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
文丨雪峰 · 主播丨涂山
现代医学有两枚“镜片”,一枚打造成“显微镜”,一枚制作成了“望远镜”。
前者代表了医学的科学属性,体察入微,条分缕析,精益求精,追求准确、精妙和细分;后者属于医学的人文特质,高瞻远瞩,悠远绵长,带着温存的沉思和人性的观照,体贴生命的本怀。
在现代医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与人文是必不可少的两件“法宝”,犹如人的两只眼睛,既可以聚焦于身体,查看症状,诊治疾病,减轻疾痛,也可以观照心灵,通过话语的交谈给予生命的抚慰、关爱和理解。这也正是现代医学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整合模式转变的助推剂。
内观己心
医学是什么?这是医学本身的一个永恒母题。从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进行参照,我们发现医学处于一个交叉与边缘的地带,既非纯粹的科学,如数学般高度抽象;也非镜映式的人文经验的累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医学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失语”和落寞,恰恰相反,是因为医学置身于生命复杂性情境所决定的,是最具人文勇气的科学,也是最具反思意识的人文精神,是科学与人文高度复合的一门生命之学。
现代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相辉映,呈现的是一种立体有机的医学结构和演进模式,不再是一种单向度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工具价值,医学本身人文精神的唤醒与补足,充实了早先生理医学片面发展带来的“营养不良”和“发展畸形”。现代医学一定是要学会“两条腿走路”,科学和人文同步行进,既要有技术层面的理性判断,也要具备人文层面的情感关怀。
医学的本质是关系哲学,医患之间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处在一种共在、共情与共生的关系互动过程中。
现代医学的变革实为关系哲学元命题的转向,把曾经束缚捆绑在生理医学狭窄领域的医患关系释放、溶解到一个更立体和多维的社会网络之中,这样的现代医学转型,必将涤荡出一个更全息的医学视角,既是科学的,也是社会人文的。
医学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治疗疾病,缓解躯体疼痛,使个体获得康复,更是对医患关系的一种社会层面的调试以适应整体生存环境的节奏与变化,充分发挥社会文化中的治疗因子。
外察世界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克服医学本身长期存在的思维惰性和“反思盲区”,同时,还有整个医疗体系内部的机制阻力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板结”和固化。
紧张的医患关系只不过是“冰山之一角”,透过表面的医患矛盾现象,我们看到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的断裂,缺少沟通,各自为营。功利化、市场化的医疗运行模式所营造的医患环境是不可能给予医务工作者一个“闲暇”,和病患进行详细的对话和临床观察的,更何谈医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和积淀呢?
医务工作者整日沉陷于医学之“术”,而不思医学之“道”,这也并非是他们有意为之,实属无奈之举。在巨大的医疗体制权力语境下,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处于一种生存的底线思维逻辑中,医学的人文价值便被无意识地排除和压抑,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职业情感,整个医学人文被弱化为一种无用的、边缘的学问。
整个医学沦为一种“营生”,一份“糊口”的职业,一门重操作轻人文的技艺。缺失人文滋养的现代医学,在技术突破的“节点”上始终面临瓶颈和滞后。
启迪多元思维
现代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其实是两个思维面向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问题。
科学思维注重知识上的正当性以及逻辑推演的严谨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强调因果关系的相互衔接,从而构筑起一种平面的网状结构,所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事件必须能够被这张网络所覆盖和包裹,寻根问据,有条有理,否则便会被排除科学之外,成为“游荡的、飘零的”知识碎片;而整个医学人文具有一种复杂性的生态,它的思维特点是非线性的、直觉的、点式爆破的,甚至能够带来一种“断裂式”的医学顿悟,类似“头脑风暴”般的思维激荡,能够修通思维可能性的路径。
现代医学的发展正是需要在技术演进的同时,借助于医学人文的思维力量实现质的飞跃,让医学人文不再滞留于无用之地,而是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孵化点,以一种颠覆性、批判性的思维路径撞击医学中的惯常思维定式,寻找“科学思维链条”上的“缺口”,从而契入,完成一种由内而外的转型。
正心正举
任何理想与追求都需要见诸于行动,落实于制度推进,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转型同样如此。
医务人员:医务工作者是医学践行的主体和源动力,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取决于广大医务人员自身的不断成长,所以,医务人员需要培养一种自觉自律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在不断提升医学技术的同时,努力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唤醒内在的生命关怀能力。
医院:医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真切落实“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让医务人员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够有一个“自我充电”的闲暇,只有这样,疲劳过后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满血复活”投入到工作中,获得关爱的医务人员也一定能够把这份爱传递到病人的心间。
社会大众:整个社会需要宣传和培养尊医重医的道德风尚,对整个医疗环境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考量,对医学常识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属性要有一定的社会认知,提高普通民众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不因语境的差异和术语的差别而造成误解,实现一种平行的、对等的、叙事的沟通机制与文化意识。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转型,一定是科学与人文的并驾齐驱,没有科学精神支撑的医学人文容易落入“效能递弱”的窘境,成为一种情绪化的职业操作;同样,没有人文关怀滋养的医学技术是“刚强易折”的,生硬莽撞的,沦为一种哗众取宠的“炫技”。科学是“筋骨”,人文是“气脉”,只有科学与人文实现有机的整合与渗透,现代医学才能“气血舒畅”,“枢机活络”,精神饱满。
同样,医学人文不是对医学技术向度的稀释和消解,反而是在技术理性的基底上完成一种人性的反思和观照,实现医学技术的人性化,充分释放医学的人文本质,展示医学的哲思之美和人文底蕴。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医学站在科学这块“知识高地”之上,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进阶之境便是医学人文之境,是医学内在的伦理关怀,是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心灵沟通与辉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