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友治疗肝囊肿临床经验-摘
肝囊肿是常见肝脏疾患,发病早期多无明显 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压迫周围脏器而出现脘腹饱胀、右胁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肿块、黄疸、腹水等表现,甚至发生出血、穿孔或蒂扭转。近年西医治疗多采用腹腔镜下开窗引流、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抽液等方式,疗效明确,风险较传统手术明显降低,但部分患者因存在禁忌证等原因不能行有创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可改善症状,缩小或消除囊肿,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辨治特色
1.1 肝脾同病
根据肝囊肿腹胀、胁痛、腹中积块等临床表 现,王老认为本病应属中医学“积聚”范畴,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文献显示,肝囊肿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显著升高,人过中年,正气渐衰,脏腑功能下降,脾胃运化不及盛年,更易为饮食所伤,若仍不加节制,导致饮食伤脾,运化失健,水湿留驻,阻碍气机,使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日久瘀血内结,则生积聚。如兼有情志不遂,则肝郁加重,更易发病。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故见纳呆、痞满、腹胀、呕恶,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则腹生积块,右胁疼痛。水湿不化,或阻碍疏泄,或聚而成饮,导致黄疸、腹水等症。
肝、脾在五脏之中联系最为紧密,脾主运化,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而运化健旺,水道通利,升降协调,都有赖于肝之疏泄。如《血证论》所言: “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肝体阴而用阳,需脾运化水谷,充足阴血化源,滋养肝体,肝方可遂升发条达之性,故《医宗金鉴》称“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木能疏土,土可培木,肝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肝病传脾,脾病传 肝,脾失健运或肝失疏泄,皆可致土壅木郁,两脏同病。
因此本病虽病位在肝,但病源在脾,肝郁脾虚、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当肝脾同治,标本兼顾,活血软坚、祛湿利水治其标,疏肝解郁、健脾助运治其本。
1.2 攻补兼施
肝囊肿起病隐匿,逐渐进展,囊肿较小时多 数患者并无明显不适,出现临床症状时一般病程已经较长,病邪久羁,耗伤正气,因而本病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研究表明,肝囊肿并非匀速增大,而是在直径达到3. 0cm以上后加快生长速度,由于直径大小是影响临床症状的关键因素,生长加快后不适症状也更加明显。随着病程延长,囊肿增大,邪气渐甚,正气渐损,终致邪正盛衰之势发生变化,病情加速恶化,因此本病治疗当攻补兼施,谨慎权衡,切不可过度攻伐而更伤正 气。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王老认为,本病邪实以气滞、血瘀、水停为 主,或因脾胃失于健运而兼有湿热、食积。气滞者症见脘痞腹胀、胁肋胀痛,胸胁苦满; 血瘀者症见胁肋刺痛不移,舌质暗有瘀斑,查舌下脉络可见不同程度的迂曲; 水停者表现为眼睑、肢体等部位水肿,也可通过囊肿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兼湿热者可见口苦思凉,带下色黄量多,眠差烦急,苔黄厚腻; 兼饮食积滞者多嗳气酸腐,大便不畅,纳呆苔厚。临证当四诊合参,并结合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针对病邪性质和病势进退辨证施治。
本病正虚以脾运受损为根本,治当健脾助运,由于已有运化失常,不宜用大剂量参芪峻补,更忌滋腻之品,以避免土气壅滞更甚。王老指出“疏肝即是健脾,消食导滞、燥湿利湿亦是健脾”,其要点在于灵活运用诸法祛除阻碍脾运的病邪,使气机得以运转,升降得以恢复,则脾运自健,正气自复。临床亦有患者久病之后兼有阴虚,其中肝阴虚者可见胁下隐痛,视物不清; 脾阴虚者可见面黄无泽,口燥咽干,唇红干燥,舌红少津,苔或光剥,脉细数或濡数。《血证论》云“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故治当佐以养血润燥以助运化,亦属健脾。
2经验方剂
王氏疏肝消囊汤是王老创立的治疗肝囊肿经 验方,方中以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理气,炒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刘寄奴破血止痛,四药共用为君; 法半夏燥湿运脾,散结消痞,当归活血补血,赤芍散瘀清肝,生牡蛎软坚散结,共用为臣; 佐以路路通活血行气利水,合欢花理气解郁开胃,娑罗子宽中下气和胃。诸药合用,既可针对肝囊肿的病因病机肝脾同治,攻补兼施,又能有效改善本病常见的腹胀、胁痛、痞满、呕恶等症状。
路路通、合欢花、娑罗子是王老治疗囊肿类 疾患常用药,三药合用,对肝、肾、卵巢等多个部位的囊肿均有疗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路路通提取物具有抗肝细胞毒的活性,合欢花的提取物可以清除自由基,而娑罗子中主要活性成分七叶皂苷有抗炎、抗渗出和抗肿瘤作用,以上作用可能与该组药物治疗囊肿的机理有关。
临床应用中,气滞甚者可加川楝子、玫瑰花; 血瘀重者可加郁金、丹参、泽兰; 水停多者加薏苡仁、泽泻、冬瓜皮; 兼有湿热者常加决明子、金钱草、龙胆草; 带下多者加篇蓄、瞿麦; 眠差烦急者加生龙骨; 兼有食积者可予焦山楂、鸡内金、莱菔子; 嗳气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石斛、枇杷叶;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瓜蒌; 脾气亏虚明显者改用土白术,剂量一般在30g以上,或合用苍术; 兼肝阴虚者可加地黄、玄参、北沙参; 兼脾阴虚者可加山药、玉竹、天花粉,或改用大 剂量生白术,多用至50g以上。
3养生调摄
肝囊肿多在中年以后慢性起病,发病因素与 饮食不节关系密切,往往伴随年龄增长出现活动减少和情志不遂,随病程进展而积损正衰,病情逐渐加重。针对这一特点,王老提出在服用药物的同时注重养生调摄,顾护脾运、调畅肝气应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调摄是其中的首要环节。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少食油腻辛辣,嗜酒者逐渐减少饮酒或戒酒,均有助于减轻脾运负担和肝脏损害,使脾运恢复,肝气调达,从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因脾主四肢,适当运动可以加速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水谷精微向四末输布,从而减少壅滞,有利于改善脾的运化功能。情志异常也能影响气血运行,人到中年,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多忧思郁怒,致肝失疏泄,脾气郁结,临床当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调节,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以助气机调畅,使肝脾运转正常。
4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69岁,2012年6月15日初诊。17年前查腹部超声发现肝囊肿,直径约3. 0cm,此后每年复查,肝囊肿逐渐增大。2009年起出现右上腹坠胀,右胁时痛,11月查腹部超声示肝多发囊肿,最大囊肿位于肝右叶,约15.0cmx14.0cm,伴胆囊多发息肉。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肝囊肿开窗术,切除囊肿壁8.0cmx6.0cm,术后症状暂减,后又加重。2010年3月超声示肝囊肿最大13.8cmx12.8cm,肝酶升高,口服茵莲清肝片、双环醇等药后症状稍轻,2010年11月超声示肝囊肿最大15.0cmx12.0cm,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术后症减。2012年5月再发右上腹坠胀,右胁痛加重,超声示多发肝囊肿,最大15.4cmx13.2cm,5月17日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术,抽出陈旧血性液体约970mL,向囊腔内注入平阳霉素16mg,术后复查超声最大囊肿9.7cmx8.9cm。就诊时右胁疼痛,右上腹坠胀,食后症状加重,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稍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滑。查腹部超声示多发肝囊肿,最大10.2cmx9.4cm,肝功未见异常,既往有乙肝病史20余年。中医诊断: 积聚,辨证属肝郁脾虚,血瘀水停; 治以疏肝健脾、活血利水。方药: 柴胡10g,香附20g,法半夏10g,土白术10g,刘寄奴10g,生牡蛎15g,当归10g,赤芍10g,合欢花15g,路路通10g,娑罗子10g,剂型采用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2次冲服,2个月为1个疗程,嘱节制饮食,禁油腻辛辣,并适当运动。
8月10日二诊: 大便调,进食后时有胁胀,舌苔薄黄稍腻。复查超声肝囊肿最大9.2cmx7.7cm,继服前方加减2个疗程。
12月10日三诊: 未诉不适,腹部超声示肝囊肿最大8.9cmx6.8cm,诊后患者因回乡停药3个月,2013年3月17日起恢复服用一诊中药配方颗粒。
2013年5月14日四诊: 右胁肋偶胀,苔根薄 黄,复查超声肝囊肿最大7.5cmx7.0cm,此后随访10个月,患者未诉不适,复查超声肝囊肿直径无明显变化。
例2患者,男,45岁,2012年3月16日初 诊。因工作劳累、饮食不规律,常感忧郁烦躁,右胁时有疼痛。腹部超声及腹部CT检查提示肝囊肿,最大直径2.9cm,就诊时右胁胀满疼痛,矢气频频,乏力头晕,纳食尚可,睡眠不实,大便不畅,小便微黄,舌质稍暗,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诊断: 积聚,辨证属肝热脾虚,血瘀水停; 治以疏肝清热、活血利水。方药: 柴胡15g,香附20g,法半夏10g,土白术10g,刘寄奴10g,生牡蛎15g,当归10g,赤芍10g,合欢花15g,路路通10g,娑罗子10g,川楝子6g,白芍30g,龙胆草6g,14剂(中药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2次服,嘱注意休息,调畅情志,禁烟酒及油腻辛辣饮食,适当运动。
3月30日二诊: 情绪好转,头晕减轻,右胁时有胀痛,食后加重,大便欠畅,小便黄减轻,纳可眠差。舌质稍暗,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去白芍,加大黄6g、地黄15g,继服21剂。
4月20日三诊: 右胁时胀,大便日一行,时有矢气,眠差多梦,舌质稍暗,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龙胆草,改生牡蛎为30g,加生龙骨30g,继服28剂。
5月18日四诊: 偶感胁胀,睡眠改善,纳食可,大便已调,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地黄、大黄,改柴胡10g,加丹参 30g,继服21剂。
6月8日五诊: 未诉胁胀,时感乏力,纳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生龙骨,改生牡蛎15g、土白术30g,继服14剂。
药后诸症好转,停药观察,2012年7月10日 查腹部超声、9月21日查腹部CT均未见肝囊肿,随访1年,复查腹部超声未见异常。
例3患者,男,76岁,2012年4月27日初诊。近1年余时感两胁胀满刺痛,1周前体检查腹部超声提示多发肝囊肿,最大者5.0cmx3.5cm,就诊时两胁胀满刺痛,胃脘痞满,面肿畏寒,目下肿如卧蚕,耳鸣腰酸,晨起腰痛,纳食量少,入睡困难,需服氯硝西泮助眠,小便频,夜尿3次,舌质暗,苔薄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弦。既往长期便秘,服酚酞片后大便每日一行。中医 诊断: 积聚,辨证属肝郁血瘀水停,脾肾两虚,治以疏肝活血利水、健脾补肾。方药: 柴胡10g,香附20g,法半夏10g,生白术30g,刘寄奴10g,生牡蛎15g,当归10g,合欢花15g,路路通10g,娑罗子10g,茯苓10g,桂枝10g,泽兰15g,桃仁10g,枳实10g,酒大黄10g,7剂,每日1剂,分2次服。嘱停酚酞片,饮食清淡,适当活动。
5月4日二诊: 胁痛、腰痛明显减轻,胃脘时胀,面目仍肿,睡眠改善,耳鸣腰酸,夜 尿2次,大便干,每日一行,舌质暗,苔根薄黄,舌下脉络迂曲,脉沉弦,继服上方14剂。
5月18日三诊: 右胁时胀,劳后加重,面目肿减,停氯硝西泮夜间可入睡,耳鸣腰酸,夜尿1次,大便仍干,舌质淡暗,苔薄白,舌 下脉络迂曲减轻,脉沉弦。上方加赤芍10g,改生白术50g,茯苓15g,继服28剂。
6月15日四诊: 已无胁胀,面目肿好转,纳佳眠安,时感耳鸣腰酸,夜尿1次,大便干,每日一行,舌质淡暗,苔薄白,舌下脉络稍迂曲,脉弦稍沉,上方加熟地黄15g,继服14剂。
6月29日五诊: 纳佳眠安,时有耳鸣,劳后腰酸,夜尿1次,大便干,每日一行,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稍沉。复查腹部超声提示 多发肝囊肿,最大2.3cmx1.6cm,因搬迁复诊不便,改予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枳术颗粒继服。1年后电话随访,耳鸣、腰酸、便秘等症好转,复查腹部超声示最大肝囊肿2.1cmx1.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