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联动发展策略,给力教师专业成长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制高点。近年来,我校坚持实施“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我校“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校内教师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现场,依托教育科研,将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因素充分整合起来,开展联动研究,产生联动效应,从整体上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二、“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为推进“联动式”教师专业发展,我校从制度保障、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资源共享、学习反思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联动体系,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联动,在联动中不断成长、成熟,超越“原我”,形成“新我”。

1 机制联动激发内力。教师成长的内驱力需要联动机制来激发。我校制订并实施了比较完善的联动机制,激活教师的专业提升热情,有力推进教师专业建设行动。如在“创建学习型校园、培养学者型教师”活动中。我校提出了“五力”机制:以学校的未来目标、优良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学校声誉为“引力”,以制订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为“动力”,以各种培训措施和考核制度为“推力”,以给目标、给任务、给担子为“压力”,锻炼骨干教师的能力和才干,使整个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

又如在教师中建立了年度考核与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考核相联动的制度,促使教师关心、支持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同时有利于形成教师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

2 组织联动增强推力。内联校内各科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之间的联动。通过三种渠道实现内联。一是科室联动,将教师的培养与考核纳入到各科室工作职责中,从教师发展角度审视本科室工作,并明确与其它各科室在教师专业发展联动中的具体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由各科室具体组织实施。二是“三线”联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联动。年级组可以整合本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资源为本年级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教研组对年级组、备课组工作可以进行具体指导;备课组工作包含在年级组和教研组之中,“三线”联动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合力。三是监督评价联动,校长室对各科室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施监督考核;各科室对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考核;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工作提供具体的综合信息,实施对教师个人全面的、动态的、多元的监督与评估。

外联校校之间的联动。在省、市、县内学校间的教研组、备课组形成联动组织,与省内的各地名校组成联谊学校,不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互相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 团队联动加大合力。名优师团队以联动促典范,以典范促引领。近年来,我校把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一定特长的校内名优教师梯队组织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排头兵。学校为这类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勇攀高峰;同时充分发挥这一类本土化“专家”的引领作用,鼓励他们通过组织论坛活动、开设示范课、带教等形式,辐射周围的教师人群,达成以梯队建设促进整体发展的目标。

中间型团队以联动促主动,以主动促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一名“中间型”教师,与培养一名骨干教师同样重要。我校比较关注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五力”机制贯彻始终,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情操和专业品德。经过几年培养,曾经的中间型教师如今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值得信赖的好教师,一部分还成为了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新青年团队以联动促规范,以规范促成长。学校实行拜师结对指导团制、三备课制、跟班学习制、汇报展示制、外派培训制。认真落实“一个月站稳讲台,一年合格,三年挑重担,五年成骨干”的新教师培养目标。从多个层面实施联动,促使青年教师向导师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推力中快跑,在压力中磨炼,尽快形成教育教学规范。大部分青年教师在业务水平方面已经完全符合学校的要求,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4 平台联动拉升引力。专业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我校以构建“四个平台”为载体拉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力,通过校本研训、专家引领、专业规划、自我反思等有效形式,营造教师专业化发展氛围,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搭建“多元教研,特色研修”的校本研训平台。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创立了“主题研究五步式”校本教研模式。

第一步:针对现状,选择主题。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反思、讨论,由备课组提出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形成一个鲜明的研究中心。

第二步:集体备课,上试教课。主题确定以后,备课组教师分头备课,集体讨论形成教案,指定一名教师上试教课,备课组教师参与听课。

第三步:修改教案,上研讨课。试教后,备课组教师进行第二次集体讨论和备课,修改形成第二个教案,然后指定另一名教师按第二个教案上研讨课。

第四步:集体评课,中心发言。教研组全组教师参与听课,听课后组织评课,指定一名教师根据评课情况作中心发言。

第五步:总结反思,撰写体会。参加活动的教师根据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试教课、研讨课、集体评课和中心发言等不同活动环节,围绕活动主题,反思小结。

学校还先后实施了“1+C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五疑五导五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及《学生多元发展实践研究》等课题都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之后还多次举行“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各类形式的研讨活动,形成了多元化的校本研讨格局。

搭建“分层培养,全面锻造”的专业引领平台。依托市、县教研室学科专家的专业指导,借助校内、校外名优特教师的专业引领,学校实施分层次培养的联动策略,根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做,使专业引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比如将本校骨干教师外派培训交流,回校后开设汇报课、示范课,扩大辐射面。

搭建“个体规划、个性发展”的专业成长平台。在制订教师专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每两年制定一个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与学校总体规划进行联动,重点落实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项目,即:关注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主题、撰写一篇学科论文、开设一节精品课、解读一位名师的教学风格、主持一个课题研究、作一次专题讲座、制作一个博客、阅读一本经典教育书籍,等等。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专业化成长业务档案,每学年进行三线联动考核:教师考核、年级组考核、备课组考核,促使教师将专业化发展落到实处。

搭建“常态研究,个性整改”的教学反思平台。撰写教后反思笔记,让教师把头脑中所思所想用文本呈现出来,记“得”、记“失”、记“改”,将个体的教学经验提炼、升华,促使下一轮的教学更优化。一是将上述提及的教师课后反思笔记在参与联动的教师间传播阅读,探讨共享;二是“课后研讨”,在实践操作上采用“你说问题、我说问题”的解构性反思,再到“你提建议、我提建议”的建构性反思,最后用教学预案、教学行动等形式进行显性化展示,达到检验联动反思的效果。

5 资源联动提升影响力。联动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内部、外部的各项资源为大家共享,促进不同团队、不同个体的共同进步。我们积极参加县内外不同层次学校间的联谊活动。在县内扶持薄弱学校,派名师到薄弱学校送教,派教师到薄弱学校蹲点指导,薄弱学校选派教师来校学习培训,扶持活动不仅使薄弱学校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市内学校间组织联考,联合出卷,联合试卷分析,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通过与同年级其他学校教师间的比较,找到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区域学校间进行互相听课,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论坛,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特色显著,是我省外国语学校的旗帜。2008年我校加入了杭外协作学校联谊组织,并多次组织英语教师赴杭外进行学习交流,为我校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创建英语特色汲取了相当有益的经验。

6 学习联动确保持续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教师本人的学习和反思是关键。为促进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每学年都为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供教师自学之用,并要求教师要进行学习摘抄,组织交流、评比。学校创办了《华外文摘》,内容包含:学校管理人员在平时学习中发现的值得推荐给教师们学习的内容;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典型经验或论文;报刊上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等等。周前会时发给教师们学习。每次周前会安排10分钟作为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或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时间。开设教师论坛,引导教师开展“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专题讨论。同时,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让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综合运用政策拉动、制度保障、精神激励、人文关怀等多种手段,积极营造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努力构建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联动体系,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终极目标。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