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老师聊太极[29]
气聚丹田,气通脚底!
收敛时聚于丹田,发散时通于四梢,支撑八面,当然要通到脚底喽!
一收一放,一阴一阳,缺一不可!
很多人都说这样对那样不对,实际上自己身上就没有,所以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太极功夫讲“呼吸至踵”,就是这个意思。吸即收敛,要能把脚底的气收聚上来,呼即发散,要能把气散通到脚底,这就叫“呼吸至踵”。
注意,这个“呼吸”是以心行气,和你的鼻子没关系!
但不会吸,你就没的呼了,所以,八式的“地升天降”就是练习把脚下的气机吸上来!下向上松!
现在的人练“呼吸”都是在练鼻子,要把鼻子的气吸到脚底下去,那不是胡扯吗,人根本就没这个生理结构,怎么可能呢?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催形动,纯乎自然!看整体的身体状态,别看那些动作,动作是随意做的。
无论你练的是什么式,太极拳的基本状态是一样的:周身松柔,均匀一致,不可有任何一处硬点,气遍周身,不可有任何一处阻滞。
拳谱云:“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水中之劲,就是柔中之刚。
即柔软又有力量,即柔即刚,刚柔相济!
这个劲力是水这个极柔软的本体中自然就有的,你如果求柔求到了和水一样的状态程度,那个水中之刚自然就有了。
这种柔中之刚的力量,就是太极劲儿了!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所以,“刚柔相济”说的是太极劲的性质,这种力量性质和我们常人故有的身体力量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太极拳和其他的拳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所以,练太极拳就要求你不用力,这个力就是你固有的体力,是身体紧张才会有的,而太极拳的力量,是放松达到极柔软的状态下产生的柔中之力量,这就不是你原来的那个体力了,所以叫“劲儿”了,通过正确的训练,把力扔掉,把劲生出来,把力换成劲,这就是练太极要干的事儿!
所以,现在的长拳慢练,你练一辈子也跟太极没关系!
从根儿上就没搞清楚练太极在干啥,你能练出东西来?
腿抬多高,身体多直,下蹲多低,多大角度……,这些和太极的放松求柔,柔极生刚有什么关系啊?
(会员:太极拳要把身体练成虚性,虚以待人,方能以弱胜强。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太极拳习练时还要求做到松而不懈。尤其下肢两腿最难,今天权且用一艏锚泊之船来譬如说明。
我们把船身比作身段,船的浮力比作顶劲,前锚比作前脚,后锚比作后脚,锚绳比作两条腿,这样的想象,两腿就是虚性的,不会受到身体重量压迫,膝盖处就不会受力,锚泊的船会受到水流和风力的影响,这种影响比作意念力,我们人身体的横移是可以通过意念来控制的,本身具有这个功能,太极拳的身体移动,要求“下动上必领之,上动下必随之”,都不能依靠脚蹬地之力来完成,两腿才能练成虚性,其目的是使来力作用到身体时不产生反弹力,犹如水面那样,虚而纳之,含而吞之。所以,太极拳是练虚性,只有虚而后才能容,有容乃大。
这样一艏锚泊之船,船身如同我身,系缆之处好比胯根,船之前进后退,皆在前后两脚之间;往前时,前缆绳弯曲,如同前腿曲膝,后缆绳拉直,犹如后腿伸直,这种伸直并不是后脚蹬地产生的结果,而是锚的牵引所制,这种状态,就是身体前移,形成前弓步时的状态。这一过程中,身体前移是靠意念领动上身,如船之风吹水流,两腿如缆绳前曲后直,两脚如两锚沉于水地,前腿如前缆绳空虚不着力,似挂在身前;后腿如后缆绳有牵扯之意,充盈填实;这样两腿前虚后实。后退则反之。
为什么用船来作比喻呢?因为太极拳的习练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用力习惯不同,甚至思维相反,道家讲:“道者,反之动也”。我们常人身体前移时,其动力源来自后脚的蹬地之力,形成前弓步时,身体重量大部份压在前腿,前腿虽曲膝,但身体重量通过前胯根走膝盖压向地面;而后腿在后脚蹬地之时膝盖必定承受很大力量,久之,膝盖必受伤害。
而且,常人的前弓步,两腿是前实后虚,身体犹如支在地上的木棍,假如两人对阵,对方推来,定然非顶即丢,结果是大力胜小力,以强凌弱。而道家强调以弱胜强,柔能克刚。太极拳要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越是受力的一侧越要虚,像船的一侧受重时,它的重量不会压向缆绳,只会增大浮力,并向一侧倾斜,而另一侧会上升,寻求自平衡状态。
太极拳的前弓步,并非前弓后蹬,也非支在地面地木棍,而是浮在水中的船,浮力即顶劲,缆绳即两腿。对方推来之力,犹如在船上加些重物,船头稍沉,船尾略起,便化为乌有。
不过人并非是船,顶劲也并非与身俱来,常人本来只具有蹬力,能够直立行走,也是靠的蹬地而行。所以,太极拳虚领顶劲的功能需要训练后才能有。)
能有这样的认识就很好了!写的很不错。
他说的是如何练下肢放松的体会和假想,所以我说这样想就对了,把自己的上身当船,把下肢当水,用自身的自然重力练下肢的放松不顶,这样的方法是可以的!
郝少如说,上半身在水上,下半身在水下,掤劲如水负舟!说的就是下肢太极拳的感觉。
假想,就是在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