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为了让钱学森回国,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正如这段话所说,他征服了那片属于自己的那片宇宙。
作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在祖国最艰难的那段时间,他坚持选择回国,而当年为了让他回国,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少年天才,出国留学
钱学森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从杭州来到北京。钱学森的父亲早年曾经留学海外,回国后在教育领域工作,因此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1929年,钱学森以第三名的成绩顺利考进上海工程大学机械学院,主修铁路专业,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图书馆成为他每天要去的地方,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那里读书,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一年后,因为伤寒原因,钱学森休学一年,回到杭州休养。在休养的这段时间中,钱学森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1931年,钱学森重新回到学校,回学校后,他的成绩并没有落下,反而始终优异,除此之外,钱学森还在业余时间他还加入了校音乐队。
他的大学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1932年,上海发生历史上著名的一二八事变,日本的飞机盘旋在上海的上空,投下了无数的子弹,这次战争给钱学森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面对敌人的炮弹,他明白了只有科学进步才能摆脱这种落后的局面,之后为了扭转这种糟糕的局面,他开始在空闲时间大量阅读航空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成为了航空领域的高手,并发表了许多航空文章。
为了将知识变得更加丰富,他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赴美留学的选拔考试,此时的他已经决定要到美国学习飞机设计。1935年,他正式踏上去往美国的道路,那一年,他24岁。
来到美国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因为国内学校重视理论学习,所以钱学森的动手能力较差,因为操作实验不熟练他经常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讥讽。面对这些,他选择用学习忘记一切。通过他的努力,他成了那一届最优秀的学生。
出国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在国外不受重视,抬不起头,在留学期间,他经常一个人独处,之后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并获得航空硕士学位。此时的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回到中国工作还是继续忍受孤独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再三思考下,他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对于他的这个选择,父亲十分不理解,他觉得学习航空理论不能救中国。后来,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的父亲最终同意了。
在读博期间,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冯·卡门教授,冯卡门教授是航空领域非常有名的人物,在学习期间,他和冯卡门一起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
从一个年少的儿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者,钱学森的道路很精彩,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他,也时时刻刻挂念着祖国。
冲破阻挠,坚持回国
完成博士学习后,钱学森选择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老师工作,此后,在他老师的推荐下,他成为研究会主任,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因为冷战原因,钱学森被禁止参与到美国军方秘密的工作中,此时的他已经决定回国,而在离开前钱学森曾经前往会见当时的海军次长金贝尔,在得知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后,金贝尔决定要阻扰他回国。金贝尔表示道:'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他掌握着重大机密。'
当钱学森办完事情回到家中,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行李已经被海关扣留。第二天,有人将他带走,然后将他拘留在特米罗岛上。
幸运的是,钱学森的朋友得知这个消息后,将他保释出来。虽然离开了岛上,回到学校继续上课,但是美国军方并没有放他离开,而是加紧对他的监视,这样的监视持续了5年。
在被监视期间,他完成了2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虽然巨作完成,但是他并不高兴,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帮助中国人在美国赢得尊重,而这时,他的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回国。可惜的是,当时国内并不知道他所经历的事情。
1955年,一个中国餐馆的员工来到他的家中,在带来的东西中钱学森发现了一张中国画报,在画报上他发现了一个熟人,那就是陈叔通,他曾经教过钱学森的父亲,之后钱学森决定给他写信请求政府帮助他回国。
在信中他这样写道:被美国政府已经监视5年,现在很想回到祖国参加祖国的建设。几经周折,信件成功到达陈叔通手中,接到信件后,陈叔通将信件放到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当时周恩来正在参加日内瓦会议,得到这个消息后,经过多次谈判后,我国决定提前释放美国11位飞行员来换取钱学森回国,在当时,培养一个飞行员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1955年夏天,美国政府同意让钱学森回国,在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他的很多朋友劝他留下,但是他依旧坚持回国,在回国前,他的导师曾经留言道:我们不久会重逢。但谁也没有想过,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见面。
回国建设,贡献巨大
回国后,钱学森没有休息,为了了解祖国这些年的变化,钱学森来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五计划和宪法的书籍。为了更加贴合实际,他在回国不久后,就开始到东北进行考察,在这里,他参观了全国最大的钢铁厂、煤炭厂、炼油厂等,见识了发展中的中国。
与此同时,得知钱学森要回国后,中国科学院成立力学研究所,将他任命为力学研究所所长。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钱学森没有不习惯,很快就适应了下来。1956年他的《工程控制论》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时他回国的时间才只有1年。
此后,钱学森提出要优先发展导弹的目标,在钱学森心中,他觉得优先发展导弹,不仅提高国防安全,还可以带动高科技的发展。不得不说,他提出的发展目标在日后中国科学领域影响很深远。
说到就要落实,钱学森建议通过后,为了加快导弹的研究,上级决定成立专门的研究院并任命钱学森担任院长,当时研究院条件简陋,但是全体人员都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之后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钱学森亲自给刚毕业的大学生讲课。
在钱学森的努力下,中国的导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发射,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人在尖端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而在其中钱学森的功劳是很大的。
钱学森在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着,他的一生也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他为祖国的科学领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此他也失去了很多。
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是他一生的荣誉,他对祖国的感情很赤诚,在国外,他遭遇了不公的待遇,所以在心中他更加想念祖国,希望自己的祖国可以更加强大起来。
除此之外,钱学森多次将自己的奖金和稿费捐赠出去,据他的学生说,有一次,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教书的时候,因为价格贵很多同学买不起尺子,钱学森知道后,将自己获得的奖金拿出来,让学校给每个同学买一把尺子。
进入晚年后,钱学森每天都会看报纸,他会将认为有价值意义的文章裁剪下来然后保存起来,随着时间的累积,裁剪下来的文章装满了5个大书柜。
在近代科学界,钱学森是一个传奇人物,从小在父母的开明教育中成长,之后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出国留学和世界上最厉害的科学家合作,毕业后去到美国大学教书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再到因为身份被监视之后顺利回到祖国,帮助祖国建设尖端科技,这样的经历很是精彩。
2009年钱学森因病去世,享年98岁,钱学森的一生都围绕着祖国,为了祖国的发展他选择出国留学改变专业,为了祖国的建设他冲破阻扰,毅然回国,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一直都在忙碌中,而他的精神也在激励着我们后代的人。
钱学森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最后他完成了使命,离开了这个世界,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