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礼仪制度的话语权,明朝皇帝与臣子有过哪些博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产生纠纷争夺的时候,如果情况严重的话,一般都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能够和解的话,通常就会在道德层面上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子才能够维护这个社会的秩序,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不过在中国古代,发生纠纷的处理方式和现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涉及到礼仪制度的时候,就更不一样了。

古代封建社会非常重视“礼教”,掌握了“礼教”话语权的人,地位则非常崇高,他们往往拥有“生杀大权”,因为他说的话会非常管用,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皇帝往往也都会争取“礼仪制度”的话语权。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所谓君子“一言九鼎”,皇帝的话语权非常重,皇帝所说的话通常无人能驳,这一份话语权能够使他们站在道德上的最高点,从而达到约束对方,管制对方的目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俯首称臣”了。

当然,为了拿到一定的话语权,古代臣子们往往也会与皇帝发生博弈,比如“太子”人选,比如刘邦生前就曾感叹刘盈的“羽翼已丰”,不能撤换,到了后来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博弈就更多了,宋朝就已经十分的明显了,只不过到了明朝时期就更加的突出,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博弈,在明朝被展现的淋漓漓尽致。

主要表现在大礼仪事件,当年,明世宗突然的去世,导致整个朝政都发生了争执。主要围绕着说谁继位的问题,不过在那个时候,尽管再怎么争论?最后决定的还是有权利最高的那个人,就这一次继位的争论,居然纠纷了三年,这三年其实就是势力的博弈,看谁的权利最大?

如果这个人不是皇帝的话,那么皇帝会丧失话语权,得到的后果就是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虽然这些大臣们没有带兵造反,但是实际上对皇帝的压迫也是一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表现,使得皇帝毫无半点权力可言。

其实群臣之间的纠纷还有很多,当年开国君主朱元璋的母亲,并不是皇后,但是朱元璋想要利用自己的权利,让她能够与自己的父亲埋葬在一起。但是这一次回去遭到了群臣百官的反对,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坚决不让步,而且还引来百官伏跪在文华门前,虽然这一行为只是表面上阻止,没有动刀动枪,但实际上已经侵犯了皇帝的权力。

其实君臣之间的礼仪纠纷已经与现代十分的不同,我们只是为了利益而产生纠纷,但是军产的纠纷更重要的是为了权利,谁的话语权强?谁就占据优势。君臣之间的权力,一旦皇帝的权力被剥削,这个朝代也不能够稳定。

所以当皇帝与臣子发生的纠纷时,一旦攻击到皇帝的权利的时候,才会直接导致长达三年的大礼仪,最终以世宗修改立法而告终。他用他的行为告诉群臣,在那个时代皇帝的权利最大,谁如果在不要命地侵犯皇权,最终只能失败。

其实这只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影响下的结果,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把礼教和理智作为自己自律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古代留给我们的优良精神遗产,然后我们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所以做一个善良的,心胸宽广,保持善良,开心向上的人吧!

参考资料:《明史》

关注【无风起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