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正确对待培智语文课堂中的“种桃得李”现象

正确对待培智语文课堂中的“种桃得李”现象

陶建军

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有这样几个培智语文教学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在进行《认识左右》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指出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一个学生指着自己的胸部的左边说:“左心脏”,然后指着胸部的右边说:“右心脏”,很明显,学生的后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心脏只有一个,更没有胸腔的右边有心脏之说,这名学生是犯了常识性错误。教师在将这堂课的时候,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进度,将这个问题忽略掉,没有及时进行纠正。

第二个案例是,在教学童话《白雪公主》时,学生在回答这个童话让你知道了什么的问题时,有个学生说,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老师以这个问题为契机,认真开展了一次饮食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除了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外,还不能吃什么东西?学生们不断发现和补充,不能吃掉到地上的东西,不能吃不知道来路的东西,不能吃发霉过期的东西……

第三个案例是,学习唐诗《锄禾》,这是一篇配图的古代浅易诗歌的课文,一名学生积极举手上讲台,在黑板上,模仿课文的配图,将图画在了黑板上,富有创造性的是,这名学生还在树上,画了两只鸟。可是老师原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得珍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节约粮食,能吃多少,就买多少饭菜。

结合智障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这三个课例,给人很多启发。

首先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智障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

他们的感觉和知觉特点感知客观世界的信息少,只能感知课题的部分属性,而且不准感知的速度缓慢颜色视觉发展缓慢辨别声音的能力差缺乏感知的积极性

记忆特点(1)识记新材料缓慢(4-5岁要重复500-800次才能说一个汉字),保持不牢固,再现或回忆不全面,不准确,有意识的记忆差,机械记忆较好,而他们的记忆与他们的情绪有关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作业或家务劳动等,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面对着智障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在培智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了?

第一、树立生成性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施弹性预设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具备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而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因而也才是有效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新发现,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故事,有名教师教学李白小时候的,看到老太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让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发,一名学生说,不能学习老太太不知变动,做事要讲效率。要注意节约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有新的发现和见解。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在上述的《左右》中关于“左心脏,右心脏”的错误。

智障学生在课堂上,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是经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将错误当成教学资源。还是那个心脏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抚摸着胸腔左边,用手去感受心跳,而右边则没有心跳的颤动,在比较中学习知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发现。

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要求教师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在遵循预设方案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视课堂为具有特定生成功能的生态环境,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及时发现、过滤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声音”和“精彩插曲”,从中发现可以把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机,灵活调整“预设方案”,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学生乐于参与、富于创新、主动建构的教学

第二、树立泛学科教学观,课堂教学注重学科多元展现。

培智语文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为专业是举,课堂上学生的动态表现,需要教师需要多学科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不把这种能力叫做大学科,而叫泛学科,原因是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常常呈现出“非指示”性,教师要随着学生的注意力注意,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多门学科多种目标并举,所以说要树立泛学科观。

智障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或者能力的掌握,很多时候,是在无意注意重习得,这一点也是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之一。因此在可让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非指示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不设定教学目标,不设定问题的标准答案,突出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综合性,培智语文课堂要注意逐步摆脱,过于专业的弊端。教学内容可以呈现出大学科特点。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多学科兼容并蓄。就像《锄禾》一课的教学,除了文字的掌握和主旨的熏陶外,我们和可以发展学生的绘画能力。弱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

对于培智班的学生而言,传统或者普通教育的一节课实现本学科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不能适合课堂教学的,理由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学习的目的,文化课的学习相比较生活能力或者艺术类的学习要相对淡化。

第三、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注重实用性。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把许多学生生长、生活必需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融合到了一起。它是生活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我班现在使用的是上海卢湾辅读学校编写的《实用语文》第十一册,它是以生活板块内容为主线的中度弱智单元主题教材。本册书共有8个单元,16篇课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如有生活常识的:《电冰箱》、《寄信》等;有教育学生爱劳动、讲卫生的:《小华的头发》、《勤快的小玉》等等。而且教材编写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的图片有的就是学生自己或他们熟悉人和地方,学习的短句或短文,都是针对班级和周边生活环境而编写的。学生用教材时,感到即新鲜又熟悉,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容易接受。我们在教学时,便可结合生活实际,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吸引智障生在生活化的环境和非强制性的情况下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教材内容上看,语文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

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自主学习,观察生活。例如:家用电器下《电器》一课,课文介绍了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电脑等家用电器,我在上课前请学生先观察自己家有哪些家用电器,各自有什么用途。再带领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这些即用电器,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使他们更能认识和理解这些家用电器的用途。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如教学《勤快的小玉》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玉”学习,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因此,生活场景展示法能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促进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此外,通过表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3、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学习《红灯绿灯》,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带领学生,在操场上,画出人行横道线,让学生手举红灯绿灯,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行走,体验、牢记规则。

总之,面对着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面对着学生的课堂以外,我们要发挥教育智慧,正确面对,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手脚无措,注意以学定教,实现“培桃得李”同样有利于学生自理生活水平的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