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利他
如何做到利他
近期我们一直在倡导感恩利他,如何做才能真正做到利他,我个人总结三点,仅供参考。
1、换位思考
站到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假想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置身他的位置,定位于他的立场,扮演他的角色,真正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从尊重他人的角度出发。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
讲个故事: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 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分我的命啊!”
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是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的。因此,对他人的失意、挫折和伤痛,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关心他人。
如何提高降落伞的合格率: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我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军方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2、关注对方的感受
我们要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和场所,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想取得他人的认可,我们的想法一定要符合他人的需要,同时还要思考能够给他人带来哪些价值和好处。关注对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尊重和重视对方,只有我们特意关注对方的感受,才能让对方从心里接受我们,信任我们。
在松下全集里有个关于“关注对方的感受”的事情,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会的场面可能会很尴尬。主厨来时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请自已的客人来头很大。“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主厨紧张地问。“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说,“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厨艺,牛排真的很好吃,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主厨与其他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面面相觑(qu),大家过了好一会才明白怎么一回事。“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里会难过。”如果你是那位主厨,听到松下先生的如此说明,会有什么感受?是不是觉得备受尊重?客人在旁听见松下如此说,更佩服松下的人格并更喜欢与他做生意。
同样,如果我们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不理解他人的想法,就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即使是我们认为快乐、幸福的东西,如果不考虑对方是不是喜欢、愿不愿意接受就强加于人,对方往往也不会领情,他们会拒绝、反感甚至反抗。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好心办坏事”。
在庄子《应帝王》篇有一个寓言,南海的大帝名叫儵(shu),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儵(shu)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款待他们十分丰盛,儵(shu)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的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这样的看是好事,其结果却是导致出乎意料的恶果。
关注对方感受,可以打开对方的心扉。怎么才能做到呢?和大家分享4种方法:(1)、做教练不做家长,(2)、主动聆听,(3)、透视“冰山一角”,(4)、欣赏差异。
(1)、做教练不做家长:教练式方式是启发对方思考,由对方做决定,而家长式方式,是我们常常给对方下命令,还经常打断对方的谈话,对一件事很轻易的就下结论。教练式的沟通语言通常是这样的“你是怎么想的或看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还有没有刚好的办法”,等等。在教练的方式中有一种最有效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胜过说服,分享的内容可以是:知识、经验、技巧和感受,用讲故事的形式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主动聆听:聆听体现关注,要学会聆听无声的声音。听有三品:以神听为上,以心听为中,以耳听为下;神听之,学在骨髓里;心听之,学在肌肉里;耳听之,学在皮肤里。耳听的是喧哗的人籁,心听的是自然的天籁,神听得是心灵深处最幽微的心声。
(3)、透视“冰山一角”:表象背后一定有道理,了解原因,理解对方
(4)、欣赏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差异,人人都有自己的强项。
3、自升机思维(整体思维)
要求每个人不要局限于自身的角度,而要像坐直升机一样,改变观察的角度,做到“我们大于我”。 坐在直升机上看到的景象,和站在平地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收获也完全不一样,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角度不同了,位置拔高了。感觉和视野就会不同,由此带来的心态和方法也就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很多人想问题总是站在自己立场去想,而我们认为应该站在别人立场上,站在整个企业上,整个社会的角度去想问题。换一个立场,想法就会完全不同,应该说是“我们”大于“我”,推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