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历代本草汇言)

荆芥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带花序的全草或花穗。多系栽培。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原 植物荆芥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怕干旱,忌积水。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 砂质壤土、油砂土、夹沙土最宜生长。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功效解表祛风、解毒透疹,炒炭止血。临床 用名有荆芥、炒荆芥、荆芥炭、荆芥穗、炒荆芥穗、荆芥穗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假苏,味辛,温。主寒热,鼠瘘,瘰疬,生创,破结聚气,下淤血,除湿痹,一名鼠蓂,生川泽。(旧在菜部,今移)

《吴普》曰:假苏一名鼠实,一名姜芥也。

(《御览》)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蜀本注)

《名医》曰:一名姜芥,生汉中。案陶宏景云:即荆芥也,姜荆声讹耳,先居草部中,令人食之,录在菜部。

《药性论》:可单用。治恶风贼风,口面邪,遍身疹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久食动 渴疾,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 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食疗本草》:荆芥(假苏)<温>

(一)辟邪气,除劳,传送五脏不足气,助脾胃。多食薰人五脏神。通利血脉,发汗,动渴疾。〔嘉·证〕
(二)又,杵为末,醋和封风毒肿上。〔证〕
(三)患丁肿,荆芥一把,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证〕
(四)荆芥一名菥蓂。〔遗〕

《本草拾遗》:本功外,去邪,除劳渴,主丁肿,出汗,除风冷,煮汁服之。杵和酢傅丁肿。新注云:产后 中风,身强直,取末酒和服差。

《日华子本草》:利五藏,消食,下气,醒酒。并煎茶,治疗头风,并出汗。豉汁煎,治暴伤寒。

《开宝本草》:治妇人血风及疮疥为要药。

《本草衍义》:假苏

荆芥也,只用穗。治产后血晕及中风,目带上,四肢强直。为末,二三钱,童子小便一小盏,调,下咽,良久即活,甚有验。又治头目风,荆芥穗、细辛、川芎等为末,饭后汤点二钱。风搔遍身,浓煎汤淋渫,或坐汤中。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苦。清利头目。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手搓碎用。

《汤液本草》:荆芥穗

内容:气温,味辛、苦。

《本草》云∶辟邪毒,利血脉,通宣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渴。杵,和醋,封毒肿。去枝、梗,手搓碎用,治产后血晕如神。动渴疾。多食,薰五脏神。破结气。

《滇南本草》:荆芥穗

内容:荆芥穗,味辛、苦,性微温。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荆芥穗(一钱) 白菊花(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栀仁(二钱炒) 引用灯芯草煎服。(又荆芥汤) 治咽喉红肿,乳蛾疼痛,饮食不下,发热,口吐痰涎,头痛。

昔一人得伤寒症,头疼发热,咽喉肿痛,饮食不下。口吐痰涎,舌苔黄浓,用解表发散之药不效,至十五、六日,得此方痊愈。

一服,喉疼止一半,二服,去黑豆加牛蒡子 连翘,三服痊愈。

《本草发挥》:洁古云:气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足气,能发汗除 劳。冷捣和醋,封肿毒。东垣云:主清利头目。

《本草蒙筌》:荆芥

内容:荆芥名假苏。夏末采收,阴干待用。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发表能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研调酒,理中风强直。仍治产后血晕,杵末搀入童便。

《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生疮阴颓,吐血衄血,下血血 痢, 崩中痔漏。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 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其治风诸家皆赞之。

《药鉴》:荆芥

气温,味辛苦,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能凉血疏风,上清头目。辟邪毒,宣五脏,除劳渴,通血脉,除湿痹,破结气,行瘀血,解肌表,诸疮疡风热皆用之。与羌活同用,能除血湿。与蝉退同用,能散风邪。与红花同用,能行恶血。与苏子同用,能下诸气。惟其气温而轻,故能开腠理。和醋捣烂,敷肿毒立瘥。又治产后血晕如神。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服,过则蒸五脏神。表虚者禁用。

《本草经疏》:荆芥,得春气,善走散,故其气温,其味辛,其性无毒,升也,阳也。春气升,风性亦 升, 故能上行头目,肝主风木,故能通肝气,行血分,能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 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 。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 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燥湿散寒,则湿痹除矣。

《雷公炮制药性解》:
荆芥,味辛苦,性微温,无毒,入肺、肝二经。主结气瘀血、酒伤食滞,能发汗去皮毛诸风,凉血热疗痛痒诸疮。其穗治产晕如神。陈久者良。
按:荆芥行血疗风,则太阴厥阴之入,固其宜也。今人但遇风证辄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非若防风之入骨肉也。有汗者勿用。

《本草乘雅半偈》:假苏,(本经中品)

界域相连,依真傍假呼卢,应六性相近也。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

【核】曰∶假苏,即荆芥。窃似卢苏,原属野生,今为俗用,遂多种莳。二月布子生苗,方茎细叶,似落篱而细;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水苏,内有细子似葶苈,色黄赤,连穗。

【 】曰∶假者苏之,故名假苏。如假寒热为鼠 ,为瘰 ;假气为结,为聚;假血为瘀;假湿为疸;假伪非真者,苏苏震行,缓散自释矣。别名疆 、荆芥。疆画界分,荆方芥辛也。言能画疆界,殊方域,悉新以辛也。

《本草易读》:荆芥茎穗。

内容:炒用。反驴肉、无鳞鱼。陈久者良。一名假苏。辛,温,无毒。入足厥阴肝经。祛风发表,理血散瘀,清头利咽,消毒散疮。治中风口噤项直、口面 斜,疗诸血吐衄肠风、崩漏血痢。除目中之黑花,息产后之血晕。疔瘰疥痔之毒,背脊筋骨之痛。在处有之,原生田野,亦多栽莳。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 房葶苈状。

风热头痛,同石膏末,茶下。(验方第一。)

小儿一切惊痫,佐枯矾丸服,朱砂为衣,姜汤下。(第二。)

一切偏风口目斜,同薄荷熬膏丸服。(第三。)

中风口噤,酒下炒末,立愈。(第四。)

产后血晕昏倒,童尿下末。(第五。)

产后衄血,童尿下末。(第六。)

九窍出血,酒煎服。(第七。)

口鼻血涌,因酒色过者,烧末,陈皮汤下。(第八。)

吐血不止,末服。(第九。)

尿血,同砂仁末,糯米汤下。(第十。)

血崩,麻油灯上烧焦。末,童尿下。(十一。)

痔 肿痛,煎洗。(十二。)

大便血,米饮下末。(十三。)

小儿脱肛,同皂角煎洗。(十四。)

疝肿痛,酒下末。(十五。)

小儿脐肿,煎洗,以煨葱刮薄、出火毒,帖之。(十六。)

瘰 溃烂,用下段煎洗,樟脑、雄黄、香油扫之。(十七。)

疔肿诸毒,水煎服。(十八。)

一切疮疥,同地黄熬膏,丸服。(十九。)

脚桠湿烂,荆叶捣敷。(二十。)

缠脚生疮,烧灰葱汁合敷,先以甘草水洗之。(二十一。)

头目晕痛,酒下末。(二十二。)

癃闭不通,同大黄末,小便不通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荆芥减半,水煎。(二十三。)

愈风散:芥穗焙末,每童尿下三钱。治产后中风,口噤螈 ,或产后血运,昏迷强直。(诸方第一。)

《本草崇原》:荆芥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

(荆芥《本经》名假苏,以其辛香如苏也,处处有之,本系野生,今多栽种,二月布子生苗,辛香可茹,方茎细叶,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黄赤色,今采者,凡茎叶穗子一概收用。)

荆芥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而肃清经脉之药也。寒热鼠瘘,乃水脏之毒,上出于脉,为寒为热也。本于水脏,故曰鼠,经脉空虚,故曰瘘,此内因之瘘也。瘰疬生疮,乃寒邪客于脉中,血气留滞,结核生疮,无有寒热,此外因之瘘也。荆芥味辛性温,肃清经脉,故内因之寒热鼠瘘,外因之瘰疬生疮,皆可治也。其臭芳香,故破结聚之气。破结聚,则瘀血自下矣。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除湿。

《本草新编》: 荆芥,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能引血归经,清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治产后血晕有神,中风强直,亦能见效。但入之血分之药中,使血各归经,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入之于气分药中,反致散气之失。荆芥性升,与柴胡、升麻相同,乃柴胡、升麻入之补气之中,能提气以升阳,而荆芥独不能者,以荆芥虽升而性浮动,补阳之药,尤恶动也,血过凝滞,荆芥之浮动则易流,所以可引之以归经。气易散乱,荆芥之不更助其动乎。气过动必散,此所以不可用之于补气之药耳。

或问荆芥引经,走血分甚速,走气分甚迟,前人言之,而子尚未阐扬,愿畅谈之。曰:荆芥本阳药,而非阴药。阳入阴则行速,阳入阳则行迟。夫阳属气,而阴属血。血行迟,而气行速。荆芥入血而速者,乃血行迟,而若见荆芥之行速也;荆芥入气而迟者,乃气行速,若见荆芥则行迟也。非荆芥走血分甚速,气分独迟也。

或问荆芥引血归经,亦有引之而不归经者乎?夫荆芥炒黑,则引血归经,生用则引气归经。引血归经者,有益于血者;引气归经者,有益于气。有益于血者,血无乱动之虞;益于气者,气有过动之失。气过动,而血不能静矣,故用荆芥必须黑炒也,炒黑以治,无不归经也。或问荆芥亦能入肾乎?荆芥何能入肾也。虽然用之补肾药中,未尝不可入肾,但必须炒至纯黑,则肾属黑,正可同色以相入。夫荆芥之药,本不必引入肾经。盖肾有补而无泻也,虽肾亦有感邪之日,祛肾中之风邪,风药原无几味,与其药用豨莶、防己之类以伐肾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荆芥,虽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为得也。

《本草备要》:荆芥

一名假苏,轻,宣,发表,祛风,理血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又云∶止冷汗、虚汗),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香入脾),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运(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运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疬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榈、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蟹、河豚、驴肉。

《本经逢原》:荆芥穗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长于祛经络中之风热。观《本经》所主,皆是搜经中风 热痰血之病。又能清头目,去瘀血,破结气,消疮毒,故风病血病,疮病产后为要药。治风兼治血者,以其入风

《本草从新》:荆芥

内容:一名假苏。轻宣发表、祛风理血。

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发汗。散风湿。利咽喉。清头目。治伤寒头痛。中风口噤。身强项直。口面斜。目中黑花。其气温散。能助脾消食。(气衄肠风。崩中血痢。产风血晕。(产后去血过多、腹内空虚、则自生风、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荆芥最能散血中之风、华佗愈风散、荆芥三钱、微焙为末、豆淋酒调服、或童便服、诸家云甚效。)瘰 疮肿。清热散瘀。破结解毒。(结散热清、则血凉而毒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今人但遇风证。概用荆防。此流气散之相沿耳。不知唯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若风入骨肉者。须防风。不得混用。连穗用。(穗在于巅、故善升发。)治血。炒黑用。(凡血药、用山栀干姜地榆棕榈五灵脂等、皆应炒黑者、以黑胜红也。)反鱼、蟹、河豚、驴肉。

《得配本草》:荆芥

即假苏。一名姜芥。
反鱼、蟹、河豚、驴肉。
辛、苦、温。入足厥阴经气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结,通利血脉。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治中风口噤,身直项强,口面斜,目中黑花,及吐衄崩中,肠风血痢,产风血晕,最能祛血中之风,为风病血病疮病产后要药。得童便,治产后中风。配灵脂炭,止恶露不止。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槐花炭,治大便下血。配缩砂末,糯米饮下,治小便尿血。佐桃仁,治产后血晕。(若喘,加杏仁、炙甘草。)调陈皮汤,治口鼻出血如涌泉。(因酒色太过者。)血晕用穗。止血,炒炭。散风,生用。敷毒,醋调。止崩漏,童便炒黑。表虚有汗者禁用。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风在骨肉者,防风主之。

《本草求真》:荆芥专入肝。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故能入肝经气分,驱散风邪。凡风在于皮里 膜外,而见肌肤灼热,头目昏眩,咽喉不利,身背疼痛者,用此治无不效。时珍曰:其治风也,贾丞相称为再生 丹;许学士谓有神圣功;戴院使许为产后要药;萧存敬呼为一捻金;陈无择隐为举卿古拜散,夫岂无故而得此隆 誉哉。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肌肤宣散故耳。且既入于肝经风木之脏,则肝即属藏血之 地,故又能以通利血脉,俾吐衄、肠风、崩、痢、产后血晕,疮毒痈肿血热等症,靡不藉其轻扬,以为宣泄之具, 宁于风木之脏既于其气而理者,复不于血而治乎!本入肝经气分,兼入肝经血分。玩古方产后血晕风起,血去过 多则风自内生,故常有崩晕之患,不待外风袭之也。有用荆芥为末,同酒,及或童便调治;崩中不止,有用炒黑 荆芥以治,于此可见其概矣。

《神农本草经读》:荆芥

气味辛、温,无毒。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淤血,除湿疸。
参:荆芥气温,禀木气而入肝胆,味辛无毒,得金味而入肺,气胜于味,以气为主,故所主皆少阳相火、厥阴风木之症。寒热往来,鼠瘘,瘰疬,生疮等症,乃少阳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发相火之郁,则病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气滞而为积聚,肝藏主血,血随气而运行,肝气一滞,则血亦滞而为淤,乃厥阴之为病也。荆芥辛温以达肝木之气,则病愈矣。其除湿疸者,以疸成于湿,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今人炒黑,则变为燥气而不能达,失其辛味而不能发,且谓为产后常用之品,昧甚!

《本经疏证》:诸病源候论曰,瘰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气血壅结;或由饮食乖节,故毒流经脉,皆 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又曰,瘰疠瘘者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处停结如梅李枣核等 , 大小两两相连在皮间,时发寒热,此言其因也。灵枢寒热篇曰,瘰疠鼠瘘在于颈腋者,皆寒热之毒气留于脉而不 去,此言其处也。又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出于颈腋之间,浮于脉中,未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此言 其本也。夫在前曰咙,在后曰项背,今曰颈腋,则在侧矣。喉咙属阳明,项背属太阳,颈腋则属少阳。少阳者 , 阴未尽化,阳气尚稚,已出乎阳,未离乎阴也。未离乎阴,故风入则搏血,已出乎阳,故血结则留湿,阳气尚稚, 故气易结聚,阴未尽化,故血易壅瘀。荆芥为物,妙在味辛而转凉,气温而不甚,芳香疏达,可使从阳化阴,而 气中结聚得破,从血驱风,而血中壅瘀得行,湿痹得去,气不结聚,血不壅瘀,湿不停著,则寒热除而鼠瘘瘰疠 之在颈腋者,虽至已溃成疮,既无来源,则亦乌能不已。善夫刘潜江之言曰,荆芥以春令布子生苗,历夏及秋 , 方开花结子,故全乎辛之味者,以成其温升之气也。然尝之先辛后苦,俱带凉味,是又升中复兼降矣。本乎气之 温,成乎味之辛者,合春和之升举,是为能达阴气,俾阳得乘阴以出也。而血藏之风遂不病,出乎味之苦,更成 于转味之凉者,合秋爽之肃降,是为能和阳气,俾阴得先阳以畅也。而风藏之血亦不病,盖以气味全似挹天气以 接引地气,能升而达在地之郁阴,即能降而化在天之亢阳。故虽不专主于温升,然佐升散得宜,不特外因风寒而 阳郁,即内之七情致血分有滞以涸阳者,皆得仗此纾阴以达之;虽亦不专主于凉降,然佐清降得宜,不特内因肝 热而阳僭,即外之六淫至血分有热以迫阳者,皆得仗此裕阴以和之。盖风藏不离乎血,原相因以为病,惟此则能 相因以为功,所以不可与他风剂例视。而欲达阳必思所以纾阴,欲和阳必思所以裕阴,则庶几善用此而获成效矣。

《本草便读》:荆芥

邪风袭于血分者。可散可疏。浮热客于上部者。能清能利。芳香之气。用穗则更可上升。经产所需。炒黑又宜于营分。力可达肝而及肺。味则辛苦以微温。(荆芥辛温而香。入肝肺二经。疏风邪清头目。风寒初客于表者可用以解散之。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风。凡产后疡溃血虚感风之证最宜。但辛香解散之品。阴虚无表邪者忌之。)

《本草撮要》:【荆芥】

内容:味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产后血晕。得石膏治风热头痛。得甘草洗烂 。头旋目晕。荆芥穗微炒三钱。酒煎服神效。若用酒洗元参一钱。荆芥穗一钱。泡汤常饮亦可。治血炒黑用。反鱼蟹河豚驴肉。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

《本草分经》:辛、苦,温,芳香。升浮,入肝经气分,兼行血分。发汗散风湿,通利血脉,助脾消食。能 散血中之风,清热散瘀,破结解毒。为风病、血病、疮家要药。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穗,善升发,炒黑治血。

《本草思辨录》:荆芥

考古治头项风强,一切偏风中风口噤,及吐血衄血下血,多重任荆芥,是其所司,总不离血中之风。能于血中散风,即系于血中行气,海藏故谓之肝经气药。但肝经之气,不能不涉及少阳,本经所主鼠瘘瘰疬即少阳病也。
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运第一要药。其芳温之性,又足以疗瘰疬疮疥,然无非利血脉去风毒而已。
谓荆芥为温升则兼凉降,为凉降则兼温升,要其温胜于凉,气亦带浊,于外感风寒用之,必涉血分头目昏眩者始得。永类钤方治风热头痛,与石膏辛凉之味等分为末,茶调下,制剂亦妙矣。

《本草择要纲目》:荆芥

【气味】 辛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经气分。

【主治】 寒热鼠 。瘰 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去邪。除劳渴冷风出汗。煮汁服之。捣烂醋和敷疔肿肿毒。治恶风贼风遍身 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助脾胃。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香港脚筋骨烦疼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及发斑。盖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反(驴肉 无鳞鱼 河豚)

《玉湫药解》:荆芥

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散寒发表,泄湿除风,治鼻口斜、肢体痿痹、筋节挛痛、目弦头旋之证。消疮痍疥癞,痔瘘瘰疬,除吐衄崩漏,脱肛阴㿗。

《饮片新参》:荆芥穗

形色:色青黄,花穗梗叶相杂。

性味:辛香温。

功能:散风寒,发汗退热,治头痛,血风晕。

分量:三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发汗,炒用治血症。

禁忌:汗多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汉中川泽。方药亦不复用。

《中药大辞典》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炮制】

《中药大辞典》
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摘取花穗。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现代药理研究】

1.荆芥有镇静作用,以挥发油作用为主。

2. 荆芥有解热、镇痛作用,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灌胃,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肤血管循环增强,对家兔有 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挥发油中的 d-薄荷酮和 3-甲基环己酮有镇痛作用。

3.荆芥有抗炎作用。

4. 荆芥有祛痰、平喘作用。荆芥挥发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引起的气 管平滑肌收缩。小鼠酚红试验表明,荆芥挥发油有祛痰作用。

5.  荆芥还有抗过敏、抗肿瘤作用。

(整理编辑/李一时)

(审核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