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
他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
其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恶心》,《苍蝇年》以及《自由之路》等。
1.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合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这句话其实是强调了要处理好和配偶的关系,一个合适的对象决定了你的幸福程度,实在不行就果断撤退。
遇到家暴更应该如此,要依靠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有些人想算了,他会改变的,是不是自己小心眼,这其实不是家暴。一而再再而三地宽恕对方,到头来“回头是岸”没等到,自己抗压能力倒是增强了,然而对方只是变本加厉,更加为所欲为,让自己不断陷入进去,乃至错付一生。
家庭环境不佳,就应该努力去调整,根据情况可以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有办法改变”那就努力改变家庭环境。总需要一个人来主导,总需要一个人来带动家庭的节奏。就像爱情,总得有一个人先跨出一步,说句我爱你,这张纸才能捅破。
大家都只是等待,等着对方先讲话,有问题不解决,不暴露,能拖且拖。那么只能在沉默中走向毁灭。
第二种:可以接受。对方所作所为虽然可气,但不至于过分,那就调整观念。
是不是自己过于挑剔,总是看到对方不好的那面,而忘记了曾经“对你付出的,为你做过的那些事情”;你总是抱怨这抱怨那,久而久之,当然也会让对方厌烦。那么就应该好好反思下,从自我做起,调整思想,改变不恰当的言行,收获快乐。
第三种:既无法改变又无法接受。那就撤退,离婚远远好过“一段悲惨的婚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要断舍离。放下财富,放下过去的记忆,放下不切实际对未来的妄想,重新出发。
萨特在现实生活中也找到了对他而言最为理想的婚姻状态:
他与波伏娃终身未婚,却保持长达51年的开放式关系。
他们都感到只要两人永远相爱并生活在一起就够了,这就是婚姻的本质,而无需去办理什么手续。
双方都保留一个空间,使双方的感情更加深入。
他们当然不是道德卫士,都在不同的时间会喜欢上不同的人;这是作为正常的有生理和情感需求的人都无法摆脱的。
他们也会彼此妒忌,彼此争吵。
但正如波伏娃所说: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使命和追求,这比什么都重要。
2.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写作题材必然来源于生活,不管是思想还是故事。
生活太顺利了,含着金勺子长大,没有高低起伏的生活经历,没有思考的习惯,不一定是好事儿。
你完全没有创作题材,没有感同身受,势必写不出深刻的文章来。
谁会想看一篇“一帆风顺没有任何解决方案”的文章呢。
释迦牟尼:生长寿天难。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你太幸福了,太万事如意了。就不会去翻阅经典书籍了,时间都用来享受了;那么相对而言,活着和一只从不思考的猪没啥区别。
3.他人即地狱
如果和别人能够友好相处,那就是天堂。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和周围的人难以相处,这日子也确实没办法将就着过下去。每天都是大眼瞪小眼,一见面就来气,睡着了还得强忍着“不骂出声来”,那么他人就是地狱,此时此刻就是人间地狱。
这里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增加自己沟通技巧:多多和别人结善缘。
第二种是降低对他人期望:当感到失望的时候,当被拒绝的时候,不会显得特别难过。
第三种是远离鸟人:有些人实在是难以相处的,不要为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比如指鹿为马的秦朝宦官赵高,你说我改变自己去迎合他,非要和他成朋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儿。
4.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在一定程度上你要接受“这世界并没有这么完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认为其他人都生活在幸福当中,只有你是如此艰难。
有了这种想法,除了在生活中必须应付那些磨难,还要接受“觉得不公平”自寻带来的烦恼。
当意识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每家每户都有生老病死,都有生离死别,心里倒是好受一些。
并不是你一个人困难,这世界,所有人活得其实都不容易。
包括历史上绝大部分看上去光彩照人的伟人,比方说南非总统曼德拉,坐了27年的牢。
那么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相比较而言,就更容易放下了。
既然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还有啥好留恋的。
如果你还有坚定的信心,能够去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对你来说反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了。
苏格拉底死前也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好,唯有神知道。
5.对于暴力,我只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
当然,我们不赞成在法治国家,实行暴力,随意打骂,掠夺他人财物。
乃至职场中的勾心斗角,都应该避免,让自己远离。
但面对一些忍无可忍的情况,也要告诉自己发些脾气是应该的。
自己毕竟不是圣人,不要拿圣人标准要求自己。
当大着嗓门,为捍卫自己权利怒斥对方的时候;为了保护孩子,披头散发表现疯狂之时,完全不用觉得不好意思,更不用感到愧疚。
惹你生气的,压迫你的,让你感到沉重的这个人,哪怕断交了,也不要觉得惋惜。
失去了怎么办?失去了就失去了,对你来说完全就是一件好事,简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值得放鞭炮好好庆祝一番。
千万不要为难自己,拼命从脑海中再去挤出那一点点曾经对你的甜言蜜语,来感动你自己,然后又觉得愧疚了,那实在是秀逗了。
同时,在生活中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保护好自己;要能够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护法神,成为孩子的护法神。
作为一个国家,是需要军队来保护的:最好是养而不用,但是不能没有。
作为一个个体,是需要知道一些生存之道的:最好是知道而不用,但是不能不了解。
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仅仅是这一句,就让你规避了很多麻烦的事情。提醒你不要嘚瑟,不要急于晒娃晒财富,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好事儿。
然而,你的低调行事,对别人同时也是绿色环保无污染的。
6.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从反面这个角度,来告诉你。可能你所追求的自由,其实是假象,只是存在于想象中的。
任何想象中的,未得到的都是美好的;一旦让你实现了,那个结果不一定美好。
在你觉得不自由的现实困境下,比如社会有社会的规矩,学校有学校的规矩,乃至家庭有家庭的规矩。
你原本想极力挣脱,以为自由才是光明美好的。
在某些不自由中,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中,反倒能够坦然接受了。
国家的法律限制了你,配偶限制了你,父母限制了你,你以为是失去自由了,以为是枷锁;其实是帮助你戒掉了一些无所事事,让你克服了一些坏毛病,让你规避了一些风险,远离了一些恶人,让你始终能够走在光明正道上。
不要因为想象中的自由,而否定了现实的即时的快乐。
真的让你实现自由了,反而觉得这个自由好痛苦。
关于自由问题,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有类似的言论:哪怕最坏的专制也比无政府主义强。
为什么?
他至少能够让你避免弱肉强食的现状,让你的财富在国家制度下是属于你自己的。
7.报纸和太阳一样,它们共同的使命就是给人带来光明
这就要求每一位作者,写的文章应该是积极正面的,带给受众正能量,从正确的角度看待社会。
在黑暗面前,唯有光明能够带你走出困境。
在生活中,也是需要不断添加光面的思想,乃至成为一种习惯。
同样作为读者,选择阅读的信息,应该始终是正面积极,对自己有帮助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书籍有所选择,对文章有所选择,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不可能阅读完所有的书本。
在这个选择当中,自然也规避了一些读了之后不舒服,难受的文章,比如伤痕文学。
1933年,萨特应征入伍,次年被俘虏,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
1940年,萨特作为战犯被关进了集中营。在时隔三十年之后的回忆录里,萨特却说:200人被捆绑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荣誉。
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拒绝领取。
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高血压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减为不到半英里。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说:我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
以老先生最经典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可以塑造自己,改变命运的,愿我们永远心怀希望,砥砺前行,为自己创造一片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