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证的治疗方法和用药
【证治方药】
(一)肺热津伤
1,临床表现;发病急,发热后突然两足瘘弱无力或四肢全瘫,继而即肌肉消瘦、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苫黄,脉细数。
2,病因病机:暑湿热毒犯肺,肺热伤津,水源告竭,津液无以敷布全身。润养肌肉筋脉。以冬春季为多见。
3,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4、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合白虎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北沙参10~15g,麦冬15g,桑叶10~15g,银花15g,连翘10g,生石膏15~30g(先煎),知母10~15g,杏仁10~15g,阿胶(烊冲),炙枇杷叶10g,前胡10g。
方义:沙参、麦冬养阴润肺,桑叶、银花、连翘清热疏风,石膏、知母清解阳明,杏仁、前胡、枇把叶宣肃肺气,阿胶润燥养血。
加减:烦躁不安加竹叶、莲子心清心安神,小便短黄加车前子、木通利水泄热,呛咳咽于而口渴者加芦根、花粉,石斛清热生津润肺。气阴不足,神疲汗出者加西洋参另煎兑服,益气养阴。若无发热者,可去石膏、知母;纳呆食少者,加山楂、谷麦芽增食开胃。
5,变通法:若邪热未清,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者,可用白虎汤(《伤寒论》)、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石膏、知母、银花、连翘、麦冬、生地等,清热养阴兼施。若身热已退,兼见纳呆口干咽燥,胃阴耗伤者,可用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养胃生津,药用石斛、麦冬、沙参、生地、玉竹、山药、扁豆、苡仁。若津伤气少血虚者,可用东垣麦门冬清肺饮(《内外伤辨惑论》)加减,药用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等,益气生津、补血。若肢体痿弱,面色无华,构音不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甚而呼吸困难,晦闷咳嗽,为肺气虚衰,当予以保元汤(《博爱心鉴》)合清燥汤(《脾胃论》)加减,盎气养肺,药用黄芪、人参、肉桂、甘草、麦冬、生地、五味子、黄柏、茯苓、当归、沙参、川贝、拮梗等。
(二)湿热浸淫
1,临殊表现:起病相对较缓,肢体困重而逐渐出现痿软无力,尤以两下肢或足部为甚,或兼微肿麻木,扪及微热。或见发热(双峰热),胸脘痞满,小便黄涩酸痛。舌红苔黄腻,脉数,兼濡或滑象。以夏秋季为多见,
2,病因病机:湿邪伤人,多从下起,郁而化热,浸淫筋脉。筋脉弛缓,致成瘘弱。
3,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4,方剂:三妙丸(《医学正传》)合薏苡仁竹叶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苍术10g,黄柏6~l0g。牛朦10~15g,苡仁15~30g,滑石l0~15g(包),通草10g,茯苓15g,萆薜l0g,竹叶10g,木瓜10g。
方义;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薜、苡仁利湿除痹,木瓜、牛膝舒筋通络,竹叶,茯苓、通草、滑石淡渗利湿。
加减:胸脘痞满,纳呆,苔腻者加藿香、佩兰、厚朴化湿直通;下肢痿弱有凉感,去黄柏,加桂枝、细辛通络散寒。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运动不利者加地龙、山甲、红花活血通络。发热尿黄、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热重于湿者。加银花、忍冬藤、连翘、赤小豆、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湿热伤阴,兼见两足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剥,脉细数者,上方去苍术,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生地、沙参、玉竹、桑叶、花粉等,养阴清热。
5,变通法:若阴虚湿热成痿,两足奇热难受,可用虎潜丸(《丹溪心法》)合三妙丸(《医学正传》)加减,清热利湿、滋阴降火并举,药用龟甲、生地、知母、黄柏、苡仁、苍术、牛膝、白芍等。
(三)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渐见肢体软弱无力,甚而肌肉萎软,眼睑下垂。纳呆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舌淡苫薄白,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久处湿地,饮食内伤,湿困脾胃,久而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以致痿弱不用。
3,治法:益气健脾。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四君子汤(《局方》)加减。
药物:黄芪15~30g,白术10~15g,党参10~l5g,当归10~15g,陈皮6~10g,升麻3~5g,甘草10g,柴胡6g,砂仁3~6g(打),苡仁10~15g,茯苓10~15g。
方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党参、白术、茯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砂仁理气和冒,苡仁、茯苓淡渗利湿,升麻、柴胡助参、芪益气升阳。
加减:便溏者去当归,加山药、扁豆、莲内健脾。纳呆食少者加谷麦芽、神曲开胃增食。兼有瘀血,舌黯紫者,加丹参、赤白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面色无华。唇甲苍白,气血虚甚者,加熟地、白芍,并重用黄芪、党参益气养血。如兼痰湿者加制南星、苍术、法半夏化痰燥湿。
5,变通法:若气血不足,阳气亏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局方》)或拯阳理劳汤(《医宗金鉴》)加减,药用黄芪、人参、肉桂,附子、当归、白芍、熟地,五味子、川芎、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益气养血温阳。如兼见肾阳虚,上方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补肾助阳。
(四)肝肾亏虚
1,临床表现:病起缓慢,渐见肢体萎软无力,腰膝酸软,甚而肌肉萎缩,腿胫大肉渐脱,不能行走站立。或伴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或遗精。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气血亏乏,延及精血耗损,肝肾亏虚,肌肉筋骨失养而致。
3,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4,方剂:虎潜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龟甲15g(先煎),熟地10~15g,牛膝15g,白芍15~30g,黄柏6g,当归10~15g,狗骨15g(先煎,以之代虎骨),锁阳10g,陈皮6~10g。砂仁6g(后下,打),鸡血藤l5~30g,干姜2~3g,知母10g。
方义:狗脊代虎骨强壮筋骨,龟甲通任脉以滋阴精,熟地、当归、白芍和血养肝,知母、黄柏清降相火,鸡血藤养血通络。锁阳温润助阳。陈皮、砂仁和胃理气,干姜温阳理中,以免诸阴药呆滞。
加减:气血不足,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生血;阴损及阳,形寒肢冷,脉沉细者,加鹿角胶、淡苁蓉、杜仲、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壮阳。若肌肉萎缩无力,甚而瘫痪者,加制马钱子粉分次冲服(用法见后)。若关节强直,肢体拘挛者加僵蚕,蜈蚣、乌梢蛇搜风通络。
5,变通法:足热面红,舌红尺弱,肾阴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加龟甲、枸杞子、牛骨髓、鹿角胶,以滋肾养阴,充髓益精。若畏寒肢冷,小便频,男子阳痿。妇女闭经,舌淡尺沉,肾用不足者,可用鹿角胶丸(《医学正传》)合加味四斤丸(《三因方》)加减,药用鹿角胶、苁蓉、菟丝子、熟地、牛膝、木瓜、天麻、当归、龟甲等,温阳补肾,通督通络。
(五)脉络瘀阻
1,临床表现:四肢痿软。麻木无力,筋脉拘挛,肌肉瘦削萎缩,时而隐痛不适,舌瘙不能伸缩,唇黯甲青。舌淡黯黯有瘀点(斑),脉细、涩。
2,病因病机:气虚血亏,运行不畅,久而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致成肌肉瘘弱,筋脉拘挛。
3,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4,方剂,圣愈汤(《兰室秘藏》)合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10g,川芎l0g,党参10~l5g,地龙10g,牛臃15g,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15~30g,僵蚕6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肝,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僵蚕搜风通络,鸡血藤、牛膝养血通络。
加减:肢体麻木者加炮甲片、木通、细辛通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川断、桑寄生补益肝肾。若兼见痰湿苔腻,素体肥胖者,加制南星、法半夏、苍术化痰燥湿。若兼见阴虚内热,形瘦舌红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玉竹养阴滋肾。
5,变通法:若无气血不足之证,仅见瘀血闭阻者,可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龙马自来丹(《医林改错》)祛瘀通络,药用地龙、制马钱子、秦艽、桃仁、红花、羌活、没药、牛膝、当归、香附、五灵脂等。
制马钱子用法:
马钱子含番木鳖子碱,有大毒。成人用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中毒者初有咀嚼肌及颈部肌肉抽搐感,吞咽困难,全身不安;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极度收缩而出现强直性惊厥,中毒后可用乙醚作轻度麻醉。或用巴比妥类药物静脉注射,以抑制惊厥,另用高锰酸钾洗胃。
治疗瘫痪、痿弱者,可将马钱子用水泡(冬天温水,夏天凉水)10~14天,去皮,放入煮沸的花生油内,文火煎约30余分钟,至焦黄色(以手击之即碎为度)时取出,拌于滑石粉,再以清水冲洗1次,待干后粉碎,开始每日1,5g,分3次服,以后逐渐增至每日3~5g。
【医家经验】
(一)任继学论治瘫痪风经验
《圣济总录》:“摊则懈惰,而不能收摄,缓则弛纵,而不能制物。”明确指出;“皆由气血内耗,肝肾经虚,阴阳偏废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
本病多为突然发病,但又分为先兆病象和发病病象。
先兆病象;多为潜在性发病,如发热,或腹泻、或急性乳蛾、或痄腮、或缠腰火丹等-由于失治、误治,邪毒未解,留连于机体内外募原之中。待督脉及脊髓内外之正气、营卫之气失调,邪毒乘虚侵入而发病。
发病病象;起病急速,轻者呈现出四肢似瘫非瘫之象,重者四肢呈现出全瘫之象,皮肌顽麻无感觉,甚者二便失禁。
病位是以督脉与脊髓为发病之本。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秋末冬初以及冬末春初多见。本病的病机主要是督脉与脊髓因感染时疫与六淫病毒为害所致。治疗本病以通督理髓。活络祛邪为法。
1,毒伏督髓证
证候:瘫痪四肢不遂,渐呈麻木,二便秘涩,甚者溺闭,或遗溺,大便不通,或自遗粪,颜面红,口干,心烦,头晕,腹满,皮肤干涩,肢节酸楚,舌红赤,苔淡黄,脉多沉数而滑之象。治法:解毒清热,活络通督。方剂:益髓活解汤(任继学经验方),药用:酒生地、鹿角霜、七叶一枝花、赤芍药、生龟甲、金银花、连翘、天葵子、丹参、羚羊角片、灸马钱子粉(0,2g冲服),用猪脊髓一条熬汤(去浮油),用此汤煎药服之。
2,阴虚髓损证
证候:病程月余,四肢瘫软,肌肉消瘦,手足心热,头晕神疲。口咽干爆,二便失杨或失禁,肢体顽麻,颜面萎黄,颧红,毛发焦,口唇红干,舌红尖赤少津,苔薄黄干,脉多虚数或沉涩之象,治法;滋阴补髓,活络清热。方剂:养阴益髓饮(任继学经验方)。药用:砂熟地、血竭粉(冲)、龟甲胶、黄精、稀莶草(酒洗)、山萸肉、白首乌、女贞子、肉桂心(少许)、盐黄柏、秦艽(酒洗)、炙马钱子粉(0,2g冲),猪脊髓一条(去浮油)熬汤,用此汤煎药,亦可送服健步壮骨丸治之。
3,阳虚髓亏证
证候:病程长,四肢瘫痪发凉,麻术不仁,畏寒喜温,二便失常,纳呆,小腹胀。头目昏眩,颜面青白色黯,舌淡红,苔薄白,脉多沉迟无力之象。治法:温阳通络。生精补髓。方刺:补阳生精饮(任继学经验方)。药用:鹿茸粉(冲)、肉苁蓉,巴载肉、当归尾、淫羊藿、红花、补骨脂、炙马钱子粉(0,2g冲)、黄精、伸筋草,砂熟地,狗脊,猪脊髓一条熬汤(去浮油),用此汤煎药服之。
4,湿热证
证候:江南多见,起病隐而急,四肢先重,旋即瘫痪,微肿,麻术,身热不扬,胸闷口苦,身困沉重,心烦尿短赤。大便虽秘。粪出如溏,颜面黄而透红如秽,舌红,苔黄而腻,脉多濡数之象。治法:清热利湿,通督除秽。方剂:清热渗湿汤(任继学经验方)。药用:茵陈蒿,苍术、黄柏、丝瓜络、鹿角片、白蔻皮、黄豆卷、滑石、茯苓皮、藿香梗、炙马钱子粉(0,2g冲)、栀子,猪脊髓一条熬汤(去浮油),用此汤煎药服之。壮热汗出者,送服紫雪丹治之。
此病急性期,可用穿琥宁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加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还可同时口服紫金锭,1日2次。
恢复期用地黄饮子治之,药用熟地、巴戟肉、山萸肉、肉苁蓉(酒洗)、炮附子、官桂、金石斛、白茯苓、石菖蒲、远志肉、麦冬、五味子,水煎服。阳虚髓亏证可用人参鹿茸丸配合治之,阴虚髓损证可用大补阴丸配合治之。
康复期可用稀莶草(酒洗)、龟甲腔、鹿角胶、砂熟地、海马、黄精、血竭、骨碎补、拘杞子、炙黄芪,共为细面,淡盐汤送服。
马钱子粉(炙),用法每次0,2g,连服6~7天,停服4~5天后再用,病情已恢复者停用。毒伏督髓证可用醒消丸、三黄丸配合汤药治之。
药浴疗法:药用透骨草、桑枝、络石藤、忍冬藤,石楠藤、真鸡血藤、鹿角霜、麻蜥蜴,水煎成1000ml,放入浴水中,洗浴30分钟。另外治疗过程中可用推拿、按摩疗法配合治之。(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二)孔样梅等治疗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神经炎经验
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一巴利综合征<(GBS),属中医“痿证”范畴。在经治的66倒GBS中,发现寒湿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并从寒湿论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感受寒湿的病史。或淋雨劳作。或露宿受寒,或汗后人水等。病初或以恶寒发热、全身酸困、肢体麻木酸软无力为主症,或以恶寒发热、腹痛腹泻为主症,舌苔白腻,脉濡缓,至肢体痿废不用后,均有患肢不温,甚则冷痛,得热则减,虽夏暑之季也无汗、恶寒等症,投以温阳散寒法每获良效。临床实践证明,寒湿之邪为痿证的重要致病因素。
本病好发于夏秋之季,以农民及体力劳动者为主。夏秋之季,劳作过度,汗泄热渴,气阴两耗,正气先虚于内;气候热燥,毛孔开泄,外邪易于入侵。贪凉露宿,当风而卧,淋雨劳作,汗后入水,均可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机体。寒性凝固。湿性粘滞,致阳气窒塞,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于温煦濡养而痿证作矣。正气内虚为其本。风寒湿邪侵袭为其标,故是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证。
1,气血两虚,风寒人络型:症见面色不华,头晕心悸,肢体麻木或状如蚁行,或痛觉过敏,肢体酸软无力,行走不便。恶寒无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涩。治以补气养血,解表散寒。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30g,桂枝10g,麻黄6g。白芍l0g,羌独活各10g,鸡血藤30g,当归15g,炙甘草6g。若皮肤疼痛过甚,触之冰冷者,加制附片10g,川芎10g。
2,寒湿痹阻型:肢体痿软不用,患肢不温。肿胀疼痛,得热则碱,触之冰冷,恶寒无汗,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治以温阳散寒,蠲痹除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括l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桂枝10g,防风10g,当归15g,白芍l0g,川芎10g,黄芪30g,党参15g,细辛6g,杜仲15g,茯苓15g,甘草6g,附片15g,若肿痛较甚者,加用熏洗药熏洗患肢。药用附片30g,川乌、草乌各l0g,细辛20g,苍术30g,桑枝30g,寻骨风30g,鸡血藤30g。
3,寒湿直侵督脉型:四肢痿软不用,颈项软弱不举,腰脊酸软无力困痛畏寒无汗,舌质胖淡紫黯、苔白腻,脉沉迟或结代、两尺弱。治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用麻黄10g;附片15g,细辛6g,鹿角霜30g,羌活6g,仙灵脾10g,巴戟天15g,肉苁蓉10g,桂枝10g,红花6g,川芎15g,杜仲15g。人参4g,补骨脂10g。[孔祥梅,等,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神经炎从寒湿论治体会,中医杂志,1997,38(7):404~405]
【简易方药】
1,张锡纯振颓汤:生黄芪、知母、牛膝各12g,党参,白术、当归、乳香、没药各10g,威灵仙4,5g,干姜6g。热加石膏,寒去知母加附子,筋骨受风加天麻。脉弦硬而大者加龙骨、牡蛎、山萸肉,筋骨痿废者加鹿角腔,手足痿者加桂枝。水煎服。
2,张锡纯振颓丸:人参、炒白术各6Og,当归、制马钱子、乳香、没药、山甲(蛤粉炒)各30g,蜈蚣(大者)5条,共研细过筛,蜜丸如梧于大,每服6g,无灰温酒送下,日再服。治痿之剧者,可兼服此丸,或单服,并治偏枯、痹、麻老。
3,加味金刚丸:萆薜、杜仲、苁蓉、巴戟天、天麻、僵蚕、全蝎、木瓜、牛膝、乌贼骨各30g,蜈蚣s0条,精制马饯子60g,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l~2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送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等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上肢取肩髓,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丘墟;邪热伤津配尺泽,大椎,列缺,少商;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内庭;脾虚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损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腹部穴脾虚针后加灸,四肢末端穴热甚加针刺放血。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l次,10~15次为1疗程。
(二)头皮针法
取穴:顶颞前斜线,项颞后斜线(均为双侧瘫取双侧,单侧瘫取对侧,上1/5治下肢,中2/5治上肢。下2/5治头面),顶中线。
方法:毫针沿皮刺,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l~1,5寸。用快速捻转法或小幅度提插法,得气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
疗程:每日1次。10~15次为l疗程。
(三)皮肤针法
取穴:项背腰骶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上肢瘫加取手三阳经及颈胸夹脊,下肢瘫加取腰夹脊及下肢足三阳经。
方法:皮肤针垂直下落,轻中度叩刺。快速提起。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循经叩剌10~15次。重点叩刺合穴、荥穴、背俞穴、夹脊穴、原穴、络穴等,每穴每次叩刺10次。
疗程: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推拿治疗)
上肢:拿肩并骑,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曲池穴,搓揉上臂肌肉来回数遍。
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大腿肌肉来回数遍。
【评述】
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变,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格林巴氏综合征、癔病性瘫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以及中枢神经感染并发软瘫后遗症等临床表现,与痿证相类者,可据此证治。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症。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但各种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如感受温热及湿热致痿,迁延日久可导致肝肾亏损;肝肾号损亦可胡损及霸,出现阳虚证候;痿证日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经络瘀滞,使筋脉更失其濡养,而关节不利,肌肉萎缩明显。临床治疗时要结合标本虚实传变,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重在清利湿热与温热毒邪。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运行气血,以通利经络、濡养筋脉。
本病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一般虚证居多,或虚实错杂,实证、寒证较少。因此,补虚要分清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治阳明,阴虚补肝肾。临证又有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者,治疗时还当配合利湿、清热,化痰、祛瘀等法。此外,本病常有湿热,痰湿为患,用苦寒、燥湿、辛温等药物时要注意祛邪匆伤正,时时注意护阴,补虚扶正时亦当防止恋邪助邪。痿证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若因情欲太过而或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
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还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熏视辨证煎治。同时,治痿要慎用风药。《丹溪心法》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景岳全书》亦指出:“痿证最忌发表,亦恐伤阴。”(卷三十二痿证)痿证多虚,实证亦多偏热,治风之剂皆发散之品,若误用之。阴血愈燥,常酿成坏病。
在临床上,对痿证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还应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疗法,并直加强肢体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素问·痿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是针刺治疗瘙证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