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寨”珠宝王国的诞生
作者:殷万妮
编辑:北 方
01
李伟柱、李伟蓬两兄弟的珠宝公司成立不过短短16年,但却从未避讳和一家已有91年悠久历史的公司撞名,后者的名字是周大福,一家香港知名珠宝商。
李氏兄弟的确是在名字上花了心思的:公司最初叫“深圳周天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8年后,也就是2012年,名字更换为“深圳市周六福珠宝有限公司”。
无论如何,周天福或周六福,都与近百年的珠宝品牌周大福仅有一字之差,而“周六福”还有借鉴“六福珠宝”名字之嫌,这又是另一家香港珠宝品牌,创立于1991年。
趋同的名字无法改变公司不同的命运——六福珠宝和周大福已上市,并纵横资本市场多年,而周六福正深陷上市折戟的泥沼之中。
今年10月,在发起A股IPO冲刺近一年后,证监会发布审核名录,周六福上市申请被否决。
图:证监会审核公告截图
它的资本路并不顺利。
去年5月,周六福进攻资本市场,拟于深交所上市,却惨被中止IPO审查。因其在发布招股书不久,审计单位“正中珠江”正深陷囹圄。
彼时,A股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发布2018年报,报告中披露,其2018全年财务数据存在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有高达300亿元左右的误差,一时震惊整个A股市场。而它的审计单位,即正中珠江,因涉嫌审计偏差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周六福由此被拖累。
直到二度冲刺IPO,周六福也没能等到好消息,但这一次,显然由它自己所致。而最致命的危机之一,便是周六福摘不掉“山寨大王”的帽子。围绕商标和知识产权,它身上的疑点和瑕疵,几乎都摆在了明面上。
这些年来,周六福就一直周旋于各种纠纷诉讼当中。
明星肖像权是其一。2017年,周六福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转载了关晓彤为杂志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宣传,被后者告上法庭,最终胜诉。之后,葛优也因周六福2016年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擅自使用其肖像图片,将这家珠宝商起诉至法院。
与此同时,周六福因生产、销售带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的吊坠,也被它的所有者,动画制作公司原创动力,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告上法庭。
在众多商标侵权纠纷案中,香奈儿、卡地亚等国际知名品牌,同样先后成为原告,并最后成为胜诉方。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家公司内部,也能理解了问题所在——截至今年6月,公司销售人员有843人,设计人员只有12人,后者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有1.11%。
这是一家旗下有3000余家加盟店,去年全年利润超4亿的品牌,在山寨化的路上,李氏兄弟陷入了一场死循环的尴尬中,IPO失败恰好又落实了周六福的口碑之差。
02
不同于其他知名周姓珠宝,创始人都姓周,周六福的实控人为李伟柱、李伟蓬两位李氏兄弟。周六福的招股书显示,他们共同持股94.58%,其中,李伟柱直接、间接持股67.24%,是公司法定代表人。
他们的创业史并不复杂。
2002年,李伟柱在深圳罗湖区水贝村创办了一家珠宝镶嵌工厂,凭着给珠宝厂商供货,获得了第一桶金。
图:李伟柱
他赶上了好时候。
珠宝原属垄断产业。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央行和外经贸部批准,获得黄金进出口权。与此同时,有关黄金制品的进出口权,也被分配给中国珠宝首饰进出口公司等六家公司。这意味着,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权由央行独家把持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了。
同期,非典疫情肆虐,珠宝镶嵌业萎靡不振,不少珠宝商都被迫转行,仅有一部分留在原地,而李伟柱几乎以抄底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他的哥哥也入场了。2004年,李伟蓬和自己的合伙人陈创金各出资50万元,平分股权,在深圳水贝珠宝首饰集中区创立了周六福。
这一年,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建成,水贝也成为中国最大的黄金珠宝加工、制造及交易中心,在这里,数千家珠宝商分工明确,从开采、加工、到批发零售,搭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供应链,其中又大多是精明的潮汕老板,比如李氏兄弟。
不久之后,李伟柱买下陈创金50%的股权,两兄弟选择联手,登上珠宝舞台。这一年,他27岁。
毕业于广东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李伟柱,深谙营销之道,而纵观周六福的崛起路,也的确难与营销脱得了干系。
初期,为迅速把自家品牌做大,他向加盟商承诺,加盟店铺亏损,费用由总公司承担。加盟费用同样低廉,诸如“仅在首次加盟时一次性收取2万元,到期续约不再收费”的活动,比比皆是。
这场扩张的战略,本质就是一次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策略一出,周六福的加盟店在短短的一年里就增加了百余家。到了2008年,连锁店的数量扩大到530家。
李伟柱不无得意。他不仅贩售珠宝,还延续了自己的营销特长,贩售“错觉”。
早年,周六福曾在自家官网上虚构品牌历史,集团概况一栏赫然写着“集团成立于十八世纪初”,与其真实成立年份的2004年,相差近300年。
那时,周六福不过成立五年。
同样,周六福一开始也以“香港知名品牌”露面,企图让消费者产生高端品牌进军内陆市场的错觉。
然而,事实是,直到2016年11月10日,周六福在香港的第一家门店才正式开张。门店选址也很微妙——在旺角弥敦道581至581A号地铺,租金高达45万港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38.35万元。而周六福门店对面,正是周大福旗舰店。
李氏兄弟如愿赚了钱。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间,周六福的净利润分别为1.4亿元、3亿元、4.14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自营店28家,而加盟店则高达3425家。
在碰瓷大牌和疯狂的加盟模式表象之下,他们行营销之实,最终,促成了“山寨”周六福这一家成功的商业巨擘。
只是,谁能否认,也输尽了口碑呢。
03
周六福上市申请被否决的原因中,也包括了对加盟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的质疑。不过,在过往的历史中,加盟商倒也成为这家公司最大的“背锅侠”。
2009年,周六福的三家门店曾因涉嫌售卖含金量不足的项链等,被工商局检出不合格。公司很快回复,三家店铺中只有一家是加盟店,其他两家属于冒牌经营,与自己无关。
而对不合格产品,一款千足金项链黄金含金量低的解释则是,黄金首饰加工过程中造成的0.05%的含金量微差,是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
推卸责任和甩锅加盟商,周六福一直深谙此道。
它登上广东省工商局关于黄金、铂金饰品质检的黑名单,李伟柱的回应是“可能涉及到工厂生产问题,但也不排除是加盟商的原因”。
图:近年来,周六福委外加工的比例连续上升
但善用诡辩术,将问题与自身分离得清清楚楚不是终局,火,还是烧到了李氏兄弟的身上。
去年12月6日,周六福更新招股说明书,继续征战IPO。然而,就在四天后,这个非常时期,质检结果上了黑榜。
其旗下足金玉戒指、金Au750钻石女戒两款产品被检出,鉴定、标识-标签(饰品名称-材质名称、产品标准号)等三项项目不合格。
过去的危机如同一颗定时炸弹,积蓄已久,整装待发,成为了周六福上市路上的“拦路虎”,李氏兄弟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门外。
他们在经营一门风险的生意,当然,也是一门足够赚钱的生意。
递交上市申请前一年,2018年,李氏兄弟引入1.24亿元外部投资。在这一年里,公司也接连4次现金分红,分掉了足足2.31亿元。
李氏兄弟是最大的受益者,毕竟,作为一家家族化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二人以94.58%的占股比例,足算得上一场分红盛宴。
他们的腰包从未瘪下去,但至始至终,名声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