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朦胧时代》序--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纵谈、一 2024-07-28 18:10:11 【德】库尔特·宾妥斯 写在前面 本书编者反对诗集之类的书,因此才编出这个集子。编者一反以往编选诗集的习惯作法,既不是把偶然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许多诗人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每个选入几首诗,也不是根据共同的题材(如爱情诗、革命诗歌选编作品。编者并没有教育家的野心,试图提供优秀诗作的范例,他也不想按照富于绅士风度的祖辈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流行作法,用抒情诗之花和诗作中的明珠编成花环呈献于读者之前。① 《人类朦胧时代》(Menschheitsdaemmerung)是一部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诗歌集,从一九五九至一九八0年间共印行十六版。在当代联邦德国著名文学辞书及民主德国新版德国文学史中都有关于本书的介绍。编者库尔特·宾妥斯(Kurt Pinthus, 1886 一 1972 ),表现主义理论家,一九一九年出版他编选的这本包括二十三位表现主义诗人的诗集,为了表示对于“为反对人类走向毁灭而斗争,为追求一个更新、更美好的人类作准备”的一代诗人的纪念。这篇是一九一九年初版的序文。不,恰恰相反:本书不仅仅是一个“选集”。它是汇集,惊骇和爱情之汇集,一个时代,即我们这个时代的向往。幸福和痛苦之汇集。它把一个时代的人类活动汇集起来又投影于这个时代。它要展示的不是诗人的骷髅,而是我们这个愤怒、混乱、爆炸着的时代的总体。诗历来是人类心灵状态的反映,是人类情感的晴雨表。它预示即将来临的事变。公众感情的振荡、思想和向往的升降沉浮。对于这一点我们德国人的感受尤其深刻,我们就是按照一个时代的诗歌倾向来说明那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化特点的:伤感时代、狂飚突进时代、浪漫时代、青年德意志时代、仿古时代。正在死去的十九世纪的人文科学轻率地把自然科学法则转用到了思想领域,它满足于根据发展史的原则和影响说,以图解方式说明艺术中的连续性、重叠性;它是从因果关系,从垂直方向看问题的。本书编者试图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编选工作:我们细心谛听我们时代的歌声,从断面听,向四周环顾;不是从垂直方向,不是以先后顺序,而是从水平方向;我们不是把上下相连的东西割裂开来,而是一起听,同时听,同时一起听。我们要听诗歌各声部的和音:像听交响曲那样。这儿奏出的是我们时代的音乐,是我们心灵和头脑的雄浑的齐唱。既然诗的排列不是根据字母的表面顺序,同样,它理所当然地也不会按照个别作品或诗人产生年代的先后、按照文学派别、按照相互影响的主次或者形式上的共同性来编排了。本书致力以求的不是任何机械的、历史的先后顺序,而是表现力度、表现主题的共鸣:交响曲 !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听这个诗歌乐队的个别乐器和个别声部,不仅应该听小提琴激越的追求、大提琴悲春哀秋的伤感、庄严长号的警世之音、单簧管富于讥讽意味的顿奏、定音鼓狂风骤雨般的轰鸣、喇叭的进行曲速度所唤起的对于未来的向往、双簧管的低沉诉说、大提琴瀑布般的滚滚雷鸣、三有铮玲玲的柔声细语和表现贪婪的魔鬼狂舞的铙钹的咄咄逼人的敲击声。我们还应该从喧嚣的不协和音里,从和谐的曲调里,从深厚有力的和声里,从半音和四分之一音的细微分音里听出世界历史进程中这个最狂暴、最野蛮的时代的主题。这些激动人心的主题(究竟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激荡产生的这些主题,还是自然进程使这些主题在我们心灵中发出强烈回响呢?),因诗人的气质和意愿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的气势磅礴,奏出冲决一切的最强音;有的温情脉脉,在幸福感人的乐音中消泯。怀疑和绝望的慢板逐渐加快,变为激愤的、令人产生解脱感的急板,觉醒或被惊醒的心灵的广板变为热爱人的人类的庄严凯旋曲。如果说,本书既不是不加选择和鉴别地对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诗歌兼收并蓄,又不是仅仅编选某一个自觉组合起来的文学团体和派别的作品,那它自然应该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以便把参加这部交响曲的诗人们统一起来。这种共同性就是感情、思想、表达和形式的力度与激进倾向;这力度和激进倾向迫使诗人们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生活于行将结束的这个时代的人类,迫使诗人们满怀向往之情去追求一个新的、更好的人类并为它的到来作准备。因此,人们看到的既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诗歌创作的全貌,也不是根据评价质量的(欺骗性的)绝对尺度编选的同时代的最好的诗。这个集子收入的是一代青年的富有个性的作品,这一代人有理由被认为是上个世纪的年青一代,他们受的时代之苦最甚,他们的控诉最强烈、他们要求更加完美、更加高尚、更加富有人性的人的呼声更急切、更真挚。根据这种情况,不仅所有摹仿和模拟前人的诗人,不仅那些专门用传统韵律抒发传统感情,而非表达个人内心感情的诗人一概不收,而且那些虽然极有天才但却有意脱离或超越时代的诗人也一律排除在外,因为他们用自己美好而伟大的感情制作的是完美的美学形式或古典诗体。未列入本书编选范围的还有这样一些作家,他们把诗歌创作看成是文字手艺,看成是用韵文写历史,以及这样一些作家,他们要么只歌颂和奉迎当世事件,要么只有有限的雕虫小技。另外,所有那些游离于两代人之间、缺乏独立创作勇气的诗人也一概不收。当然,不管拟古的诗人,还是拾当代诗人牙慧的追随者都不属本书的编选范围,尽管他们自以为,只要他们从创作纲领上摹仿有争议的范例自己就称得上是年青的新诗人了。究竟哪些诗人可以归入具有许多共同特点的年青一代诗人的行列呢?这绝不是确定个别诗人的年龄问题,也不是客观分析所能够作到的。这最终是必须由直感和亲自判断来决定的。既然这种亲自判断是必不可少的,编者本人就无需再隐姓埋名了,他可以公开谈几点个人意见,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能够尽快地转入对于带普遍意义的一些问题的讨论。十年以来,我几乎读完了所有已经出版的、还有许多未出版的诗集。从如此众多的作品中确定构成上述那一代人的诗人谈何容易。然而,当我置身于人流如织的城市中,再次浏览那数以百计的诗集的时候,心里顿时有了底,最后几乎毫不费力气地把具有这一代人气质的诗人找了出来放在一起(也许他们自己未必能意识到这种共同气质)。编选范围划定以后,我面前摆着两种编选原则:我可以从这一代人里收进尽可能多的诗人,但每个诗人名下却只能选入极少的作品;我也可以精选尽可能少的诗人,但每个诗人都可以有尽可能多的作品。我决定采取第二个编选原则,因为这不仅可以反映当代运动的全貌,而且也可以尽量完整地勾画出一个诗人的轮廓,使人对他的天赋、独特风格和影响都有所了解(尽管每个诗人的作品分散于全书各处,但读者借助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索引仍可对选入的每个诗人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足可以对他作出自己的评价)。经过长时间的斟酌,我从这一代人的一大群经常自诩为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的诗人当中,选出了一些最富于独创性和最具有个性的诗人收入本书,从中可以看出题材的和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听到从总体上反映当代重重矛盾的思想交响曲。对两位作者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说他们不属于这一代人。不过,埃尔采·拉斯凯一许勒是第一个让人具有完整心灵的人,而且她使这心灵一直延伸到天上的群星和绚丽多彩的东方世界。特奥多·道依布勒不属于那类一味讴歌宇宙的人,他用精神和思想浸润着这个世界,重新创造了自然和人粪,使之成为完全非物质的生命;他具有深刻的语言表现能力,他的语言不仅新,而且别出心裁,能够深刻说明事变的本质和联系。这儿选出的这二十多位作者的诗篇,围绕着几个大的主题很快地、几乎是自动地组合了起来,构成被称之为《人类朦胧时代》的交响曲。这个集子的作品全是对于人类苦难的哀叹和对于人类未来的向往。作为具有本质意义的、无限的主题是人,人类,而不是人的个人事件和感情。这些诗人适时地感觉到,人正在堕入朦胧之中,堕入灭亡的黑夜,然后重新出现于新的一天的清朗的朦胧之中。我们从本书里看到,人正在自觉地从逼迫他、束缚他、吞噬他的过去和现在的朦胧里走出来,向着自己所创造的未来,向着未来的孕育着解放力的朦胧奔去。选入本书的诗人们像我一样,他们很清楚,这本书记载了我们那一代人的生活,那一代以欢乐开始、过早受到摧残、被埋葬的生活。所有那些人类在近几年没有意识到或者隐隐约约意识到的东西,所有那些在报纸和科学论文中读不到的东西,在这一代人手里形成了文字,见诸于形体,这虽是不自觉的,但却是准确的。人身上存在着的那种科学上无法证实的东西,在这儿像先知的预言一样真实而又清楚地显现了出来。因此,本书并不是轻松愉快的读物。人们很容易提出异议说,在最近十年也产生了一些比较成熟、完美、质量也较好的诗呀。然而,一种表现这些年的痛苦和激情、意志和向往的诗,一种发自没有思想、失去理想的人类之口的呼号,一种从麻木不仁、没落、凶杀和攻击之中发出的呐喊,这样一种诗会有一副纯洁、清秀的面貌吗?难道它不应该像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四分五裂、沾满血污的土地那样混乱吗?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也许会引用本书收进的作品完整地拼凑出他们的创作特色来。然而,在这儿没有必要预先说出任何人读了本书都会知道的东西。也无须依次说明个别诗人的特色。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创作是非常丰富而又多方面的,不应用几句限定性的、大标题似的空话压在他们身上,成为他们的负担。不过,我想从横切面对这些诗篇作一番分析,从这一切面的残酷伤口里可以看出把他们联合起来用诗歌形式表现这个时代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一些东西。这一代青年发现自己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道德观念沦亡的时代。人们关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体面;享受上可以接受的数量一定要尽可能丰富,品种一定要尽可能多样;艺术上完全按美的原则、生活上则要完全根据可以统计的物质的尺度来衡量;从心理学和分析的观点来看,人及其精神活动的价值似乎仅仅在于,按照历史准则作出定义。假如一个青年诗人试图拨开表面,深入一层剖析自己,他就会在周围世界的重压之下粉身碎骨(瓦尔特·策勒 ① )。人们尽管感到有必要摈弃那种对于周围世界的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不再捕捉那些过眼烟云般的印象,但结果只不过是对于被肢解开来的切身经历的极度微分和升华,致使这经历本身也被消灭而不复存在了(哈尔德柯普夫②、劳滕莎克③)。诗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软弱无能,它已经完全成为自己创造物的附庸,它已经完全依附于科学、技术、统计数字、贸易和工业,依附于僵化了的公共秩序,依附于资产阶级和传统的习俗了。这种认识拉开了对于时代和现实的战斗序幕。他们开始瓦解周围现实,使之成为非现实;他们透过现象进入本质,发动精神攻势,抱住敌人把他消灭。他们首先试图以讽刺的优势跟周围世界对抗,把周围世界的现象加以扭曲杂乱地堆砌到一起,使之轻轻沉沦而入浑浊的迷津(利希滕斯坦,布拉斯),或者以政治讽刺剧式的冷嘲热讽使之升华成幻影(霍的斯)。这些神经和心灵受到刺激、变得过分敏感的诗人一方面看到被夺去了爱和欢乐的无产阶级大军正浩浩荡荡而来,另一方面也感觉到,既高傲而又麻木不仁的一代人类越来越临近崩溃。从文明的繁花丛中升起的一股败落腐朽的气息朝着他们扑来,他们那双富有远见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一片废墟:那腐朽而又表面膨胀的文化和完全建立在机器和传统上的人类秩序。① 瓦尔特·策勒(Walter Cale ,1881一1904) ,德国印象派诗人,因有感于生活的无望而自杀。② 斐迪南·哈尔德柯普夫(Ferdinand Hardekopf ,1876一1954),作品形式完美,语言斧痕过甚。③ 海因利希·劳滕莎克(Heinrich Lautensack ,1881一1919) ,德国早期表现主义诗人。一种无比剧烈的痛苦感油然而起--最早、最清楚地感觉到这痛苦的是死于这个时代和因这个时代而死去的人:海姆(以韩波①和波德莱尔②的严谨范例为摹本)以残缺不全的诗行制造出表现死亡、惊骇、腐朽的幻象;特拉克尔对现实世界持轻邈态度,他像荷尔德林③那样陷入没有尽头的、慢性死亡的蓝色④激流里,秋天的黄褐色调极力试图遏制这股激流,但未能奏效;施塔特勒跟上帝和世界对话,跟上帝和世界角力,像雅各⑤跟天使对话和角力一样,热情洋溢,忍受着向往的煎熬;利希滕斯坦强做笑脸,把城市的形象和气氛调制成又苦又甜的饮料,诗句里不乏令人感到宽慰的自信:“我这张人的面容,昂然活动在这一切之上”;洛茨在乌云之下,从市民苦难的底层发出对于光明和黎明的呼唤。那令人五内俱裂的哀号和控诉如滚滚雷鸣,越来越充满激情、越来越狂乱;① 阿瑟 · 韩波(Arth ur Rimbaud ,1854 一 1891) ,法国诗人,他认为诗人是为非理性和先于人格的深层结构所左右的,是目光对准未知之物的观察者和进行旨在消灭传统和世界的爆破的“工人”。② 波德莱尔(Charl Baudelaire ,1821 一 1867) ,法国诗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③ 荷尔德林(Friedrich Holderlin ,1770 一 1843 ) ,德国诗人,从 1807 年开始,即他一生的后三十六年是在精神失常、神智不清的情况下度过的。特拉克尔死前近一年时间也是这样度过的。④ “蓝色” (blau),在德文中有“酒醉”的意思,这儿可引伸为“神智不清 ”, “秋天的黄褐色调”,意为“金秋季节”,可引伸为诗人创作上的“成熟”,“完美”。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创作上的成熟并未阻挡他慢性死亡的进程。⑥ 雅各,据 《圣经》 的《旧约全书》 记载,他是以色列的祖先。他跟天使角力获胜,被上帝赐名“以色列”。厄伦斯坦和贝歇尔的绝望呐喊把这阴暗的世界撕成了两半;本恩嘲笑这腐烂着的行尸走肉般的人,颂扬那未受到破坏的人的本能;斯特拉姆不再把他的激情浪费在现象和联想的假象上,他将他纯洁的感情铸成一个个巨雷般的单词,发出一次次风暴般的打击。反对现实的真正战斗以火山爆发的气势拉开了序幕,它不仅从人的心灵里消灭一个世界,而且还同时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人们试图在人身上认识、拯救和唤醒人性。他们歌颂人的内心中最质朴的感情,即为人创造善的欢乐感情。他们让感情越过大地原野注入尘世间的一切生命之中;人的精神抖落封尘,感染着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者潜入万千现象,从中发掘出它们的神性(这样一来,哈森克莱维尔、施塔特勒、维尔弗尔、席克勒、克莱姆斯、戈尔、海尼克的青年时代就跟惠特曼 ① 、里尔克 ② 、莫伯特 ③ 、希勒 ④ 等老一代人的艺术联系起来了)。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人要得救只能依靠人,而不是依靠周围世界。具有本质意义和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不是机构、发明、推导出来的法则,而是人!既然救援不是来自外部 ―― 人们早在世界大战前就预感到,外部只有战争和毁灭 ― ― 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于是便发生了朝着伦理方向的伟大转折。① 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 一 1592) ,美国诗人,在美国和欧洲被认为是现代诗歌的先驱。② 里尔克(Rainer M·Rilke ,1875 一 1926) ,本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德国诗人。③ 莫伯特(Alfred Mombert ,1872 一 1942) ,德国诗人,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④ 希勒(Peter Hille ,1854 一 1904) ,德国印象主义神秘梦幻派诗人。在世界大战期间,当事先预见到的崩溃解体现象在现实中发生的时候,诗却又走到了时代的前面:在一片诅咒声中,诗人们发出了呐喊,提出了要求,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反抗,要求人们作出抉择,清算过去,改革社会(贝歇尔、卢宾纳、哈森克莱维尔、泽西、利奥哈德、海尼克、维尔弗尔、戈尔、沃尔芬斯坦)。他们并非出于对反叛怀有兴趣,而是为了通过反叛毁灭那具有毁灭性的和被毁灭的东西,从而使具有拯救作用的东西得以发展。呼吁青年们团结起来冲破思想牢笼的号角吹响了;歌颂的对象不再是一个人的个性,而是人类的共性;不是起分裂作用的东西,而是起团结作用的东西;不是现实,而是精神;不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而是兄弟友爱。一致的要求是建立新的集体。而且,这些诗人的控诉、绝望和激愤情绪愈是强烈,愈是富有共同性,他们便愈是团结一致,他们便愈是热情地用他们的歌声宣扬人性、善良、正义、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整个世界和上帝都获得人的面貌:世界是在人身上开始的,上帝只是人的弟兄,甚至连石头形象也有了人的灵性,苦难的城市成为集体的幸福殿堂,那拯救世界的一句话像凯旋曲一样震撼着大地:我们是人! 赞 (0) 相关推荐 汪峰的摇滚《光明》,是抄袭还是致敬诗歌《相信未来》? 汪峰的摇滚《光明》,是抄袭还是致敬诗歌《相信未来》? 外国诗歌赏析/《北海之滨》[德国]贝恩 <作者简介>:戈特弗里德·贝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表现主义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母亲是法国人.早年在马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 ... 专家谈德国表现主义诗歌:借鉴了图景拼贴方法 作者张慧佳,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蒙克作品<呐喊> 蒙克作品<生命之舞>.蒙克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兴起 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流派首先诞生于绘画领 ... 何玉宝:我们的青春诗志 何玉宝,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绍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绍兴市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副主任等,曾主编诗歌民刊<绍兴诗刊>,现<浙江诗人& ... 《人类朦胧时代》序--德国表现主义诗歌纵谈 [德]库尔特·宾妥斯 写在前面 本书编者反对诗集之类的书,因此才编出这个集子. 编者一反以往编选诗集的习惯作法,既不是把偶然生活于同一时代的许多诗人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每个选入几首诗,也不是根 ... 夜雨在落,一帘朦胧的美|翟莉诗歌选 荐读 ☞ 名家教你写诗词(24集视频讲义)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300篇 原创文学平台 诗词轩 投稿邮箱:shicixuan2016@163.com 翟莉 陕西三原县 翟莉诗歌选 窗外 P ART ... 焦虑、不安、愤怒......德国表现主义大师们的欲望激情源自何方? 天空变成了血红色.我停下来,靠在篱笆上颤抖和恐惧着--.然后我听到了大自然巨大的.无限的尖叫.--蒙克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III. Allegre ... 【文学时代微刊】诗歌是什么|高仲民(陕西) 文学时代微刊第1263期 作者简介 高仲民,男,小学文化,1969年诞生于陕西韩城芝阳马村一个贫穷的家庭,早年父亲病故.小时候,常扛山柴溜山坡,常爬树梢望黄河-- 二十岁时酷爱文学,曾在 ... 张松建 ||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序张森林《朝向环境伦理》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序张森林<朝向环境伦理>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张松建 生态问题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但在古代社会和前现代时期,这个现象的广度.深度和规模,并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创始人之一,凯尔希纳油画作品欣赏 清韵逸品关注昨天21:04大图模式凯尔希纳 Ernst Ludwig Kirchner (1880-1938)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深受马蒂斯画风的影响,作品造型简洁,色彩浓烈,注重装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埃米尔·诺尔德,油画作品欣赏 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1867-1956)是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典型地体现出德国表现主义追求"内在冲动"渲泄的艺术倾向.他的画注重情感表现,色彩浓重,造 ...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奥古斯特・马克,油画作品欣赏 清韵逸品2021-01-02 15:53:34 奥古斯特・马克 (august macke ,1887年 - 1914年),出生于德国的巴维埃尔.与同时代许多画家一样,在他独立创作的最初阶段,受到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