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湿外感”效方——新加香薷饮

【出处】《温病条辨·上焦篇》。

【组成】香薷两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之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适应证】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随证加减】暑热重者,加青蒿、滑石以清热解暑;里热炽盛者,可加大黄以清热泻火;湿偏重者,加藿香、茯苓以化湿利水。

【方解】本方主治暑湿兼表寒。此病多因夏月暑湿蕴阻于内,复因贪凉以致寒邪外束肌表所致。治疗当以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方中香薷辛温香透,既可疏表散寒,又能祛暑化湿,故李时珍谓“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厚朴可燥湿和中,理气开痞,金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均可清热涤暑。诸药合用,有散寒、化湿、涤暑之效。

【注意事项】

本方为治疗暑湿兼表寒的常用方。若汗自出者,不可用之用后汗出,勿再服,以免过汗伤阴。使用本方,一般不宜热饮。本方药含有较多挥发性成分,故不宜久煎

由于暑病有兼湿与不兼湿者,所以对不兼湿邪而呈一派热象者,也不可拘泥于辛温之说而滥用辛温之品。

【综合评述】

新加香薷饮实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阴暑之香薷散加味而成。

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手太阴暑湿,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较小。不耐暑气发泄……如暑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

雷丰《时病论》曰:“香薷辛温香散,宜于阴暑而不宜于阳暑也。盖阴暑无汗,用香薷以发之;阳暑多汗,用之能无害乎?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由是论之,其发表之功可见矣。今人不别阴阳,一概用之则误甚。”

张秉成《成方便读》曰:“夫夏月暑热炎蒸,人在气交之中,似乎得风则爽,何得有暑风之证?然风有虚邪贼风,从克贼之方来者,皆能致病,故感之者,即见发热无汗之表证。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以解外感之风邪。扁豆花产于夏月,凡夏月所生之物,均能解暑,又凡花皆散,且轻清入肺,又能保液存阴。连翘、金银花辛凉解散,以清上焦之暑热。厚朴辛温苦降,能散能宣,燥湿而除满,以暑必兼湿,故治暑方中每加厚朴,相须佐使,用其廓清胸中之湿,使暑热自离而易解耳,决无治上犯中、治热用温之害也。”

【临床应用】

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重酸痛,面赤口渴,苔腻为证治要点。本方虽为手太阴暑温而设,然其病变部位不完全在肺,暑湿郁而日久化热蕴于脾胃,与暑湿内蕴脾胃也有密切关系。本方为治疗暑湿兼表寒的常用方,为辛温与辛凉合剂,是为暑湿内蕴而兼寒邪外束之证而设。常用于夏季发病的发热、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眩晕等疾病。

1.发热

用治夏季湿气与暑热相合而成暑湿病邪。症见高热少汗、胸闷不畅、头昏头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临床以发病前有长时间在低温空调环境中,或者频繁进出空调房间的病史;急性起病,病程<24小时;发热恶寒,体温>38℃为诊断要点。湿重加苦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佩兰等;热重加生石膏、知母、青蒿、黄芩等;夹痰加竹茹、胆南星、橘皮、茯苓、半夏等;夹滞加砂仁、枳实、焦三仙等;夹惊加羚羊角、钩藤等;若咳嗽,可加桑叶、杏仁、川贝母、炒牛蒡之类。小儿夏季发热证属暑温初起者,以新加香薷饮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

2.流感

夏季受暑复感寒,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恶寒、乏力、头重、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痰黏难咳出、胸闷、纳差、全身酸痛、大便黏腻等一系列暑湿证的,可以选新加香薷饮变化(原方去扁豆花、厚朴,加青蒿、板蓝根)为基方。全方之功效,在整体上虽以疏风散寒解表为主,但还兼凉解风热、清泄暑湿等作用,即对寒、热、暑、湿皆有作用,因而能适用于感冒的诸多证型。若暑热伤肺而成咳嗽,兼有胸闷脘痞、口渴纳呆、尿赤便秘,舌苔薄腻黄、脉濡数者,则可用新加香薷饮加桑叶、杏仁、川贝母、炒牛蒡,以清宣肺气,止咳消痰。

3.急性胃肠炎、痢疾

暑湿内伤,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清浊不分,导致泄泻,为表里两感,又称暑泻。症见腹痛泄泻,泻下急迫如水,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渴尿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治宜祛暑利湿,清热止泻。用新加香薷饮祛暑解表化湿,加六一散、葛根、黄连、黄芩、藿香、半夏等。若暑温热毒侵入肠中而成痢疾脓血者,可以新加香薷饮加马齿苋、白头翁、木香、黄连加减治疗。

4.眩晕

夏暑之日常见因感受暑湿而致眩晕者,多因气温较高,症见头晕眩、胸闷、视物昏花、动辄感天旋地转、静卧稍减、恶心欲呕、舌偏红等,其症与痰浊中阻之眩晕类似,然其病机迥异,投半夏白术天麻汤不效而症反剧,用新加香薷饮往往有良效。

临床应用和现代实验研究证实,香薷具有镇痛、抗菌、抗病毒、解热、缓解肠痉挛等诸多作用,且对胃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新加香薷饮具有抗炎、抗病毒的效果。药理学研究发现,新加香薷饮中的药物有不同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后世演变】

清·高秉钧《温病指南》

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一钱,银花一钱五分,鲜扁豆花一钱五分,浓朴一钱,连翘一钱。

用法:水煎服。服后微得汗,即勿再服,恐香薷重伤其表也,不汗再作服。

主治:暑为寒束也。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凛凛畏寒,而汗不出者。

本文摘自《中医外感热病经典方药》

……以下是广告时间……
(0)

相关推荐

  • 清热祛暑香薷饮 | 周志远

    暑热季节,最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生多种外感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身热面赤,烦渴喜饮,体倦汗多,小便短赤,甚则体倦少气,皮肤过敏,湿疹疮疡,舌红脉数或洪大等症状.遇上这种情况,要用清热祛暑的方剂,香薷饮是清热 ...

  • 方剂歌诀详解——香薷散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歌诀总括]香薷散由香薷.扁豆.厚朴组成,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如果将此方中的扁豆变为 ...

  • 方剂学祛暑解表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组成] 香薷去土,一斤(10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各5g)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 ...

  • 跟我记方剂22-祛暑剂:清络饮、香薷散、新加香薷饮

    第五章 祛暑剂 第五章祛暑剂[要求]1.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香薷散.六一散.清暑益气汤.3.熟悉:桂苓甘露散.4.了解:清络饮.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

  • 因暑湿加乘凉饮冷的夏季感冒,这个中药方子一用就灵

    鲜香薷 香薷饮最早见于北宋,和剂局方,由香薷. 厚朴. 白扁豆.组成,又叫三物香薷饮.辛温解表散寒,化湿和中,主治暑令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困,胸闷泛恶,或腹痛吐 ...

  •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小儿外感、支气管炎、久咳秘方

    小儿外感发热--银柴退热汤(贾六金方) [组成] 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牛蒡子.桔梗.荆芥.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各8g,焦三仙各10g,半夏.生甘草各6g. [功效主治] 辛凉解表,祛风退热, ...

  • ⊙ 效驗方 | 一张高效的外感高热方

    Edit | 百草读书:余国俊先生的东西还是比较实用的,可复制性强,这个方子,小编用过几次,效果确实不错,还有大人,也有效. 加味柴葛解肌汤方证 小儿感冒,客寒包火,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肢楚鼻干,神倦 ...

  • [卷四\暑湿脉证第三十七] 附方

            清暑益气汤     (见第十六)     十味香薷饮     (见第十六)     败毒散     (活人)羌活独活前胡柴胡芎枳壳白茯苓桔梗人参(以上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每服 ...

  • 临床效方推荐 退热散治外感发热...

    临床效方推荐 退热散治外感发热 [治法]石膏120克,麻黄.桂枝各3克.研细末,一包量水煎宜多次温服,最好2-3小时服一次.保暖令其微出汗.冷服则效果不佳. [疗效]本组200例,有效181例,均在3 ...

  • 外感腹泻效方——白术散

    外感腹泻效方--白术散 钱乙的七味白术散由党参.白术.茯苓.紫苏.藿香.葛根.木香组成,明万密斋用此方治疗小儿腹泻烦渴,煎汤代茶水饮,类似现代输液以防脱水.      万密斋在<幼科发挥> ...

  • 对治咳嗽痰湿哮喘、湿疹高血脂病效方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具有降气消食.温化痰饮之功的方剂,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味药物所组成.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喘治咳.白芥子长于行气畅膈,搜逐寒痰之伏匿:苏子长于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长于 ...

  • 临床效方推荐(六十五) 补肾导湿方加减治...

    临床效方推荐(六十五) 补肾导湿方加减治前列腺增生症 [治法]川萆薢 .菟丝子.益智仁.车前子.茯苓.怀山药各15克,芡实.石菖蒲.黄柏.丹皮各10克,甘草5克,苔腻者去芡实加薏苡仁15克,冬瓜仁10 ...

  • 临床效方推荐(七十六) 湿盛胃...

    临床效方推荐(七十六) 湿盛胃浊特效方 临床最常见的是胃病的患者,可能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吃大喝的人多了,脾胃受损,痰湿内生,痰湿阻滞气机,又会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如此互相影响,恶性循环.胃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