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在职场未必有好报?

一位年轻人有机会「空降」到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面对年轻气盛,专横独断,处理大事盲目轻率的老板;面对公司多年沉淀下来的各种「疑难杂症」,自以为利用多年的学识和阅历能够力挽狂澜!

便经常向老板直言进谏,其结果可想而知,老板大怒,公开批评,并立即将其开除,杀一儆百。至此,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得唯唯诺诺,怨天尤人。

人在年轻时,对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对于人性的复杂往往知之甚少,所以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为了公司的发展,只要我出马,直言进谏,便能扭转乾坤。

这样的志气,这样的气魄,此等方式,古今中外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大抵如此。

《庄子》中,也描绘了同样的情形对人性有着异于常人的理解和洞察的孔子,对于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将前往无道的卫国一展抱负,表示深深的担忧。

可见,哪怕是一个德性纯厚、信誉可靠的「好人」,也未必能够被他人所了解和认同,甚至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作为劝谏者,为什么自认为是「好人」? 直言进谏背后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作为帝王或老板,面对这样的劝谏者,产生愤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恶?

◆人深层次的心理诉求是什么?

◆……

01

好人怎么想?

古人云「武死战,文死谏」。古代的武将以马革裹尸为荣,文官也一样,他们以能够直言劝谏为荣,哪怕被皇帝处罚甚是杀头也在所不惜,以此来彪炳千秋。

当我们站在忠臣的视角,反观内视,直面「直言进谏」背后的动机时,不难发现内心隐隐的傲慢与偏见,不难发现那颗炙热的无时无刻都想证明自己、追求虚名、刷存在感的玻璃心。

当今社会,道德衰落,而「智巧」被大肆鼓吹为竞相追捧的精英特质,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倾轧、比较、彼此猜疑,心生嫉妒和憎恨。

究其根本,乃是因为人们追名逐利,我执深重,进而通过凸显自己,寻求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价值认同。而所谓的正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机智、聪明、善巧、忠诚等美德,往往被异化成互相争斗、以期功成名就的工具。

02

孔子道出好人的下场

如果你很勉强地把仁义规范之类的言词陈述于「暴君」之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拿别人的卑鄙、无能来夸耀自己的美德,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伤害。

人心是很险恶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可以通行无阻。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你就播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了坏人。

当你力量强大的时候这样做,显性的后果可能不会如此严重。但如果你是弱者,却还跑到强者面前宣扬「不做坏事」,其后果往往会像《庄子》中孔子对颜回分析的那样:

如果卫国的君主是一个喜好贤德而讨厌不肖之徒的人,怎么会轮到你去成为那样的好人呢?早就有各种好人围绕在他身边了,哪里还需要你去他面前标新立异?

除非你不做那种以死抗争的谏言,否则,在日常生活中,你会让他隐隐地感觉自己是一个愚蠢的人、一个恶人,但是他又说不出来,只能干着急、干生气,找机会抓住你的漏洞来跟你辩论。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百口莫辩、六神无主。一旦你自知说错了话,就会被迫顺从、迁就,与暴君妥协。这就好比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最终你也会沦为他的帮凶。

一旦开始顺从这样的暴君,你就再也不能自主了。如果他不相信你的忠厚之言,那你一定会死在暴君面前。

看到孔子的这段话,那些自认为是「好人」的人,有没有一种气到内伤的感觉?

03

暴君怎么想?

再来深度剖析一下「暴君」的心理,当他的地位、名誉、价值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时,那么,因脆弱、恐惧而产生的复仇性的愤怒便像脱缰的野马,难以觉察和自控,进而将无助感转化为对他人的控制,在心灵中不由自主地责难对方,并将对方的形象扭曲甚至「妖魔化」。

恐惧使他陷入斗争、痴迷地位、沉湎报复,变得疯狂!

外表越是凶残、粗暴,内心越是无望、恐惧、依赖且不堪一击。

04

多元视角,洞察人性

当我们站在「忠臣」和「暴君」的视角,分别洞察他们的心理后,会惊讶的发现这两种角色很可能就是不同情境状态下的自己。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方面,我们固执己见,处处都想「孔雀开屏」,一展风采,争强好胜。

另一方面,那颗风中摇曳的玻璃心却不接纳他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哪怕是一丁点的威胁。这种微妙的心理就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那么请问,人心惟危,自己可以这样,为何不能包容他人这般呢?

如果你对于人性有了更深的洞察,能够诚实的内观并接受所有状态下的自己,那么,你便能打破曾经障碍住自己的墙,开启多元思维,对他人表示深深的理解和同情,顺应自然及生命的规律,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进而找到利人利己的解决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