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中医之门第43篇:太阴系统与太阴病
作者:同人,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授权,且为原作者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
后三期发文预告:太阴病治疗思路、少阴系统与少阴病、少阴病治疗思路。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迈入中医之门”系列文章,周二发散文系列,周四发”健康娣送“系列(谭亚娣授权文章)。
人体的太阳系统护持着人体的整个体表,因此太阳系统管辖范围的面积最大,阳气也最大,因此被称作太阳。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人经常因为太阳系统的阳气不足而抵抗力弱下,在遭遇感冒时寒邪长驱直入进入身体内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为太阳系统直接提供能量的是阳明系统,包括人体的胃、小肠和大肠和对应的经络穴位。阳明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因此需要足够的阳气来消化食物,阳明系统储存的阳气仅次于太阳系统,因此称作阳明。少阳系统主要的作用是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太阳和阳明阳气的平衡,向阳明系统释放胆汁、释放人体必需的甲状腺素等调节激素。少阳系统的阳气虽然少,但作用的部位却是全身的,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着促进和调节作用,不仅起着平衡太阳系统和阳明系统的关系,还起着整个阴阳系统的调节功能。
三阴系统中“阴气”最大的是太阴系统,指的是人体的脾系统以及对应的经络,肠胃吸收消化食物的功能依靠脾的支持才能实现。脾在中医主管运化,负责营养物质在人体内吸收和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来源,称作后天之本。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阳明系统可以消化食物,得以太阴系统释放能量和津液,太阴脾系统和阳明胃系统形成了一对阴阳对应的关系。
从阴阳的角度看,三阳系统主要是消耗阳气来实现人体的功能的,三阴系统帮助三阳系统来工作,通过对人体津血、水液的处理来实现人体的循环净化功能和津液利用功能,同时存储人体的津血和能量。
太阴脾系统主管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人体的水液,太阴系统所主管的津液的量是最大的,因此《黄帝内经》称作“太阴”。我们可以从五行的属性通过自然界来联想,太阴脾系统在五行中属土,土承载万物,土壤经过植物的生态作用,储藏了地下水、石油、各种植物动物分泌的各种生态液体,肥沃的土壤具有极强的藏水能力和调节水土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根据《黄帝内经》描述的原理:脾主运化,脾统血等概念,联想到人体,人体的肌肉是脾来管理,肌肉就如同大自然中的土壤,有营养的肌肉可以存储能量物质,肌肉内藏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分和能量对肌肉进行滋养,这样的肌肉系统才能实现较好的运动功能和生理功能。生活和病例中常见的消瘦、肌肉无力,肌肉瘫痪,中风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和调节功能来实现。从自然界中去观察,土壤要肥沃起来,需要三个主要的因素:阳光、水分和植物,对应人体而言,就涉及到脾系统、肾系统和肝系统的共同作用。通常在治疗典型的慢性脾胃疾病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其他系统的治理来协同运作。
少阴系统主水和藏精,如同自然界的湖泊。虽然地球地表中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但地球的主体结构还是由石头和土壤构成,土壤中储存和运化的液体量更大,少阴所管的阴液的量次于太阴,厥阴肝系统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津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所管理阴气最少。太阴、少阴、厥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三阴系统的工作需要阳气的调动和鼓舞来实现,如果外邪攻击了三阴系统导致三阴系统不能正常的工作和调度,或者说由阴到阳的转化机制被破坏,就会出现三阴系统的病变,如太阴系统的阳气损伤后,人体脾的运化功能和调度津液的功能就会被削弱,一方面进入肠胃的水液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出现腹泻,另一方面因为津液不能被利用而出现干燥,人体各种分泌腺体匮乏导致各类疾病,例如血虚津亏,西医所认为的各种有效激素的分泌不足等等。另外,太阴系统的阳气虚弱会导致水液调度不足,身体就很容易累积湿邪和多余的水分。
太阴脾系统的经络从大脚指头的外侧起经过腹部,所以经常称脾主大腹,凡是腹部的疼痛、胀满的证候,如果不属于阳明胃病,一般发病原因为太阴脾系统的问题,当人体升降气机气不通畅的时候经常会产生胀满的感觉,血液流通不利则出现疼痛的感觉。足阳明胃系统的经络和足太阴脾的经络相互连接,同时通过腹膜的连接,形成了阳明系统和太阴系统的表里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从消化功能来讲,阳明主受纳,太阴主运化,二者纳化相依,阳明主燥,太阴主湿,二者燥湿相济,在升降的机制上阳明主降,太阴主升,二者升降相依。
关于太阴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外邪直接入侵到太阴系统的经络或太阴脾脏导致。太阴系统直接受邪的原因和内脏阳气不足有关系,由于内脏阳气抵抗力虚弱,外寒直接侵犯脾阳,会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临床表现,在生活当中,体质虚寒人很容易受到外邪攻击太阴系统导致腹泻。
第二种情况是邪气由其他经络和系统传递而来。太阳系统防御外邪的功能由阳明系统来支撑来实现的,而阳明系统是在太阴系统的支持和调度下运作的,如果外邪攻陷太阳系统的防线,化热化燥则影响阳明系统的运作,如果化寒则直接损伤太阴系统的阳气,《伤寒论》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是指原本是太阳病,误用下法之后,会出现腹满时痛,太阳之邪误治之后邪传太阴的情况。
少阳系统的邪气也可以传递到太阴系统,少阳系统阳气在三阳系统中最少,如果少阳系统的阳气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由阳入阴,由少阳而传入太阴。虽然在《伤寒论》的原文中,没有一条直接表述少阳之邪内传太阴的这样的情况,但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里,有人参、甘草、大枣三味健脾的药,提示了少阳病容易传递到太阴系统的可能性。所以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要先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邪由他经传来。
第三种情况是阳明泻下过度导致,如果阳明系统里热形成实证,本应当用泻下的方法,如果泻下过度,会导致脾阳脾气被伤,阳明的湿热邪气排出了体外,随后表现为下利不止、腹胀满的太阴脾虚的证候,这种现象在生活和临床上是经常可以看到的。