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郭鸣琳墓进省公示,泂山九潭暂未如愿
郭鸣琳墓进省公示,泂山九潭暂未如愿
作者:刘世昌
据近日网络消息,位于福安潭头镇富罗坂村北侧湖后堂里山的明代“郭鸣琳墓”古墓葬,日前已进入《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公示》。
与此同时,我市相关部门推荐的“泂山九潭等石刻群”项目暂未进入推荐名单。笔者现就相关史料整理如下:
《刘荐叔九潭序》的发现及其价值
偶得清抄本《泂山九潭志》以来,笔者又搜集了一些与刘中藻有关的诗文,其中曹学佺《石仓全集》之“石仓五稿·用六集文部”收录《刘荐叔九潭序》,而清抄本《泂山九潭志》则未录此“九潭序”。该《石仓全集》系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原为日本江户幕府官库红叶山藏本),明末刻本,卷内钤“秘阁图书之章”藏书章,半页9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板框约19×13cm。据福建师大文学院陈庆元教授研究,该藏本《石仓全集》卷数与《明史·文苑传》所著录《石仓诗文集》一百卷基本相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卷数最多,最为完备的曹氏诗文集本。其中“石仓五稿·用六集文部”一卷,作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时曹学佺65岁,刘荐叔34岁。为便于后文说明,现将曹学佺《刘荐叔九潭序》(目录列“九潭集序”)略作整理,并抄录如下:
刘荐叔九潭序
古昔山川之灵必有所凝结而为人物,而人物之精英亦以其大心手而运用之有以阐发,夫山川所素积蓄之蕴以表见于世,是两者若相须为奇也。远不具论,如近日吾郡叶相国之福庐、董司空之百洞、崔征仲之秋谷,与予不佞之石仓,皆手创而开辟之者也,最后出为荐叔。刘君之九潭境愈奇绝以僻于人间,故世无有知之者,而荐叔创造经始,一木一石一梁一涧皆其亲所披剔,而位置之必使其山川之无遗巧,而吾意匠之无遗能而后已。噫!斯已奇矣。时荐叔尚为诸生,家无儋石而境俪百城,视予辈之宦成而颇有余绪者,抑又难矣。盖山川之显藏有数,当其藏时虽力能刊木除道者而不能得之,于目前当其显时则不得不显也。勿问乎地,主人之穷通与夫力量之充诎也,顾力不诎不足以见好尚之,偏士不穷不足以见志节之峻。使九潭而遇相国司空刺史,予不佞辈未必肯争奇献秀之于吾前也;又使荐叔他日之尊显大有所用于世,而归休于九潭之上,吾不知其于濯缨濯足何取也?荐叔今为梅溪广文而穷益甚,尝假而省九潭,是当与荐叔约他日。勿以履丰之余力而雕缋,我为此九潭加九锡焉可耳。
崇祯十一年(1638年),曹学佺为刘荐叔九潭(集)作该序,将九潭与叶向高福庐、董应举百洞、崔征仲秋谷及自己的石仓并提,以为“得山川之灵,结人物之精英”(曾文莉《崔世召研究》),肯定九潭景色奇绝。此序与秦川俞有益《泂山九潭志叙》有异曲同工之妙。全文397字,行文简约,意蕴深远,发人深思。
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福安苏阳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生。15岁,娶穆阳缪氏女为妻,后由恩贡入太学;崇祯六年(1633年),顺天乡试,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奉诏犒劳辽东,又领旨册封代藩,官至南明兵部给事兼太常寺少卿,收复闽浙七县一州。永历三年(1649年),移驻福安县城。清兵破城,冠带坐堂上,作绝命诗自缢。终年45岁。著有《泂山文集》《泂山九潭志》和《葛衣集》。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西峰,侯官县(今福州)洪塘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改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任四川右参政。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削职归里,筑石仓园。天启二年(1622年),任广西右参议,六年(1626年)被免职。清兵入福州,自缢殉节。曹学佺著述颇多,诗文集数十种,总名《石仓》,共百余卷。
笔者通过多方检索,暂未发现报刊引用过“九潭(集)序”。此序虽为文学作品,但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信息,具有文献学上的辑佚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试读之后得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九潭序”佐证了刘中藻教谕之职的真实性。乾隆四十八年版县志未载任闽清教谕,光绪福安县志记载中藻“崇祯癸酉举顺天乡试,乞教职,授闽清教谕”,而“九潭序”亦叙“荐叔今为梅溪广文”,梅溪是指闽清,明清时称教官为“广文”,例如:吴仕训,潮阳人,字光卿,万历四十三年任福安教谕,徐兴公则有《访福安吴光卿广文》一诗。查阅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乾隆闽清县志》未记载中藻任教谕,或“明季兵燹后,旧志付于煨烬”,重修疏漏;或另有他因,有待探索。
二是“九潭序”隐含着中藻家境的信息。中藻3岁丧母,10岁丧父,“茕茕在疚疾中”。又遭回禄之变,继母别离,寄居彭洋舅家。九潭序云“时荐叔尚为诸生,家无儋石而境俪百城”,“家无儋石”即家境困难;就职梅溪广文而“穷益甚”,或许教官一职仅可养家糊口而已。
三是丙戌科进士、枣强县知县吴瑞焉于乾隆十五年撰《赐谥节愍刘公墓志铭》,载“(中藻)与曹讳学佺、陈讳王道、黄讳云师、周讳之夔诸先生友善”。交游间,曹学佺曾作《刘荐叔过石仓谈九潭之胜》(1634年)、《泂山九潭歌为刘荐叔》(1634年)、《雍伯舆挥使修葺北楼告成孟秋七日携酒落之赋得万壑松风夜观牛女渡河客为甬东周爰粲清漳廖又菁清流伍化臣修臣霍童陈倚玉长溪刘荐叔予社徐兴公倪柯古高景倩陈叔度郑尔调陈磐生安荩卿林懋礼主人则伯舆氏及予能始也分得平声转韵七言歌行一首》(1637年)、《送刘荐叔自梅溪之九潭》(1637年)、《送刘荐叔上春官序》(1638年)等诗文,而《泂山九潭志》皆未收录,印证了《泂山九潭志》所录作品最晚者不超过崇祯四年(1633年)。查阅福安文史资料《刘中藻》,可知《葛衣集》收集的是中藻举进士之后作品。另据载刘中藻著有《泂山文集》,像刘中藻所撰《元岳公奏疏序》及友人曹学佺等赠作是否辑录文集,至今不得而知。
四是可谓“英雄者,胸怀大志”。8岁“寻白水仙灵名迹”,16岁始辟泂山三潭乃成,曹学佺啧叹九潭若遇吾辈未必肯“争奇献秀”,何况当时中藻手头并不宽裕,“足以见志节之峻”。开辟九潭宜养志或怡老,“有若将终身之意”。于谈天下事间,曰“今之未立朝者欲科第应举则不必为好文章,欲为好文章则不必科举应举”(曾异撰《纺授堂集》),兴许其内心也穷困潦倒。但仍勤学苦读,使“他日之尊显大有所用于世”……英雄不易!
清朝以来,人们对刘中藻均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如今《泂山九潭志》及其辑佚诗文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民族英雄刘中藻提供新素材,也使泂山九潭增色,并促进其保护与开发。
文中“泂山九潭志叙”图由Uncas提供、九潭图源自六道的美篇,特此致谢!
挖掘福安历史,传承家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