不出那样的脉象来。无法应用,这就不是中医,中医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高展6 我完成赞成楼主的观点,给您点赞!
大道至简,脉学与六经都认为是中医之最难者,其实也是最朴素最简单的中医方法。
楼主治疗肩周炎用治茯苓丸,我用大柴胡治疗急性发作一般一个小时就活动了。也有转移太阳的服一剂桂枝汤就可以了。
我感觉脉学比六经更简单,太阳在表所以浮,阳明在中间水火交汇之际所以热胀冷缩感觉洪大,少阳是交界线寒热温差所以拉得很紧如琴弦,三阴脉更简单阴静聚下所以都是对应着三阳,太阴就沉,少阴就细,厥阴就不知道哈哈软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