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丁秉鐩记录梅程第一次打对台之误

丁秉鐩先生的《菊坛旧闻录》是记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名伶的演艺、生平、逸闻非常生动有趣的一本著作,写人叙事秉笔直书。看惯了那些瞻前顾后畏畏葸葸的所谓伶人传记,再看丁先生的文章,才叫看得一个通气爽快。尤其是一些著名人物的精彩部分,反复品读不忍释卷。其中关于程砚秋的记载有三个细节记忆深刻:雄心万丈、备极考究、上泗攻下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一下《菊坛旧闻录》)

最近因为查找一些关于张君秋先生早年演剧资料,在翻看北京旧报纸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梅兰芳先生1936年回北京短期演出的广告,这个部分也就是现在评论界所谓的“梅程第一次打对台”。仅就丁秉鐩先生关于梅程第一次对台的一些记录来看,内容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报纸广告资料有出入。丁先生的书1976年在台湾出版的时候叫做《国剧名伶轶事》,这个时间距离他书中的那些人和事也相差三、四十年的光景,因此存在丁先生记忆方面的偏差也不无可能。

1
能不能称为“打对台”?

梅兰芳、程砚秋

梅兰芳1932年迁居上海,1936年回北京演出一个月,是阔别四年之后回北京演出,这在当时的北京戏迷中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盛况空前是可以想见的。但是梅兰芳到北京演出一个月,其他京剧演出都必须停止,或者凑梅先生的空档才能出演,否则就是打对台吗?显然不能成立。最起码来说,同为梨园行,大家都靠演戏吃饭,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而侵犯到他人的利益,这个是基本的道义。也不能说梅兰芳是程砚秋的师父,程砚秋就必须让路,或者回避,不然就是欺师灭祖,这也不可能。这一次与上海那一次情况不同,1946年是程砚秋去上海演出,并知道梅兰芳也将在上海演出,而且经过抗战十年,当时的梅程与十年前的梅程声望上又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就是体量更大了,影响也更大了,所以才构成了影响巨大的“对台”。

1936年9月6日《平报》

程砚秋当时大致是每周二、六固定演出于中和戏院,不是临时非要加进来和梅先生对着唱;而梅兰芳也不可能挨个儿问一遍各位名旦老板都几时出台,要是那样的话,梅兰芳就不用唱了。三十年代的北京京剧舞台名家荟萃,争奇斗艳,没有一点真本事想立足都难。角儿也不是别人让出来的,是靠实力拼出来的。即便师父和徒弟也各凭本事。

1936年9月16日《平报》

不说名旦,就如三十年代有个票友下海的坤旦陶默庵,拜了梅兰芳,一直挑班在北京及各地演出,梅先生对其关照有加。上海《戏世界》1936年6月有报道梅兰芳还对陶默庵进行“函授”,这个恐怕要比程砚秋函授赵荣琛还要更早。但是梅兰芳大驾莅临北京第一舞台演出,陶默庵周三照样在吉祥戏院演出。

可能在别的城市,同时有两个以上的戏园子唱京剧就比较稀罕,就会有打对台的感觉,而在北京,唱京剧的戏园子多,还都是好角儿,要说打对台,那就是天天打。天天打,也就和没打一样,反正你只要是演出,就不定遇着谁,想要避开也不可能,避不胜避。荀慧生《小留香馆日记》曾经记载他新排《白娘子》,1932年1月3日日场首演于瀛寰戏院,“昨天兰芳在开明演《金山寺》;夜小云即在瀛寰演全部《雷峰塔》。”全都冲着你来了。

总之一句话,在北京没有什么打对台不打对台。

2
对其他名旦的影响

1936年10月2日《平报》

梅兰芳在第一舞台演出,程砚秋雷打不动,照唱不误,至于上座是不是如丁先生所说只能维持在七成,这个没法得到其他资料的证实。如果程砚秋只能上七成座,对于其他旦角来说可能压力会更大。那么其他名旦是否如丁秉鐩所说:“荀慧生趁机外出跑码头去了,避其锋芒。尚小云则在星期六晚上、星期天白天演出。”

1936年10月9日《平报》

荀慧生肯定没有出外跑码头,还是毫不示弱在北京演出,戏码也很硬。荀慧生周五、周六、周日都有演出,其中周五就与梅兰芳是对台。不仅自己唱,儿子荀令香也已经出台唱戏。尚小云也不只是在周末唱,他也有自己的基本观众,照顾人情面子是有可能的,因为尚小云与梅兰芳沾亲,但是绝不会认怂。

除了程、荀、尚,筱翠花也有定期的演出。

3
《穆天王》和《梅妃》

程砚秋用杜颖陶的策略,用重头戏《梅妃》压梅兰芳的《穆天王》,丁先生特意记录这个梅程打对台的故事旨在说明程砚秋不甘人下力争上游的刚性,也表现出程砚秋“雄心万丈”要超越梅兰芳而费尽心智机巧。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故事,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1936年9月28日《平报》

在北京《平报》的广告栏里面,每个戏院的戏码都在两三天前就开始预告,梅兰芳因为是每天唱,那就每天都是当天的戏码,遇到周六周日不唱,就预告下周一的戏码;而程砚秋戏码都是有预告。梅兰芳确实唱过《穆天王》,但不是只贴这一折,而是《穆柯寨》《穆天王》,在周一唱;同一天程砚秋贴出预告周三《梅妃》,程砚秋通常是在周二唱,但这周三恰是中秋节,所以就临时移到周三,唱中秋节的夜戏,当天梅兰芳唱的是《王宝钏》。程砚秋贴重头戏不仅是对付梅兰芳,中秋夜戏个戏院的角儿都贴出节庆重头戏相互竞争。

1936年9月30日《平报》(中秋节)

划重点:

所谓梅程1936年第一次对台戏之说比较牵强,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为戏界津津乐道的“共识”?这个大概就是“以讹传讹”吧!

丁秉鐩先生的文章写得很精彩,别的不敢说,单对梅程这一个阶段的演出的记忆显然是有误的,感觉是对程砚秋下好了“雄心万丈”的结论而去“组织”了一些材料编织成故事。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

  • 京剧传奇:梅兰芳与程砚秋的打对台,究竟谁更厉害?

    京剧传奇:梅兰芳与程砚秋的打对台,究竟谁更厉害?

  • 【转载1】汉口京剧谈往(漂泊客)

    在二三十年代,汉口就是全国水陆交通的中心,因而京剧的南.北名角,均由水路长江和铁道南下来汉皋演出.汉口成了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一样,是一个盛演京剧的地方,因而武汉的观众有条件观赏各路京剧名家的精采 ...

  • 丁秉鐩:谭富英和孟小冬打对台

    丁秉鐩:谭富英和孟小冬打对台 丁秉鐩 谭小培对余叔岩都不服贴,对他的徒弟李少春和孟小冬更不服了.前文已经谈过,李少春唱了<战太平>以后,谭小培也叫谭富英唱了一次<战太平>,在观 ...

  • 丁秉鐩:马连良的搭班演出生涯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搭班过程      马连良头脑很新,他觉得打算剧艺进步,一方面要自己多走些地方多闯练:一方面要观摩先进,好来积累舞台经验,自然在剧艺上有进步了.他在民国六年春出科以后,就到福州 ...

  • 丁秉鐩:什么是搭班 挑班和组班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在这里,先把搭班.挑班.组班作一个说明. 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组织严密,界限分明,有'七行'.'七科'之分.凡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人归'行',分'生'.'旦'.'净'.'末'.'丑'. ...

  • 丁秉鐩:程砚秋与侯喜瑞合作的戏

    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红拂传> 四大名旦里与侯喜瑞合作最久的是程砚秋,而程砚秋不论新戏老戏,对侯也颇为倚仗.因为从民国十年(1921),他们两人就在时慧宝的裕群社,和俞振庭办的双庆社同事 ...

  •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上](丁秉鐩)

      民国十六年(1927)一月底,马连良辞了朱琴心的协合社以后,又去了一次上海.回来稍事休息准备,就自己挑班了.   在这里,先把搭班.挑班.组班作一个说明:   过去有清一代梨园行的组织严密,界限分 ...

  • 丁秉鐩:张君秋青年时代的两件大事

    张君秋青年时代两件大事 梨园旧闻师生反目·夫妻三人 文/丁秉鐩 张君秋 就在民国二十七年到三十年,这四年的走红期间,张君秋的私人方面,发生了几件事情: 张秀琴.张君秋母子 首先是师生反目.就因为张君秋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七 全集)败嗓、潦倒和家世

    七.败嗓.潦倒和家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底,高庆奎忽然嗓音塌中,哑得一字不出:有人说过分劳累,有人说在饮场时被人下了白马汗来暗害他,于是二十四年起辍演,休养.治疗,徐图恢复.直到二十五年(19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六)所编的新戏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一)师承与家世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二)搭班求发展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三)俞振庭.梅兰芳.杨小楼对他的提携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四)挑班的阵 ...

  • 丁秉鐩:高庆奎慷慨激昂(五)整理的老戏

    五.整理的老戏 高庆奎嗓子好,耐重唱,可以演成本大套的重唱工戏:同时他博才多能,除了老生以外,前文谈过,他武生.红生.老旦.花脸全能演.在搭班时候,听人派戏,只偶尔露露本工以外的戏.挑班以后,一切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