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劝学》篇

1. 尸子(约前390-前330)的《劝学》

尸子名尸佼,相传为商鞅的老师。所著《尸子》中的第一篇即为《劝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积有生”的观点。尸佼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创造。他说:“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生焉,生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焉。”

2.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的《劝学》

荀子的《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其中名句包括: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 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3.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吕氏春秋》中的《劝学》

《吕氏春秋》中的《劝学》,是该书中《孟夏纪第四》中的第二篇,主要讲述了尊师学习的重要性: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4. 贾谊(前200—前168)的《劝学篇》

西汉初年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著的《新书》中的《劝学篇》(卷第八,第二篇),主要崇尚圣贤之德,向圣贤学习。经典观点包括:

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启耳目,载心意,从立移徙,与我同性,而舜独有贤圣之名, 明君子之实,而我曾无邻里之闻,宽狥之智者,独何与?然则舜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

贾谊否认天性有本质差别,认为在"启耳目,载心意,从立移徙"这些基本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圣贤与一般人并没有先天的不同,只是因为圣贤能" 俛而加志",而一般人"儃僈而弗省" 才造成二者人品上的巨大差距。

5. 戴德(?)之大戴《礼记》中的《劝学》

戴德(生卒不祥),字延君,号称大戴;侄戴圣,字次君,号称小戴。汉宣帝时均立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太傅;戴圣官至九江太守。同受《礼》于后苍,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论著,辑注成儒家经典《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大戴《礼记》中的《劝学》为其第六十四篇,其中语句与荀子《劝学》非常相近。其中重要语句包括:

不升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道,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戎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者,教使之然也。是故木从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如日参己焉,故知明则行无过。

无愤愤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跂涂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6. 王符(85?—163?)的《赞学》

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在其著名的《潜夫论》中,首列一篇《赞学》。其中的观点包括:“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7. 蔡邕(133—192年)的《劝学篇》

蔡邕[yōng],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隋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著录:“《劝学》一卷。蔡邕撰。”蔡邕的《劝学》,书巳佚。其思想在后人引文中散见,如:

“鼫鼠五能,不成一技。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豄,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

这是说明学须有专,不可浅尝辄止,徒耗时日。

8. 东晋葛洪(284-364或343)的《勖学》

东晋人葛洪著的《抱朴子》外篇中有《勖学卷》,“勖”[xù]即勉励之意。其中的重要思想包括:“知徒思之无益,遂振策於圣途。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进德修业,温故知新。”

9. 南北朝颜之推(531年-约595)的《勉学》

南北朝时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有《勉学篇》(第八),其中的经典论断包括: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

夫学者贵能博闻也。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10. 颜真卿(709-784)的《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 孟郊(751-814)的《劝学》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2.唐朝韩愈(768-824)的《劝学解》

《劝学解》,又名《进学解》,是关于如何学与教的论述,其中也用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人材的选用与发挥作用的问题。其中的经典名句包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3. 宋真宗赵恒(968-1022)的《劝学文》

  宋真宗的《劝学文》,又称《劝学诗》,目的是劝勉男儿努力读书,透过出仕来达成自己的梦想。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14. 朱熹(1130-1200)的《劝学文》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

  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呜呼老矣,是谁之愆[qiān]?

15. 张之洞(1837-1909)的《劝学篇》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维护满清封建统治,挽救没落的颓势,也写了一本名为《劝学篇》的书,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