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岁月】--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4)《 “风水”建华园》 马云骧

纪念第45研究所搬迁大三线50周年!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 逝者致哀!

第二篇章
“风水”建华园

    直到一九七二年底从全国各地,又有大批热血年青人离开祖籍家乡,离开世代居住的城市,相继来到三线的第45研究所。搬迁来到三线的职工、家属都是居住在干打垒土房。就连生活中离不开的厕所(现在人们都称卫生间、洗手间)也是土得不能再土了。就这样的干厕所,一两千人的生活区才只有四个。为什么?因为当时国家本来没钱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又要备战,又要搬迁一千多个企业和百万之众到三线。所以,当时要求先生产后生活。生活设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打墙,青瓦房,纸吊顶,砖铺地,开小窗。有很多职工、家属竟然在这种阴湿、透风的泥土房里居住了几十年。

《 “风水”建华园》

文: 马云骧

建华园,在平凉曾经很“神秘”过一段时间,后来成了远近很有名气的单位。

从平凉城出西门(那时城门已拆除,只剩下一段残缺的城墙),走下一个很大的坡,再过西新桥沿一条砂石土路,一直朝西五六华里,走到尽头,夹在马路两侧的那个很大的单位,便是建华园。

建华园今年满五十岁了。

建华园可歌、可颂的人和事儿太多太多,我将在另外篇章叙说,本文只述说“建华园”所处的环境之美。

我来到三线之前,听到不少关于三线单位建在靠山、分散、隐蔽无人的大山沟里。亲戚们听说我们一家要去三线,把省吃俭用积攒的大米、食用油以及固体酱油-----装了一大箱子,运来三线。

然而,当我第一脚踏进建华园的时候,我被这里的景象惊呆:建华园不但没有钻进大山沟,而是在风景秀丽的崆峒山脚下、著名的泾河之畔!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天。白云像盛开的棉花朵儿,漂浮在碧蓝碧蓝的天空。从天津出发时还穿着短衫、短裤,到达这里一下子变得凉爽起来。我突然感到,平凉的秋天比天津真得来得特别得早。

听到早早来到这里的建设小分队人员说过,这里的夏天不热,午睡的人,还要把棉被搭在身上。我真正体会到,这里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我很纳闷,中央首长夏天避暑、度假为什么不选择在这儿?这儿是距京城太远?还是没有海?

气候好,风景更好。为了饱览建华园周围美景,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与刘礼明、秦书义早晨六点出发,走了七八华里来到崆峒山脚下。选择现在水库(那时水库尚未建,是泾河)边上一处缓坡,撅着屁股一步一步爬上去。尽管几十座庙宇被红卫兵扫“四旧”了,我们仍然欣赏到大树参天的崆峒山的美景。后来,我不下十余次登临过崆峒山,但当它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后,我却一次都没去过,真是感到莫大的遗憾!

太统山是和崆峒山只隔着泾河的姊妹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为了响应时任总书记胡耀邦视察甘肃时,“反弹琵琶”号召,建华园派去几百人到太统山植过树,我跟着去了,因为只在山坡,没有看出太统山真面目。后来,常听去过那里打猎的人说,太统山绵延几十公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野猪,即使胆量大的猎人,也不敢一个人进去。有时站在建华园,人们也可以观看到雨后升腾起来的云雾,笼罩在太统山顶。

离建华园约一华里的龙隐山(平凉人称它龙尾山)离我们最近,山不高,很有仙气,人们经常去探访。山上有一座庙叫龙隐寺,据说,安史之乱,一个太子住过庙里,后来当上皇帝,把庙改称龙隐寺。去龙隐寺要通过一眼名泉——龙泉滴珠。我尝过它的泉水,倍儿凉倍儿凉的。有两个东北军的士兵,西安事变队伍散了,东北老家又回不去,出家当了道士,住在龙泉滴珠不远处。他还经常给来到面前的游人,讲述华清池捉老蒋的故事。

龙尾山风景秀丽,南北两侧两支泾河源流在这儿交汇。有人把它形容为:一泓泾水如玉带,背负青山似锦袍。可见龙尾山之美了。

那条汇合后的著名的泾河,从建华园脚下流向远方。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能听得到泾河“哗哗啦啦”流水的声音。

建华园包含两部分,工作区、家属区。家属区布满了白墙灰瓦的干打垒平房;工作区在没有办公楼之前,有七八栋土房是那个时期的办公室。两个区只是一墙之隔,上下班用不上几分钟,抬脚就到。

开始建设建华园,正是北京大学贴出“文革”第一张大字报的时候。天津老厂派来的三线建设小分队,在李智文率领下,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搬迁的奇迹。

就是这样一个满眼干打垒的建华园,寨子街一位老者却说它是个“风水宝地”?

那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骑着旧“飞鸽”来到寨子街一个苹果园买苹果,一位看园子老者听出我是建华人,便冲着我说,“建华”可是个“风水宝地”啊!

我这个人从来不注重“风水”之说,也不怎么信奉“风水”。但我想听听老者所说的“风水”是怎么回事,便随口问他:何以见得“建华”有“风水”?

老者操着一口平凉话,不紧不慢地说起建华园“风水”来:

“建华园,北枕五指原,一泓泾水流其间;西峙崆峒,南朝太统,山水环抱,俯视平川,沃野千里,田亩围其边,明堂开阔 ,风气流畅,视野宽广,临山傍水而居;夏日雨后放晴,太统云雾蒸腾而起,笼罩山峰,状如巨形蘑菇,久聚不散;夕阳斜照,崆峒奇光异彩,景象蔚为壮观。”

最后老者又强调说,你们“建华”实为山、原(五指原)相拥,一水(泾河)相伴的“风水”宝地啊!

老者的话,让我听得云山雾罩。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建华园所处的环境,真像似他说的一模一样,一点儿都没有错儿!

我心里不由地想起,当初建三线时,建华园的地址是谁选的?这人真有神仙之眼力、人性之胸怀啊。我们多么应该感谢他呀!

我离开建华园的时候,最让我忘不掉家属院那两排梧桐树,灰白的树杆参差入天,满布着碎碎小小的叶片迎风飘闪。从大门口望去极目所及正是炫目夺神、金红黄紫晚霞迎着一阵秋风掠过,霎时满天飞舞着渐渐转为金色的树叶儿,如梦似幻。这样的景致是我对建华园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

倘若那位老者还在世,会不会把“梧桐树”也加到建华园“风水”之中去呢?

注解

五指原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五条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部,由南而北依次为梨岭原(即秦铺原)、湫池原、中原、原峰原、平凉市的草峰原。如人伸展的五指一般,故称“五指原”。平泉镇位于掌心,草峰居首为拇指,原峰为食指,中原地处中指,湫池为无名指,秦铺则为小指。五指原地处关隘,古代是拱卫中原的西大门,是关中去西北诸郡必经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建华园西行十来华里,便是著名旅游胜地崆峒山。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洞涵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崆峒山上有许多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延续发展,以及和佛教相处共存的珍贵历史见证,其营造布局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层次丰富,做法考究。佛教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单体建筑、寺庙院落与山峰景观融为一体,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泾河白鹭

泾河八里桥

作者简介

  马云骧1959年参加工作,曾先后担任技术科组长、设计室副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技术职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三线岁月》前文推荐

【三线岁月】(序) --王春才
●第一篇章 漫漫西行路     
1、漫漫西行路--马云骧
2、我的回家路--王文侠
3、初到建华厂--吕德宽
4、神秘的军车--马   俊
5、探亲路上--杨树田
6、搭便车--马云骧     
7、我被分配来三线--陶德华    
8、我随先生上三线--王铭声   
9、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熊  锋   
10、告别亲人--刘淑芳   
11、北京飞来金孔雀--马云骧    
12、神秘的建华厂--马云骧

●第二篇章 泥土筑新居

1、干打垒--周得时
 2、泥土筑新居--马云骧

3、 搬入三线新居--刘淑芳

艰苦创业    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    无私奉献

三线精神,永传于世


◆ 每日掌灯急书 小编不澄不休 ◆

❣ 请帮扩散 请多支持 ❣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