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所知的常识看基础教育
从大学生所知的常识看基础教育
渐新堂
周六朋友聚会,大家谈到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谈到初三毕业不能够背诵九九表的比例,字既写不方又写不正,初二的学生不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
一位朋友说,自己的儿子,南科大二年级的学生了,无意中碰上一个问题,问浙江的省会是什么地方,居然回答不上来。凑巧,儿子的朋友是大二学地理的,来家玩时,朋友乘机随便问了一下,知不知道临安是今天什么地方。一样的摇头说不知道。
我们几位深为今天的基础教育质量担忧起来。
课程改革二十年多了,教育的规模发展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就连高等基于都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近些年每年全日制高校招生都在850万以上了。
但是,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后面,全国公民的素质呢,文化常识呢?还真的不敢恭维!
现在的基础教育,是长时间坚持取消考试,不再看教师劳动效益的时代。当然,其间的问题也复杂多元。一是对考试缺乏研究,仍然沿用精英教育时代的高线考试的思路,要把最好的考出来,进行排队掐尖。二是教育效果的多因构成,难以甄别出教师的职业劳作效益的构成与比重。
而我们的学科课程标准呢,有完全没有进入教学实地,远离时代学生实际,凭借食洋不化的名词术语和农耕时代的书生情结,进行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顶层设计——越高端越前卫越深刻越完美的精英教育要求。一厢情愿的结果是,进入课堂教学后,无法实施,无力实施。
毕竟,够得上精英教育的学校,有几十上百名博士或者北清的名校学生海归学子,全国就那么几所,远不到万分之一的学校,通过努力也难以完成,遑论绝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校以及学生。
过去极少数精英学校精英学生都没有达到的学习高度,甚至今天的985、211的学生都达不到的学习目标,要求全国普通的高中学生都来达到,其课程目标自然成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翻版,成为当代教育史上实践中的一把笑柄。
包括近期的双减国策在内,学校在认真教学,学生已经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考试能够合格,又有多少家长还去校外教辅机构烧钱呢?
现实的情况是,课标太高太虚,考试太难太玄,学校太浮太躁,作为家长怎么办?
我们能不能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对学校教学,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裁军,大幅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的因为玄虚造成的负担,绝对不应该应该极其少数的精英尖子学校学生,而让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陪着吃药。减少甚至影响了自己最基础最基本的教育学习,常识学习。
在大数据被时代,要获得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一般情况下所需要的基础教育常识性数据(如识字量,2006年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语言文字年度报告书》就说,看懂一半的普通的汉字报刊杂志,只需要认识968个汉字即可,而我们的小学识字量仍然坚持几十年齐纳的标准,要求写2500,认识3500),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遗憾的是不组织不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凭借几名网红几位名人,就搞出一个号令天下齐步走的学科课程标准来,岂不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