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摘要:乡村地名景观伴随乡村发展衍变而来,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要素融合发展而呈现的文化景观类型之一。地名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空间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研究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使得乡村地名景观在完整性、系统性、辨识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我国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层面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在新时期,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系统的各类优秀基因,坚持以文化育产业、以文化兴特色的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和农业产业景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复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文化景观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地名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空间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研究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国内关于地名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以两种类型为主:一是历史发展层面的研究,即溯本求源,针对具体地名景观进行历史脉络分析,研究该地名景观对于地域文化的价值,并据此对区域地理空间上的一些文化要素、地理称谓等文字行为进行规范等;二是物质文化层面的研究,将地名文化遗产物化为社会物质载体和元素符号,明确地名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标识的品牌价值,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手段对城市形象、产品商标等进行推广,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国内从乡村振兴视角进行地名遗产保护利用的综合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振兴还只是一种经济社会复兴的发展理念,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发展策略;而地名文化遗产仅仅是乡村遗产系统的一个“点”。同时,由于地名文化遗产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国内研究针对一个区域空间如某个城市、地区的研究比较多,而针对一个空间类型的研究则比较少,如少数民族聚落的研究等。实际上,乡村地名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文化元素的“子系统”融入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之中,如乡村环境景观建设、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以及乡村产品商标建设等,为乡村振兴各领域的策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创意必须的资源要素支持。从当前国家号召的文化复兴、乡村复兴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方向来看,地名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日常频繁触及的乡村社会元素体系,如何将其与乡村的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更有效的发挥地名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将会是新时期我国乡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

价值内涵及问题现状

(一)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

乡村地名景观伴随乡村发展衍变而来,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要素融合发展而呈现的文化景观类型之一。因此,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宗族迁徙到家族传承、从沧海桑田到兴旺繁荣,每一个村名、镇名、街名都有其或传奇或辉煌的衍变经历,成千上万的乡村地名景观诉说了中国几千年乡村丰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史迹价值。而这种以地名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独特的乡村魅力,又以口碑相传的方式持续向“外面的世界”传递,使得四面八方的城市人群对乡村产生了极大的向往需求。概括来讲,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标识——乡村聚落或乡村空间的“LOGO/IP”;2.见证——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发生地或著名人物在某段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3.点题——乡村重要地理地貌或人为的地标构筑;4.文化——乡村民俗风俗习惯或神话传说等;5.语言志:地名景观的语序结构,是对于地方语言文化的一个有效补充,具有语言志的功能。以上是乡村地名文化景观所表征的最普遍的几个涵义,也是容易获得较高感知度和识别度的重要方面,为我们进行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方向。

(二)乡村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层面的问题

近四十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手段对地名文化自然发展演变过程的不断冲击,使得乡村地名景观在完整性、系统性、辨识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我国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层面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城市郊区乡村空间的城镇化导致了大量的旧地名的消失和新地名的出现,这些因时而取的新地名普遍缺乏文化内涵,或指向性非常弱,如“大路村”等;2.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严重的影响了乡村地名标识固有的命名策略,且普遍采用西式文化景观来命名,导致新地名与周边原有地名在语义上的较大差异;3.以优质地名文化遗产为商标的品牌遭到抢用、滥用,导致乡村地名的涵义发生改变;4.缺少针对地名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规范和执行措施,主要是一些因为商业利益而产生的不尊重事实的违规命名行为,如“悟空故里”等。上述问题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城市、和谐乡村等文化建设领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干扰,应该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引起注意,并对之进行必要的修正;尤其是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区域,更应该正本清源,净化乡村文化空间,为乡村地名景观的有序、特色化发展提供可能。

三、乡村振兴视角的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策略

中国的城市普遍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快速建设时期,而在这个以城乡二元对立为特征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村的发展建设则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乡村的环境文化特色也逐渐的陷入消亡、丧失的境地,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面临着重构的需求。国内多年的乡村建设经验和国外的成功实践也都证明,也给了中国乡村管理者和建设者一个极大的启示:乡村的发展应该遵循农村的发展规律和“乡村本位”的价值观,立足于农村特有的资源环境和文化类型特点,尊重农民的意愿,发展适合农村、农民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产业空间,引导和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中国的乡村建设才有出路。因此,中央适时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乡村文化和乡村资源为基本依托,以乡村产业兴旺发展为有力手段,实现乡村和城市的共同繁荣。在新时期的发展环境下,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系统的各类优秀基因,坚持以文化育产业、以文化兴特色的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和农业产业景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复兴。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是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需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来指导乡村文化系统的重建过程。

(一)以乡村艺术地名为主题,

重塑乡村环境意蕴

近年来,以“乡愁”情结为主题理念的创意设计已经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乡愁”的理念强调传统乡村情境记忆对人的情感归属和心灵归属的价值,实际上是对乡村环境意蕴的一种理解。乡村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保留或者营造什么形式物质文化空间,并借此来打动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乡村建设永恒的艺术主题。需要强调的是,乡村首先是一个生活空间,其次才是一个旅游功能空间。乡村环境意蕴通常是根据乡村聚落生活特色、地域景观特色或者地域农业产业特色等为特征意蕴标识的空间类型,如以“枕水而居、近水而眠”为特色的乌镇、绍兴,以“天人和合、山水相依”为特色的皖南古村等。乡村意蕴特色是乡民长期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地理的完美融合而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格调,以乡村环境格调为寓意的乡村地名通常对乡村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乡村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可以大力挖掘乡村村名、街名以及农业地名等要素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乡村最具传统特色的艺术主题,形成“点—线—面”的空间文化节点网络,并以此为氛围基调,塑造完整的乡村形象,营造乡村“游子”内心的精神家园意境,真正体现乡村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以乡村特色地名为品牌,

创新旅游产品特色

乡村特色品牌建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可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地名,并以此为品牌框架构建地域性的旅游商品体系与服务品牌功能,获得较高的识别度和认可度。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策划等品牌营销活动的范畴内,可以寻找在特色地名文字的内涵属性和表征意义两个层面共通的文化景观地名作为切入点,恰当的植入乡土、乡村的美好形象与意义,成为真正“接地气”的文化艺术旅游品牌。应该说,我国地域性的农业产品与地名建立起联系从而形成品牌产品,体现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特点,有着相当多的成功案例,例如“龙井茶”“五常大米”等,这些地名文化资源为农副产品品牌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条件,极大地拓展了其销售发展空间,同时也提升了地名景观的知名度。二是结合具有农业特色的地名,如“龙船渡”等,开展符合乡村特例的旅游活动类型,“客家地”“黄土地”等乡土或原创特色的地名景观,表征了乡村文化在较长时期范围内的文化沉淀过程,能够在文化艺术层面产生共鸣。对于不同类型、品位的消费者或体验者来说,这种共鸣代表了一种文化格调的认同感和文化区位的归属感,如“华西村”“杏花村”等。

(三)以乡村地名衍变为线索,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乡村的传统文化包括农耕文化、宗族文化、民俗风俗等,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每一代乡村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从一些乡村村名、地名的衍变的过程中,仍能够读出这些隐含在地名景观之下的古老传统。广泛记录在我国的方志类古籍中的一些古地名、古迹名等地名文化遗产形式,不仅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传统乡村数千年来得以绵绵不断、繁衍生息的原因,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功能,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一种“内生”的和谐驱动力,在历史长河中以一种自觉的方式维持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体现传统文化特征的乡村地名文化遗产是我国乡村地名景观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形式。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中国百姓普遍推崇“仁”“和”“义”“祥”“富”等寓含人们道德追求和朴素愿望的美好文字,这类能够成为中国传统地名的高频字符,显然对于地方民俗风尚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此外,还有一些乡村地名来源于一些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了纪念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如“英雄村”“改革村”等,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宣传意义。

(四)完善乡村地名层次目录,

凸显区域乡村概念

相对于国家正在大力建设的“城市群”“都市区”以及“城市产业带”来说,我国对于区域乡村空间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常见的乡村类型概念都比较侧重于文化意境层面,且时空跨度比较大,如“江南水乡”“徽派村落”等,在更小地理尺度的乡村空间概念还比较少。实际上,就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般开展的全域旅游来说,以县级乃至乡镇级别区域的乡村旅游更加具有操作的便利性。因此,在进行适当的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的基础之上,以乡村地名景观目录为索引,对区域性的村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资源梳理、整合,集中营造具有区域特色或区域产业特征的村庄群落,凸显区域乡村空间的概念,例如“太湖艺术乡村群落”“浙中精品乡村旅游区”等,实现乡村产业的群落式、区域性繁荣发展。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乡村独特的文化系统和自成一体的产业系统。然而,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乡村社会各个领域都面临着解构的危机。因此,乡村社会各领域层面的全面复兴仍然要以重塑文化传统、农业传统为基调,形成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文化生产力。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也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最终目标,以独特的地理标识为切入点,营造具有乡村氛围的农村生活休闲空间,结合乡村农业产业、民俗产业、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休闲旅游产业各自的发展现状,融合具有典型乡村特征的元素符号、地理标识,形成独树一帜的产业群体,扩大农业产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知名度,形成乡村景观、农业产业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的内生动力,重构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才有助于乡村空间实现文化、经济、产业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伟大复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