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王献之在书法变法时期的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太一智慧书画艺术2018-06-13 06:44:54

基本介绍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由于他少负盛名,聪颖好学,书法成就很高,后世与其父合称“二王”。

在王羲之以前的两晋时期,人们对书法的审美停留在“质古”、“今妍”、“骨力”等观点上,特别是人们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很高,历史上曾出现了“王羲之书法风”,大兴学王书已蔚然成风。

而王献之在继承父亲王羲之书法之后,冷静思考,他认为其父的书法过于“古质”,缺少一种新的精神,所以他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妙有余姿”的思想观点,意思是说,书法要表现出一种书写趣味,达到某种姿态。

而在后来,王献之的外甥羊欣也提出了新的观点,“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藳,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人名》)恰恰说明了王献之在书法变法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有着深厚了基础和功力,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见识的增多,他不守旧,不古板,不教条,敢于创新,在父亲面前提出了他的观点,而且亲身实践。

学书分析

王献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身以名门望族,父亲又是书法名家,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二是身边有更多更好的书法名家,自幼听大人们探讨书法,有着很好的思想熏陶;三是他本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王献之精通楷书、行书和草书,且基础功底扎实,有与父亲相媲美的高度。他的书法直追汉风,几种书体样样皆精。特别是他的草书作品,风格清秀,苍劲有力,入木三分,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件件是宝,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启示

欣赏王献之变法时期的作品,要联系书法发展史和书法审美思想,了解魏晋时期的书法脉络和隶变、章草、楷书书法给时人书法带来的影响,这样就不难理解王献之书法变法观点和书法审美的新思想。

由此我们知道王献之书法变法是建立在高度的“法”的基础之上,因为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加上他勤学上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才有了书法美学的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