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呢‖文/刚刚好

玻璃瓶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呢

傍晚六点多,天空只剩下快要被夜晚代替的些许亮光,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完饭,父亲继续出去工作,家里剩下我、母亲、弟弟。

母亲坐在靠在椅子上说:“你们帮我洗碗吧!”

弟弟不愿意地推辞说:“莉莉,去洗”。我自然也不愿意立马道:“我之前洗过那么多回,叫没洗过的人”

母亲开始对打感情牌对弟弟温和说:“帮妈妈洗碗吧!帮妈妈洗一次吧。”

弟弟依旧不愿意:“不洗就是不洗”……

接下来就是经常发生的一顿推搡和争论谁洗碗,最后还是母亲去洗了。

母亲想要有人帮她洗碗,洗碗的时候自然还是会带着脾气的。我坐在床边边玩边听见厨房传来“乒 乒 乓 乓~”的声响,我就知道这件事没玩了;其实,这不是第一发生了,母亲很希望我们能帮忙做事,但是她的愿望很少能实现。

很快母亲就从厨房里出来,边清理桌面剩下的饭菜残骸,边大声地说到:“两个人加起来都快四十岁,家务一点都不会帮忙做。”

说着怒火更甚了道:“一天天就知道躺在床上玩手机。”

“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帮家里做事情,长这么大就只会玩。”

弟弟听到不乐意的犟道:“别人家小孩那么好,跟你有什么关系,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呵,都是孩子怎么差别就怎么大呢。”母亲抱怨着,接着收拾完后母亲就出去摆摊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听着沉默不言;实在是每次一到让做家务的时候都会有这些对话,母亲说的,骂的内容基本上都一样,而且母亲每次都用家乡的土话说,听着特别伤人。一开始我还会因母亲的话妥协,去做洗碗。但是这次不想了,因为我发现所有我做的事情,好像在母亲那里一文不值。我又特别的不甘心,凭什么弟弟偶尔做的一两件事情就可以得到“勤快”的表扬;而我做的比他多得的是母亲懒惰的“表扬”。

在母亲与姨妈们通话,时不时就会说起:“莉莉越长大越懒,还没阿豪勤快;有时候叫阿豪跑腿他还能走……”

每次我听到了心里就:呵呵,他勤快你倒是都叫他做啊,做一两件事就勤快……

我的心里满充满着不公和抱怨,就久而久之我渐渐的母亲一让我做事,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反抗,又让我做,凭什么不让阿豪做等等不满的想法。

今天母亲说的一句话,让我不禁思考,“别人家小孩那么好……”;我不知道其他孩子听到会有什么想法。事实上,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小时候每次听到我都会暗自伤心好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思考……

每个孩子刚出生,都像一个干净透明的玻璃瓶,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些玻璃瓶出现差别的呢?

是出产之后,每对父母在瓶身添加的花纹不一样?

是出产之后,被染上了身边的不一样环境的颜色?

是出产之后,磕磕碰碰之后没有细心的呵护出现的痕迹?

还是生产的时,就已经有了天生自带的瑕疵了呢?

而我时常在想起一句话,《请回答1998》里德善爸爸说过了一句话:“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爸爸是第一次当爸爸,女儿也是头一回当女儿,这怎么体谅呢?大家都是孩子为什么在父母心里会有差别呢?承受着“别人家孩子”的压力,羡慕着“自己家孩子”的优待;这样的玻璃瓶迟早变“畸形”自然就和其他的玻璃瓶有了差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